“沱茶”原来是“它茶”

“沱茶”原来是“它茶”
“沱茶”原来是“它茶”
“沱茶”原来是“它茶”

勐海茶厂原厂长唐庆阳先生1944年发表的《云南之沱茶》可能是最早专门论及下关沱茶的文献。文中认为沱茶之名缘于“畅销沱江叙府一带”。

“沱茶”原来是“它茶”

下关茶厂在1981年第5期《茶业通报》发表的文章中,支持唐的上述观点;并进一步有趣地指出:虽然都由普洱紧团茶形制演变而成,沱茶之所以后来发展成“窝窝头”状(或称碗臼状)而不是如藏销紧茶般的“把手状”,是因为有利于在“窝窝”里藏入鸦片运销四川等地。

“沱茶”原来是“它茶”
“沱茶”原来是“它茶”
“沱茶”原来是“它茶”
“沱茶”原来是“它茶”
“沱茶”原来是“它茶”
“沱茶”原来是“它茶”

但在20世纪20年代的云南地方文献中,“沱茶”还只是“它茶”。

“沱茶”原来是“它茶”
“沱茶”原来是“它茶”
“沱茶”原来是“它茶”
“沱茶”原来是“它茶”
“沱茶”原来是“它茶”
“沱茶”原来是“它茶”
“沱茶”原来是“它茶”
“沱茶”原来是“它茶”

在下关沱茶始作俑者之一的“永昌祥”商号以及其他众多商号20世纪20年代的商函中,“纱”的单位通常写作“它”,“丝”的单位一般计为“包”。

“沱茶”原来是“它茶”
“沱茶”原来是“它茶”
“沱茶”原来是“它茶”

《说文解字》载:“它,象形字,蛇的本字,蛇,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它”在旧时也写作“佗”(tuo音),形近而通假;而“佗”的本意为负荷,通“驮”。因此可以大胆地推断,“它茶”的使用,一则缘于其形制类似于纱团,一则缘于人挑马驮的运输方式,一则缘于计账时的便利。

“沱茶”原来是“它茶”
“沱茶”原来是“它茶”

直到20世纪40年代初,另一个沱茶的创始人之一“茂恒”商号的台账中,“驮”“它”之间还是混用状态。

“沱茶”原来是“它茶”
“沱茶”原来是“它茶”
“沱茶”原来是“它茶”

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诸多商号台账和商函中“纱”的单位多改用“包”“担”“箱”“驮”等,几乎不见“它”;而可能在更早的30年代,“它茶”已经正式写作“沱茶”了。

“沱茶”原来是“它茶”
“沱茶”原来是“它茶”
“沱茶”原来是“它茶”

从“它”到“沱”的简单过程,却承载着下关沱茶从形制、运输到销地等方面沉甸甸的历史演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