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語不驚人死不休"是什麼時候寫的?出自哪首詩?

杜甫的

"語不驚人死不休",極言語言觸動人心、令人震撼的效果,形容得直白貼切,因此得以廣泛流傳和應用。這句話出自唐朝著名詩人杜甫之手,寫於公元761年(唐代宗上元二年),杜甫50歲之時。全詩如下。


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

唐代:杜甫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老去詩篇渾漫興,春來花鳥莫深愁。

新添水檻供垂釣,故著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謝手,令渠述作與同遊。


本詩的題目有點長,斷句的話大概是這樣的:江上丨值丨水如海勢丨聊短述。大致意思是,正逢江水滔滔氣勢如海,姑且簡短地聊一下。通讀全詩後,你會發現,其實這首詩並不是圍繞著江水寫的,而是寫杜甫在看到江如海勢後,內心產生的感悟。

杜甫的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我是一個性情古怪的人,沉溺於美好的詩句,如果我不能寫出驚人之語,那麼我到死也不會罷休。


"耽"在這裡是"沉醉、入迷"的意思。《詩經》名句"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中的"耽"也是這個意思,不過對象不一樣。杜甫是說自己沉迷於美好的詩句,《詩經》則是說女孩子沉溺於愛情裡更難解脫。


"語不驚人死不休"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了,這句話其實是說杜甫寫詩嚴肅認真,絕對不會將就著寫,一定要寫到自己滿意,觸動人心,才肯罷休。如果我們做任何事都有杜甫寫詩的這個態度,不說登上巔峰,至少應該會小有成就。


此外,杜甫作詩的態度,從李白的《戲贈杜甫》中也可以看出:"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這句話中,李白問杜甫為什麼太瘦了,回答是作詩辛苦。真有點"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感覺。

杜甫的

當然,這說的是少年、壯年的杜甫,不是老年的杜甫。老去的杜甫,性格也隨著年齡變化,從下面頷聯中就可以看出。


"老去詩篇渾漫興,春來花鳥莫深愁"——如今我年紀大了,寫詩完全是率性之作,春天到來的時候,對著花兒鳥兒也不會產生深深的愁緒了。


在首聯裡,杜甫面對勢如大海的江水,不禁聯想到自己以前寫詩的澎湃心潮,認真刻苦,專心致志,卻也自得其樂。到了本聯中,則筆鋒一轉,想到如今年邁的自己,寫詩都是隨興之作,看到花鳥也不像以前那麼多愁善感,不像以前那麼文思泉湧了。

杜甫的

"新添水檻供垂釣,故著浮槎替入舟"——水邊又新添了一副木欄,可以讓我垂釣,因此我又添置了木筏代替入江入海的小舟。


我們都知道,律詩的中間兩聯講究對仗,首尾兩聯則可對可不對,因此,本句自然是要對仗的。"新"與"舊"相對,"故"也有"舊"的意思,但是,在本聯中,"故"的意思明顯不是"舊",而是"因此"的意思。


這一句看似是在描寫悠閒的時光,可能正是這種閒適的生活消磨了杜甫的鬥志,讓他的詩變得"渾漫興",而不是"語不驚人死不休"。但是,卻很難不讓人進一步揣測,杜甫並非自願這樣,而是迫於現實的無奈。他十分想為天下盡力,奈何仕途十分坎坷,沒有實權。

杜甫的

表面上是在炫耀自己優哉遊哉的生活,但是其中暗含的無奈、自嘲、自我寬慰等情緒,可以說是不言而喻。


"焉得思如陶謝手,令渠述作與同遊"——怎麼才能找得思想不群如同陶淵明、謝靈運這樣的高手,讓他們跟我一起作詩抒懷,共同遊玩。


明末清初著名文學家金聖嘆認為,尾聯與本詩題目、首聯遙相呼應:"今日使陶、謝二公而在,必將此一副胸襟,一副眼光,共相述作,以佳思出佳句,豈惟短述而已!我既不獲與之同遊,所以只寥寥短述,亦不能更為驚人之語也,應轉首二句。"本詩雖沒怎麼寫江水,卻無一字不是在寫面對江水的所思所想,情思真切。


杜甫的


"語不驚人死不休",如今,多用於形容一個人語言誇張,能夠令人印象深刻、感到震撼。然而,關於這句話的出處,以及產生的歷史背景,詩人的創作背景,都還是應該有所瞭解,希望本文對你有所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