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媽媽們剛剛熟悉了寶寶吃喝拉撒的規律,不再為寶寶吃飯睡覺而煩惱的時候,寶寶又出現了新的狀況:原來脾氣溫和友好順從的寶寶,脾氣突然變大,稍有不順就哭鬧不停;口頭禪變成了“不”,你問他什麼都說不;喜歡動手打其他小朋友和身邊的人;不願意分享等等。其實啊,寶寶有這些行為的時候證明他正在逐步長大,孩子的自我意識在發展。
自我意識敏感期是兒童所有敏感期中最重要的,是孩子未來構建人格最早期的映射,因為孩子未來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他未來的內心是不是很強大,都源於自我意識敏感期的形成。孩子一般會在1.5-3歲之間出現自我意識敏感期,因個性差異或早或晚。
有些媽媽們面對寶寶這種情況,進行了相應的懲罰,包括關禁閉、打手心、打屁股、大聲責罵等等,但是效果不明顯,當下管用,過後又反覆發生。不管是觀望還是已經採取懲罰行動的媽媽,都對寶寶的這些行為變化表示困惑和煩惱。家長需要了解孩子成長的規律,理解這是孩子成長的正常的階段,利用這個敏感期讓孩子成長。
孩子說“不”
孩子總是說“不”。你問他吃飯嗎,不;喝水嗎?不;去廁所嗎?不。其實,那個時候他不是真的不吃飯、不喝水、不去廁所,你給他飯,他照樣吃,但嘴裡依然說“不”。其實孩子通過這種表達,來建立“我”的概念,來表明“我”和你是有差別的。他是在通過語言來感受“我”與他人分離的快樂。
孩子說不,父母不必糾正過來,該做什麼照做,不必和他商量分辨,這就不會影響他的敏感期,過了一段時間自然就過去了。讓孩子在不違反規則的情況下使用他的自我。家長要儘量尊重孩子的選擇,滿足孩子的需要,儘量讓他快樂和順從。
孩子打人
此時的“打人”或者“咬人”,與惡意主觀傷害無關,對孩子來說,不是打人或咬人的意思,只是孩子表達不同意、不喜歡的一種最直接的態度,意思是在告訴你“我不同意”。
也就是排除的意思,兒童認為我要排除你,你應該立刻就消失,但是你還存在,我就要手來排除你。家長可以制止這種行為,但是不要說教譴責。因為那和粗野的行為是不同的. 這個時候,在老師或家長的引導下,孩子會明白可以通過其他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想法,一段時間(一般在幾個月)之後,這個敏感期表現就會自然過去。
孩子不願分享
孩子不願意分享。許多家長會認為這是孩子自私,至少這樣做不是一種美德。其實這與自私、與美德無關。在他什麼都還沒擁有的情況下這是錯誤的想法,要先擁有再分享,這個選擇權在孩子,這不是自私的表現,不要以大人的道德觀來判斷孩子。
不要因為孩子不願意分享就責備他或者冠之以“小氣鬼”之類的稱號。
孩子在還沒有學會主張所有權的時候就強迫他們去分享,很容易養成他們的依附性格。我們不僅不應該強迫他們分享,反而應該保護他們對所有物的主張。
當孩子嘗試著把自己的東西和別人的東西產生交換,就是我把“我的”給你,你把“你的”給我,他們在這個交換的過程中劃分“你”“我”的界限,通過這樣劃分界限的過程,孩子為自我儲備了心理力量和智能,漸漸的把自己建構的強大起來。
這是一個需要時間來完成的複雜的過程,而不是家長的一聲督促能夠實現的。
另外大人不要故意逗弄孩子,比如作勢要把孩子的東西拿走或者問他討東西吃但是當孩子下定決心跟你分享的時候,卻又告訴他你不要。對於大人來講,可能只是逗個樂子笑一笑,但是卻會給孩子造成困惑,所以能免則免。
如果是外人在自己面前這樣逗自己的孩子,只要不配合,直接揭穿這個把戲就行,比如直接告訴孩子,“叔叔跟你開玩笑的,他不會拿走的”。
在自然法則的感召下,孩子一刻不停地形成著自己。
在以後的幾年時間裡,他們會更為充分地表現自己,從排除他物,到勇敢地說“不”,再到堅定不移地堅持自己的想法。在兒童形成自我的過程中,他們會建立和派生出一個人優秀的品質,而這也就形成了一個人最核心的部分。
正如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所說,將來孩子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他們的力量是否強大,這個強大的能力首先來源於自我意識的敏感期。
所以保證了幼兒時期的自我意識敏感期,就等於保證了孩子未來人格的強大,人格的和諧和未來在社會上立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