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火灶技術

目前稱為柴火灶的,嚴格意義上包含兩種灶:燒柴火的柴灶

和燒煤炭的碳灶。這兩種灶大同小異,但碳灶內燃燒的溫度比柴灶的要高出不少。碳灶灶芯材質一定要耐火材質,而柴灶不一定。總體上,碳灶要比柴灶催鍋省時。形象點,借用鍋來類比:柴灶如同普通鍋,碳灶如同高壓鍋。

柴火灶的好壞,衡量標準有五。其中技術指標就仨:無煙(時髦的叫法是環保)、催鍋(即快速也叫省時)、省柴(流行的叫法是節能)。其餘衡量標準有倆:使用方便、美觀。

一個灶體其實就是一個系統。如何佈局才能有效把這五指標高效的結合在一起,這就是技術。灶體、灶堂、灶芯、火門、爐橋、煙囪、煙道,就是柴火灶的全部結構。灶體雖不是關鍵,但會影響到美觀與節能。灶堂通常情況下是指灶體內部空間。但也有把灶堂統稱為灶心的叫法。灶堂的形狀會影響催鍋與省柴。爐橋、火門、煙囪、煙道,這四項都可以歸於通風系統,都會影響催鍋、省柴。灶芯是核心,其形狀直接影響催鍋與省柴。這些結構是的有機組合,才能有效保障一個灶無煙、催鍋、省柴。並不是某一個項優秀就可以的。他們之間的聯繫,其實是有機平衡的,在一定範圍內是“此消彼長”的關係,不是一成不變的。如何把控好這種關係,這就是技術!只有把這些關係控制在某個度的範疇內了,才能做到無煙、省柴、催鍋。無煙,是催鍋和省柴這倆達到一定標準後的必然結果,但並不是無煙的就催鍋、省柴。催鍋與省柴,在達到某個度以後,他們的關係是“敵對”的,即要想再省柴就會削弱催鍋效果,相反亦然。

美觀這個標準很模糊,沒有具體詳實標準,好看就行。使用方便,這個與灶臺高度有關。需要結合主人家常燒鍋煮飯的人的身高來確定灶臺高度,以炒菜時既不欺手也不虧腰為標準。過低虧腰,過高欺手。比如:常使用灶的人,一個是1.5米,一個是1.7米身高,他們的灶臺高度是不一樣的。

就一個灶體而言具有上述五個特徵就可以說是佼佼者了,但還不能算“王者”。真正的王者,還需要一個功能“控火”!即在灶堂裡旺火的情況下,通過灶體設施,立刻調低鍋底受火溫度。

我家的技術就能做到上述六項指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