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差点成了普通话?这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在民间,人们流传着这样一个煞有介事的故事:

民国时,粤语差一点成了官方语言,在投票时,孙中山为了顾全大局,投给北京话一票,才使北京话成了“国语”,也就是现在的普通话。

很多粤语区的人对此津津乐道,并言之凿凿。只不过这个故事也就只是故事而已。真实的情况完全不是这样,也比这个小故事复杂得多。

在郑子宁的著作《南腔北调》中,专门讲述了当时确定官方语言的真实情况。民国初年,民国政府制定官方语言时,和北京话竞争的,不是广东话,也不是四川话、陕西话,而是人造的老国音。

粤语差点成了普通话?这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老国音是啥?没有语言学基础的人,大概压根没听过这三个字。原来,近代以来,虽然在方言以外流传着同行的官话,但官话还分为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和北京官话的区别,非常混乱。于是民国时,1913年召开读音统一会,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国音”。当时北京话已经相当流行,有成为全国通用语的趋势,而民国初又定在北京。所以“国音”在京音的基础上经过了一定的修改(加入了入声)。但京音仍然势力庞大,1924年,民国官方决定以京音为国音,连入声也一并不管了,老的“国音”就被扫入了历史的尘埃中……

至于投票?那只是民间的想象,根本不存在。

粤语差点成了普通话?这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后来的事情都清楚了,新中国成立后,普通话延续了民国的传统,日益强大,一直到今天,在很多地方已经几乎取代了方言。

这一切,都和粤语关系不大,粤语在当时也不可能成为全国通用的“国音”。

粤语差点成了普通话?这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那么,粤语真的如同传说中所说一般,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吗?郑子宁同样否认了这个说法。坊间流传的“普通话是胡语,粤语要用唐诗读才妥当”之类都“错得离谱”。

自古以来,粤语区(岭南地区)都被认为是语音不正,也会受到歧视。如六祖慧能就被五祖质问:“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毫无高僧的涵养。

直到南宋时,大量北方移民进入广东,带来了新的语言,几百年间形成了今天的粤语,粤语保留了中古汉语的六个韵尾,押韵情况比官话也保留的好得多。

但是,粤语也称不得上是古汉语的活化石。

粤语在保留了大量古汉语词汇的同时,还有很多词汇来自侗台语,比如广东话“这”说成nil,这个词在其他汉语中几乎找不到类比,但却和壮语、泰语很接近。并且千年的演变,也让粤语语音发生了变化,很多时候都不能还原古诗的押韵情况,如家喻户晓的《锄禾》,韵脚是午、土、苦,但粤语三个字分别都ng、tou、fu,完全不押韵。

可以说,粤语是一门很古老的方言,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也隐藏着广府族群南迁并融入当地历史的线索。但粤语和古汉语,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粤语差点成了普通话?这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南腔北调》郑子宁 著 出版社:后浪 | 中国华侨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