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之林黛玉:改善自己的命運,從覺醒和改變開始

文|玉菡 文字點亮生活

窗外的一輪瘦月,正別在梧桐樹的枝椏之間,如同落在巢中,讓人有一種莫名的心安。

靜謐的夜色之下,“叮”的一聲響將我的目光拉回,屏幕上,是來信之人對我“知書達理、善解人意”的讚美,讀之,不由得莞爾一笑。

早年的我其實有些“作”,完全不像別人稱讚的那般善解人意,所以,我會要求男友向我證明他有多愛我,也會因為他沒有及時回覆我的信息而生氣,更會因為他沒有按照我的要求去生活而吵鬧。

如今想來,那時的自己,性子頗有些像早期的林黛玉,清高孤傲,仗著身邊人對自己的愛,有時得理不饒人,著實讓人又愛又恨。

《紅樓夢》之林黛玉:改善自己的命運,從覺醒和改變開始

說起林黛玉,便繞不過她身上的是是非非。她這個人挺戲劇化的,人們對她的態度也呈現兩極分化:欣賞她的人非常地喜歡她,討厭她的人非常地嫌棄她。於我而言,黛玉是很特別的存在,我欣賞她,從打小我就對她另眼相看,每次想到她,我都會有一種道不明的深深的疼惜,後來,當我終於讀懂了她,方才明白我之所以對她產生那些情愫,是因為我在她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她身上那些不被世人所認同的毛病,同樣也曾讓我在生活裡倍受打擊,得不到認同,於是,我對她產生心理投射,我心疼她愛惜她,就像關愛和撫慰現實中的自己。

毫無疑問,林黛玉是《紅樓夢》的主角,而且作者曹雪芹十分鐘愛她,在開篇就給予她“世外仙姝”的美譽。在人們的想象中,仙子應該是人美心美的,然而,曹公卻花了很多筆墨去描述林黛玉內心的不美,比如說,她小性、多心、嫉妒、刻薄、悲觀,雖然不能拿她和十惡不赦的壞蛋比,但這麼多小惡的累積,也是不容樂觀的,用佛家的話來說,已是“

貪、嗔、痴”三毒俱全。

這不免讓人摸不著頭腦:曹公到底是喜歡林黛玉呢,還是在諷刺林黛玉呢?要回答這個問題,便要說到曹公的高明之處了,他沒有把女主塑造成人見人愛的擁有“金手指”的高度失真的“瑪麗蘇”,相反,他給自己最鍾愛的女主賦予仙身凡心,所以,黛玉的人設便明朗了:她有著天仙般的絕世容貌,但她的內心,卻是最為世俗的小女人,一般小女孩身上有的毛病,她都有。

舉幾個例子,她小性,周瑞家的來送宮花,她看到錦盒裡只有兩朵,馬上甩臉子並冷笑道:“我就知道,別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給我”,弄得別人當場下不來臺;她多心,不僅疑心別人輕慢她所以給她“剩下的”,連自己的丫環雪雁聽從紫鵑的吩咐到薛姨媽處給她送手爐,她都能訓一訓“我平時和你說的,全當耳旁風,怎麼他說了你就依,比聖旨還快些”;她嫉妒,聽聞眾人贊寶釵

“品格端方,容貌豐美,人多謂黛玉所不及,而且寶釵行為豁達,隨分從時,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有些悒鬱不忿之意”;她刻薄,寶玉的奶媽說她“說出一句話,比刀子還尖”,林紅玉說她“嘴裡又愛刻薄人”,寶釵說她“一張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歡又不是”;她悲觀,患得患失,以為憑賈母和寶玉對她的寵愛,就能得到想要的一切,但又清楚這幾乎是妄想,因此在撕裂中頻頻悲泣。

《紅樓夢》之林黛玉:改善自己的命運,從覺醒和改變開始

其實,剛入賈府的黛玉不似現在這般任性,彼時,她自知寄人籬下,“因此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可是,在賈府住下沒多久,她就忘記自己初來時的警戒了,這使得她常犯錯誤,也導致她在無意中得罪了很多人。

那麼,到底是經歷了什麼,黛玉才會變得惹人討厭的呢?還有,黛玉真的擔得起“世外仙姝”的美譽嗎?別急,咱們娓娓道來。

話說,黛玉之母賈敏是賈母最疼愛的孩子,但賈敏年紀輕輕就因病故去,賈母心疼早故的心愛的女兒,對黛玉這個幼年喪母的外孫女便格外憐愛。如果說在賈母的心中,寶玉是排第一的話,那麼黛玉便是第二,賈母很寵黛玉,比自己的親孫女都要寵上許多,再加上賈府的“活龍”寶玉對她青睞有加,這使得她在賈府處於“眾星拱月”的狀態,可以說,盛寵的環境助長了黛玉脾性中不好的一面,就像一股賊夥在三不管的地方大肆作惡,勢力越來越龐大,作派也越來越囂張,因此,黛玉在不自知的情況下,變得越來越張狂。

她張狂到什麼地步呢?她經常不顧場合諷刺別人、耍小性子,寶玉愛她所以不同她計較,但其他人可不會像寶玉那樣無限地包容和遷就她,這便是她不得人心的原因。就拿周瑞家的送宮花這件事來說,周瑞家的雖然是下人,但其作為王夫人的陪嫁和心腹,連平日裡盛氣凌人的王熙鳳都不敢隨意給其臉色看,還有探春等人見到她來送宮花,都要趕忙起身問好道謝,可黛玉看到她來,不僅不起身問好,還當面諷刺眾人怠慢自己,如此作派,既糟蹋了別人的好意,還讓自己落得個“恃寵生嬌”,甚至是“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壞名聲。

《紅樓夢》之林黛玉:改善自己的命運,從覺醒和改變開始

可是,在封建禮教的背景之下,名聲往往能左右一個人的命運,如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名聲能成就一個人,亦能毀掉一個人。黛玉聰慧,但她沒有意識到“好名聲”的重要性,她不知道名聲能決定她那個時代的女子的命運,以至於後來一說到寶玉的婚配,絕大部分人都支持“金玉良緣”,而非“木石姻緣”

黛玉的張狂,符合“燈下黑”的狀態,想象一下,一個人在漆黑的曠野裡打著手電筒,手電筒的光照亮了前方,但電筒的下方和後方卻仍舊處於黑暗,這就是所謂的“燈下黑”。“燈下黑”原指照明時由於被燈具自身遮擋,在燈下產生陰暗區域,現被引申為“人們對發生在身邊很近的事物和事件反而不能察覺”

就像黛玉,因為處在燈下黑的緣故,她看不清自己,她不知道自己的那些小惡,恰好就是她的

“心中賊”。說到“心中賊”,睿智的哲學家王陽明曾有一句名言“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破心中賊難就難在首先很難覺察到心中有賊,然後難在即便清楚心中有賊,也做不到破除。

我們都知道,曹公喜歡把黛玉和寶釵寫到一起,他贊黛玉為“世外仙姝”,卻只稱寶釵為“山中高士”,究其原因,寶釵面對的只是“山中賊”,而黛玉要面對的卻是“心中賊”。

《紅樓夢》之林黛玉:改善自己的命運,從覺醒和改變開始

寶釵為人,好似秋冬的勁草,“愈冷愈蒼翠”,幾乎沒有什麼挫折能夠打倒她,也幾乎沒有什麼情緒能夠左右她的理智;反觀黛玉,她的本命色是紅色,這意味著她尤其需要光和熱,所以,一旦沒有足夠的光和熱去照亮她、溫暖她,她的內心便容易滋生出陰暗,因此,無論是寶釵分走了寶玉的注意力,還是賈母要給寶釵過生日,這都讓享受慣了獨寵的黛玉,心生不爽。

這種不爽,讓黛玉的內心發展出了一批“心中賊”,如此,不免又讓人回到前文的疑惑:曹公如此喜愛和讚美黛玉,但又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講述黛玉的“心中賊”,這是為何?這就是曹公的別出心裁,他採用先抑後揚的方式,來突出黛玉的覺醒和改變,而黛玉的覺醒和改變,正是曹公所推崇的。

如果細心留意,便會發現,第四十二回是黛玉人生的分水嶺,在此回前後的黛玉簡直是判若兩人。黛玉的改變,是因為寶釵的一次點撥,正是因為寶釵的話,她不但發現了自己的“心中賊”,而且還馬上付諸行動去改變自己,成功地做到了破除“心中賊”。她從那個吟誦著

《葬花吟》的自哀自憐的小女孩,轉變成一個具有大局觀的淑女,不但會擔憂賈府將“後手不接”,連詩風都變了,在《五美吟》中,她詠歎男權制度下女子的艱難,她的關注點不再是個體,而是所有的女性。

《紅樓夢》之林黛玉:改善自己的命運,從覺醒和改變開始

這種覺醒和改變,堪稱難得。正所謂“知易行難”,明白該做什麼有時並非難事,真正難的,是不僅要認識到,還要能夠做到做好。

這也是曹公稱頌黛玉的原因,她的這份難得,遠在寶玉之上。按小說的設定,《紅樓夢》是黛玉和寶玉共同做的一個夢,夢中的他們都得到過最優厚的物質生活,也都享受過“眾星捧月”的精神待遇,他們活得如同公主和王子一般,隨心所欲地做自己。

因此,我們可以說,紅樓夢是他們共同的“心中賊”,如果是書寫童話,那麼作者大可以讓這個夢繼續朝著二人所期望的那樣發展,然而,《紅樓夢》雖然寫的是夢,本質上還是現實主義小說,所以,夢可以做,最終還是要醒來,要回歸現實,就像現實中的我們,夢想可以有,但設定和實現的前提是:老老實實地認識自己、覺醒自己,從而有目標地改變自己、提升自己。

可是,面對寶釵、襲人等人堅持不懈地勸導,寶玉冥頑不靈,始終看不到自己的“心中賊”,相比之下,原本和寶玉的思維、眼界高度同步的黛玉,卻先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而且,迅速覺醒的同時她還做到了糾錯,在她的身心高度統一的那一刻,她便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世外仙姝”,此時的寶玉,已經不能同黛玉相提並論。

《紅樓夢》之林黛玉:改善自己的命運,從覺醒和改變開始

不過,比起寶玉,世人更喜歡將寶釵和黛玉相提並論,有的人不喜歡寶釵,總認為黛玉比寶釵更高貴,但曹公既然稱寶釵一聲“山中高士”,這代表寶釵有她令人佩服的地方,比如,寶釵能做到十幾年如一日的高要求自己,這份心性和堅持,試問,世間能有幾個人能做到?

雖說寶釵也不賴,但我還是要推崇黛玉,而且,我認為黛玉比寶釵更值得推崇的原因,在於寶釵的人生經歷,普通人很難復刻,同時,大概也沒有多少人願意像她那樣活著,而黛玉的不同在於,她身上的小惡,是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有的,也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破除的。

我們不必像黛玉一樣做到迅速覺醒和改變,但我們可以向她靠攏,像她一樣學會審視自我,發現自己的“心中賊”,並勇於糾錯,誠如《左傳》所言“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知錯而能改,是為善,既是善,便值得推崇。

人生在世,善惡交織,慾望與痛苦如影隨形,黛玉的人生如此,我們的人生亦不能免俗,似乎誰都逃不過“正視自己的慾望”這一人生課題。

都說:“慾望是人類得以發展的動力,更是一切痛苦和罪惡的根源”,因此,慾望會催生“心中賊”,而且,慾望越多,造成的“心中賊”便越多,用佛家的話講,便是造業無窮。換言之,想要的越多,人生便越痛苦。因此,人一旦落入“貪著”,尤其是能力與慾望還無法匹配的情況下,便會覺得異常痛苦。

難道,面對慾望,我們就束手無策嗎?不,當然是有辦法的。《道德經》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這話意在告訴我們:人要知足,知足就不會受到屈辱,因為人一旦執著追求一件東西,想爭取,自然要委屈自己,所以知足可以使自己少受委屈;而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有危害,因為慾望無邊,人的痛苦也就無邊無休止,但《易經》說“陽極陰生,物極必反”,所以,人要活得長久而快樂,就必須學會和自己的慾望和平相處,合理地看待自己的慾望和能力,學會知足知止,方得安樂,如同俗語所說“知足常樂”。

《紅樓夢》之林黛玉:改善自己的命運,從覺醒和改變開始

歷史上的范蠡,就是一個“知足常樂”的代表。他輔佐越王勾踐,興越滅吳,但功成名就後,他選擇激流勇退,辭官歸隱,施施然攜美女西施泛舟五湖之上,遨遊群山之間,生活過得很是愜意瀟灑。後來,他隱姓埋名,開荒種地,治產經商,又成鉅富,不過,他卻不獨享,他仗義疏財,三次散盡千金,天下尊稱陶朱公。

還有張良,他幫劉邦建立漢朝後,也選擇了辭官回鄉,安享晚年,而同樣幫劉邦奪天下的韓信和蕭何,一個被殺,一個被囚,遠沒有張良幸運和聰明。

這樣聰明的人,連金庸都十分佩服:“過去有人問我想當中國曆史上的哪兩個人?我說我想當范蠡和張良這兩個聰明人,他們建立了很大的功業,但後來成功後功成身退,也不貪、也沒做什麼大官,帶著漂亮的老婆逍遙自在,這種人很難得。”

總結起來,不管是范蠡、張良、還是黛玉,他們都在覺醒後改善了自己的命運,范蠡和張良做到了安享晚年,至於黛玉,有時候我會想,如果黛玉能早一些覺醒,能做到“知足常樂”,甚至能向她的同輩邢岫煙學習,把心放寬一些,少一些敏感,多一些“遲鈍”般的大智若愚,是不是會活得更長久、更快樂一些呢?

《紅樓夢》之林黛玉:改善自己的命運,從覺醒和改變開始

此時,不由得再次讚歎曹公的高明,他通過對黛玉那些小惡的刻畫,將他的良苦用心攤開:愛黛玉,是愛她的覺醒和改變,如同,愛自己,就從覺醒和改變開始。

改善自己的命運,必定要從覺醒和改變開始。

蘇軾曾說

“心安處是吾鄉”,換句話說,不管身處何處,只要我們的內心安寧,便是人間好光景,而,知足常樂,無疑是我們唾手可得的心安與幸福。

窗外,樹梢上再次沾滿了銀輝,一派寧靜祥和,心動起念之間,我想起了一句話: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有愛相伴,人間值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