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社群营销

近日,有消息称,格力电器启动“全员营销”,每位员工有1万元的销售任务。对此,虽然格力电器相关工作人员确认了全员销售政策的真实性,并表示“卖少了没考核,但卖多了会有奖励”。但是,依然有多名员工对外爆料称该公司强行为全员分配销售任务,卖不出去的产品就要自己买下,完不成销售目标绩效考核C级。

其实,像企业全员营销这种策略,格力并不是第一家。随着市场竞争的残酷性及多元化,企业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当企业需要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实现更高的销售目标。此前,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股东大会上表示,希望格力电器2023年可以实现6000亿的销售目标,同时对股民承诺,保证每年增长10%。

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的市场营销环境发生了变化,相应的经营模式也需要不断调整,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就只能被市场淘汰。最近几年,传统行业的实体店发展遭遇了见所未有的市场危机,大部分人对现状都不满意,造成这种局面的客观原因无非是:电商的快速发展对实体店形成猛烈冲击,大家都习惯于在第三方电商平台上购买,既方便又快捷;同时相比电商平台,实体店投资更多(店面转让费、装修费、员工工资等),成本投入更多,相关商品的利润空间需求更大。移动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购物方式及思维模式,O2O社群营销也成为了很多传统企业不可避免的选择。

什么是社群营销?古话说得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社群营销是基于相同或相似的兴趣爱好,通过某种聚集人气,通过产品或服务满足群体需求而产生的商业形态。社群营销的载体并不局限于微信,只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由于微信自带特性及人们社交方式的改变让社群营销成为可能。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社群营销

牛津大学人类学家罗宾·顿巴教授认为:人类大脑能容纳一个148人的稳定社交网络,四舍五入到150人,就是著名的“顿巴数”,也称:“150定律”。一个人以自己为中心,密友数3-5人,好友数30-50人,其他100-150人。而这个150人中的每个个体又自成一个“顿巴数”,通过不断的延伸,可以让不认识的人之间发生联系,进而在某种状况下彼此之间成为潜在好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圈子,只是每个圈子的大小不同。在人成长的过程中,基于共同学习、共同兴趣、共同工作,大家彼此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相比一般商家与客户之间的沟通更加的紧密,更能产生信任感。同时,对于处于“顿巴圈”中心的人而言,为了维系彼此之间的情感,大部分人并不会试图去打破这种信任。因而当彼此间发生更多的某种联系时,会更加的重视联系的过程及结果,让彼此间更加紧密。

文章开头我们提到过格力的全员营销策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确实可以起到促进企业销售的目的,但并非建立在强制销售的前提上。一件事情一旦化为被动,势必引起众人的不满,即使表面欣然接受,也会消极应对、心里极度不爽,更严重的情况会导致员工离职。

对于非销售岗位的员工而言,其本职工作并非销售商品,如果让其牺牲休息时间去干这件事情,相信绝大部分人是不情愿的,除非建立在一定的利益至上。让员工销售商品,本身已经减少了中间代理环节,让产品利润更高。如果将此部分利润拿出一部分出来奖励员工,让员工业余时间在自己的圈子里进行推广宣传,相信大家会更加主动的参与销售。同时,对于员工而言,将一部分收益让利于圈内好友,使其实际付出成本比渠道内更低,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愿意购买,这是一个三赢的局面。

比如说一件商品终端零售价3000,出厂价2000元,内部员工价2200元,那么这里公司的收入提高200元,拥有更多的收入及销售量。员工有800元的收入空间,假设让利300元,客户实际到手价2700元,相信信赖内部员工价格有优惠的客户会更愿意从“朋友”那里拿货,同时员工本身拥有500元的收益。当然,这种操作并不限于厂家,对于销售的各个环节都可适用,尤其是终端门店,适当降低单个商品的收益,让更多的客户进店体验购买,提升产品销量,依然是一笔客观的收入。对于目前收入欠佳且急需转型的实体店老板而言,这是一种很好的操作方式。

当然,一切的操作都是建立在产品本身品质之上,如果产品品质不过关,员工都不好意思拿出手,更别谈增加收入。重复的退货或返修,会让个人的圈子好友人数越来越少,得不偿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