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如何评价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最近读了日本作家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的《被讨厌的勇气》一本书,从里面初步了解了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不过与其说这本书是介绍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不如说是介绍他的哲学观点。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讲的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主要思想。阿德勒是和弗洛伊德处于同一时代的人,原先两个人经常在一起学术问题,但后来因为观点不合而分道扬镳。现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基本上已经被主流心理学界抛弃了,但是阿德勒的学说(不应该称之为心理学而应该叫哲学)正在逐步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先介绍一些阿德勒的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1、“目的论”VS“原因论”。《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开篇就说阿德勒的心理学

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比如,如果你有一个朋友经常宅在家里而且你能明显感到他的不安情绪,或许你的朋友并不是因为不安才无法走出去,事情的顺序正好相反,可能他是由于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制造出不安的情绪。阿德勒说我们大家都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这就是目的论。


2、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我们假设有一个人正在为“我的性格是悲观的”而苦恼,我们可以试着把他的话换成“我具有悲观的‘世界观’”。我认为问题不在于自己的性格,而在于自己所持有的世界观。性格一词或许带有“不可改变”这一感觉,但是如果是世界观的话,那就有改变的可能性。


3、人的烦恼皆来源于人际关系。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人际关系,如果这个宇宙中没有他人只有自己,那么一切烦恼也都将消失。


4、正确区分自卑感和自卑情结。人是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人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继而就有了普遍欲求,阿德勒称其为“追求优越性”。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坏事。自卑感也可以成为促成努力和进步的契机。但是要正确区分自卑感与自卑情结。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像在日常生活中大肆宣扬“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这样的理论。


5、外部因果律。将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一样。


6、优越情结VS追求优越性。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如果真正拥有自信,就不会自大。正因为有强烈的自卑感才会骄傲自大,那其实是想要故意炫耀自己很优秀。担心如果不那么做的话,就会得不到周围的认可。这完全是一种优越情结。阿德勒认为

所谓追求优越性是指自己不断朝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筹的意思。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于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于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7、夸耀不幸。想要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他们想要用步行这一点来压住别人。在我们的文化中,弱势其实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特权。阿德勒说:“在我们的文化中,如果要问谁最强大,那答案也许应该是婴儿。婴儿其实总是处于支配而非被支配的地位。”婴儿其实就是通过其弱势特点来支配大人。并且,婴儿因为弱势所以不受任何人的支配。


8、权力之争。想要通过获胜来证明自己的力量。阿德勒认为无论认为自己多么正确,也不要以此为理由去责难对方。人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已经步入了权力之争。“我是正确的”这种坚信意味着坚持“对方是错误的”,最终就会演变成“所以我必须获胜”之类的胜负之争。如果你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话,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


9、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阿德勒心理学关于人的行为方面和心理方面都提出了相当明确的目标。首先,行为方面的目标有“自立”和“与社会和谐共处”这两点。而且,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是“我有能力”以及“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这两种意识。


10、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认可。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11、“人生谎言”。阿德勒把这种企图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叫做“人生谎言”。


12、赏罚式的教育应该被严厉批判。如果做了恰当的事情就能得到表扬,而如果做了不恰当的事情就会受到惩罚。阿德勒严厉批判这种赏罚式的教育。在赏罚式教育之下会产生这样一种错误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如果没人表扬,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是“如果没人惩罚,我也做坏事。”


13、课题分离及如何判断是谁的课题。课题分离是阿德勒心理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分离之后不干涉他人的课题,仅此而已。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阿德勒认为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思考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由谁来承担?”比如,如果孩子选择“不学习”这个选项,那么由这种决断带来的后果——例如成绩不好、无法上好学校等——最终的承担者不是父母,而是孩子。也就是说,学习是孩子的课题。阿德勒也强调,课题分离并不是人际关系的最终目标,而是入口。分离课题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相反,干涉别人的课题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


14、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是你被某人讨厌。这是你行使自由以及活得自由的证据,也是你按照自我方针生活的表现。阿德勒对自由的认可非常独特,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获得自由。


15、整体论。阿德勒反对把精神和身体、理性和感情以及意识和无意识等分开考虑的一切二元论的价值观。把人看成不可分割的存在和作为“整体”的我的方式叫作“整体论”。


16、共同体感觉与归属感。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就是把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共同体感觉。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我们都在寻求可以“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归属感不是仅仅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的,它必须靠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中才能够得到。


17、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的立场。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这方面的特点。有的母亲会赞美帮忙准备晚饭的孩子说“你真了不起”。但是,如果丈夫做了同样的事情则一般不会表扬说“你真了不起”吧。人表扬他人的目的就在于“操纵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其中既没有感谢,也没有尊敬。


18、横向关系VS纵向关系。希望被别人表扬或者反过来想要去表扬别人,这是一种把一切人际关系都理解为“纵向关系”的证明。你也是因为生活在纵向关系中,所以才希望得到表扬。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这可以说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自卑感原本就是纵向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意识。阿德勒认为在考虑人际关系中的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时,最重要的是不“评价”他人,评价性的语言是基于纵向关系的语言。如果能够建立起横向关系,那自然就会说出一些更加真诚地表示感谢、尊敬或者喜悦的话。


19、鼓励。正因为把人际关系看成纵向关系,把对方看得比自己低,所以才会去干涉。希望通过去干涉行为把对方导向自己希望的方向。这是坚信自己正确而对方错误。既不表扬,也不批评。阿德勒心理学把这种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称为“鼓励”。


20、“行为”标准VS“存在标准”。请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不要用他人“做了什么”去判断,而应该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我们仅仅因为“存在于这里”,就已经对他人有用、有价值了,这是不容怀疑的事实。


21、“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阿德勒认为把对自己的执着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建立起共同体的感觉。这需要从以下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阿德勒认为要区分自我肯定与自我接纳。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或者“我很强”,也可以说是一种容易导致优越情结的想法,是对自我撒谎的生活方式。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阿德勒在讲自我接纳的时候进一步说到,一定要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我们无法改变“被给予了什么”。但是,关于“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我们却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就是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可以改变的”。这就是我所说的自我接纳。他者信赖指的是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即使没有足以构成信用的客观依据也依然相信,不考虑抵押 之类的事情,无条件地相信。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作出贡献,这就是

他者贡献。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它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22、普通。无论希望特别优秀还是希望特别差劲,其目的都一样——引起他人的关注、脱离“普通”状态、成为“特别的存在”。普通并不等于无能,我们根本没有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


23、人生时一连串的刹那。我们只活在此时此刻,我们的人生只存在于刹那之中。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


24、引导之星。并不存在普遍的人生意义。只要没有迷失“他者贡献”这颗引导之星,那么你就不会迷失,而且做什么都可以。


现在对阿德勒的心理学评价很多,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纯粹的鸡汤心理学,很难付诸实践。也有人说阿德勒心理学是被低估的心理学,他的心理学应该是被称为“强者的心理学”。


阿德勒的心理学在历史上并不受重视,而且他的声望也远不及弗洛伊德,阿德勒提出的很多观点到现在来说对于很多人都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不过随着现代人越来越独立,越来越讲自由,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可能会对很多人产生很大的影响。


不过要想真的理解并把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应用到生活、工作或者人生课题中,或许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