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入門體驗第二課教學反思:學情把握不準確,意外連連


Python入門體驗第二課教學反思:學情把握不準確,意外連連

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入門體驗課因為調休,大陳今天(4月26日)上了第一個班的課,教學預設和學生實際情況相差太遠,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點擊查看入門體驗第二課教學設計)幾乎要全盤推翻,幸好今天這個班,隔一天又上課,可以補充一下。

一、學情檢測部分需要調整

相隔上一次上課過去了5天,學生對於Python的記憶可能已經淡忘,第一個環節,學情檢測。長方形面積計算器,去掉了b變量的賦值,以及print去掉了變量s,如下圖所示,但是備課的時候,大陳沒注意,print那多留了一個括號(紅框處),無形中增加了難度。

Python入門體驗第二課教學反思:學情把握不準確,意外連連

學情檢測題

Python入門體驗第二課教學反思:學情把握不準確,意外連連

學生在沒有教師提醒下補充的程序

通過學情檢測,可以明顯的看出,第一節課的體驗沒有讓學生手動輸入程序,所以很多學生對於input、print的格式是沒有掌握的,原計劃5分鐘的檢測,花了20分鐘,一節課過去了一半。

所以4月29日給其他班級上課的時候,我計劃將這步驟修改一下,學生如果做不出來,就不再糾結,直接到下一步,完成下一步教學之後,再回頭讓學生修改補充。

二、基礎知識普及需要簡化

第二個環節原本是讓學生先自學知識圖譜,再從下發的7個程序中任選一個程序說一說其中的變量、表達式、輸入輸出函數。

這個環節根據實際情況將調整為只下發一個程序“除法取整”,以後所有程序案例不再放到記事本當中,而是放在Python IDLE中,並要求學生一定要打開Python調試運行,看看程序執行結果是什麼,這樣更能加深理解,最後再要求學生說一說。

另外,算術運算符的其他程序不再下發,改為下發“Python常用算術運算符”表格,讓學生通過Python修改程序體驗結果即可(是否修改體驗,根據學生情況來定,不是本節課的重點,瞭解是最低目標)。

這裡要注意兩點:一是,整除,只保留整數部分,不是四捨五入;二是,取餘,其實在Python中應該叫“取模”,如果兩個數都是正數還好,如果有負數,取餘的結果的符號是和第二個數相關聯的。

Python入門體驗第二課教學反思:學情把握不準確,意外連連

Python常用算術運算符

三、鞏固練習

鞏固練習修改為先畫流程圖,再分步編寫“三角形面積計算器”Python程序。

1、先編寫:從鍵盤輸入一個數字,確定三角形的底;

2、將鍵盤獲取的“底”數字字符轉換為整數或浮點數;

3、依照第1、2步,從鍵盤獲取三角形的“高”並轉換為整數或浮點數;

4、計算機三角形的面積並賦值給變量s;

5、輸出三角形的面積。


教學方法還是採用小組活動5步法(點擊查看:信息技術小組活動5步法)進行。學生獨立思考與互幫互助結合進行。

教學重點調整為input、print的格式掌握,以及表達式的構建,數據類型及轉換留到下節課進行。


以上是今天大陳教初中生學Python入門體驗第二課的教學反思,掌握學情是上好一節課的基礎,這句話要謹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