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没有从别的国家的史料里发现关于中国的、重要的、我们没记载的历史?

何昆峰

这类记录在外国史料里的“古代中国独家故事”,历代都有不少。下面的这几桩趣味历史,却都从新的角度,缩影古代中华文明变迁的历史大事。


1,《亚美尼亚史》:马超后人远走亚美尼亚?

三国时代英雄荟萃,蜀汉大将马超更是高人气,但这位评书里常见飒爽风姿的英雄,历史上却是四十七岁英年早逝,有关其子孙的记载从此寥寥。但公元五世纪,亚美尼亚史学家莫夫谢斯的著作《亚美尼亚史》却语出惊人:马超将军的后代,就在我们亚美尼亚。

怎么跑这么老远?以《亚美尼亚史》的记载:公元三世纪时,有位名叫“马抗”的中国将军为躲避追捕流亡波斯,刚在波斯站住脚,中国皇帝派的使节就杀到波斯。为了不得罪中国,波斯国王只好把“马抗”送到亚美尼亚。这以后的“马抗”,在亚美尼亚屡建战功,成为当地一代名将。其家族也在亚美尼亚繁衍生息,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马米科尼扬家族”。

那这位“马抗”何许人也?参考这件事发生的时间,恰与三国时代魏国灭蜀的时段相近。于是扬威异国的“马抗”,就被很多后代学者,猜测为三国名将马超的后人。但也有学者认为,“马抗”并非中国人,或许只是个蹭中国热度的流亡者。但不管哪种说法为真,陆上丝绸之路时代,古代中国王朝的强大影响力,却是生动可见。

2,提速日本史的“中国归化人”

中国三国年间时,日本还是严重野蛮落后的“古坟时代”。但接下来的三百年间,日本人就像开了窍一般,农业手工业高速发展,隋唐年间时更一度胆肥到叫板中国。为何会突然“开窍”?《大日本史》却给出一个中国史料里未曾记载的答案:多亏一群中国“归化人”。

何为“归化人”?原来公元四世纪时,正是中国历史上空前战乱的年代,在自称汉灵帝后裔的西晋人“刘阿知”等人带领下,上万中国工匠为躲战乱落户日本,是为“中国归化人”。这些“归化人”,也是今天日本“原田”“高桥”“江上波”等家族的祖先。

当时他们的到来,在日本引发轰动效应。好些人成了日本的高官显贵。但他们带给日本的,却是更持久的强心针:中国当时领先世界的丝绸冶炼纺织等技术,从此全数传入,日本的本土手工业从此加速发展。尝到甜头的日本统治者,更是瞪圆眼睛,只要中国有动乱,立刻不惜代价挖人。仅463年这一年,就软硬兼施从百济挖来大批中国工匠。中国先进的“准结构船”造船技术,也正是在这时传入日本。

“中国归化人”的“科技加持”,正如日本史学家木宫泰彦的感叹,简直让日本“顿形发达”。古代日本才得以在中国隋唐年间,几乎跑步进入封建社会,接着耀武扬威挑战大唐。然后被大唐军队暴揍一顿后,继续弯下腰来向中国学习。他们坚决的学习精神,确实自古就强。

3,西班牙人羡慕嫉妒恨:我们的钱都流入了中国人的口袋

16世纪中叶,西班牙人控制的菲律宾马尼拉地区,已是东西方贸易的重要中转站,1567年,肃清倭寇的明王朝解除海禁后,大批满载丝绸的中国船,从福建月港朝着马尼拉呼啸而来。本想大赚一笔的西班牙人,很快就感到了悲催事实。照着马尼拉大主教给西班牙国王的悲愤报告说:我们的钱都流入了中国人的口袋。

明朝海外贸易,众所周知利润大,但到底大到什么程度?此时西班牙人的文献资料,却是最有发言权。墨西哥史料《中国之船》里记载:每到运载中国丝绸的船舶,还在从马尼拉到拉美的路上时,整个拉美大地都望眼欲穿。《秘鲁总督辖区纪略》更形容:每次货船靠岸,当地的贵妇们就像过节似的,开始疯狂扫货爆买。以至于“她们毫不吝惜白银与宝石”。

如此“刚性需求”下,明朝丝绸的出口量,开始了恐怖疯涨:《中国之船》里统计,1583年以前,每年明朝来到马尼拉的货船大约二十艘,每艘载货量大约三百箱。但1583年后,每年的中国船一度疯涨到一百多艘,每艘船的载货量高达一千箱。

西班牙贵族操纵的本土丝织业,更被明朝丝绸完全怼出南美洲,陷入穷到叮当的境地。气到肉痛的西班牙王室,明末时先后十次颁布严令,限制对明朝丝绸的进口。

可这巨大的贸易利润,又岂能禁得住?白花花的南美白银,一直赛跑般往明朝流。西班牙出口明朝的贸易收益,最多时每年不超过17万比索。但每年明朝赚走西班牙的白银,1585年以前每年30万比索,1585年后更高速飙升,到明朝天启崇祯年间时,更是超过了每年200万比索。西班牙从南美输入马尼拉的白银,四分之三都被明朝赚走。以至于《中国之船》记载,西班牙人无奈叹息:“我不相信世界上还有比这买卖更赚钱的贸易”。

这碾压般的贸易优势,见证了“明朝制造”,乃至古代“中国制造”,最为风光的时代。

但最令人一声叹息的是,明朝商人赚得丰厚财富,但明朝低效的财政体制,却无法通过这火热贸易增加政府税收。一边是明朝东南大量白银输入,商品经济火爆,另一边却是明朝西北越发贫困化,政府收入裹足不前,可能发生的后果,当然细思极恐。晚明的动乱灾难,只看这桩西班牙史料里的火热贸易,就可体味其中教训。


我们爱历史

这个问题有意思,我看重点在于重要,这个重要是你觉得重要还是学术上觉得重要?

我们先看看一些有趣的记载,比如皇帝的长相,关于皇帝的长相,一般人都是避讳的,哪怕写出来也都是“龙章凤姿”之类的套话,朝鲜半岛出使清朝的使者,则没有这些顾虑。年轻的康熙“身长不过中人,两眼浮胞,深睛,细小无彩,颧骨微露,颊瘠颐尖。”(闵鼎重《老峰燕行记》)乾隆则是“面白皙,甚肥泽,无皱纹,须髯亦不甚白。”(李德懋《入燕记》),两年后另一个朝鲜人的记录是“皇帝方面白皙,而微带黄气,须髯半白,貌若六十,蔼然有春风和气。”(朴趾源《热河日记》),大约,乾隆确实是肤色白皙。



而关于清代学术的风气的转变,朝鲜人也有相应的记载,朝鲜使者柳得恭看见“迩来风气趋《尔雅》、《说文》一派……南方诸子所究心者六书,所尊慕者郑康成(郑玄)”这反映的是乾嘉时期考据学之风的盛行,而程朱理学离开了学术主流,而朝鲜人依然尊崇程朱理学,所以,朝鲜使者经常批驳考据之学。这些都是有趣的记载。

域外文献的价值不在于记载了什么似乎重大的历史事件。因为,很多域外文献也未必记载的是真实的历史,但是,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外国人对于中国的看法。没有他者,就没法了解自我。如果用西方人的日记之类的史料,巨大的差异性会让西方人觉得东方一切都是新奇的。而朝鲜、日本、越南则属于东方,又是作为他者存在的。异乡的旅行者会注意被熟悉这片土地的人忽略掉的东西,这就是朝鲜使者记载的意义所在。


半卷

从韩国日本越南那边流传的比较多,但都是细节,对中国也没有什么印象,我说几个影响我们中国自我认知的事情吧。

一个是阿拉伯人在唐朝写的中国印度游记,里面记录世界最早的厕纸记录。不过最有趣的事,上面写了一句话,中国人不讲卫生,因为他们上完厕所不用手而是用纸,……用纸用纸用手用手,当时我感到的文化冲击是何其之大。

再说一个影响我们中国认知的就是欧洲人记录的万户飞天,我们的太空科普知识里都会提到他,最早制作火箭飞向太空的探险家啊,他是中国人。这个观点是先在国外流行才传入中国的,但是我们中国之前没有任何关于万户的记载。

再说一个就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也是美国媒体总结的近五百年内中国唯一对世界有影响的发明,那就是牙刷,好多中国人都不知道原来牙刷是我们发明的。其实牙刷是明朝皇帝明孝宗发明的,可惜我们中国人后面就不用了,甚至遗忘了。

再说一个就是威震整个西方世界的西辽,当年金灭辽以后,耶律大石逃到西域,带领残兵败卒打败了欺负十字军的穆斯林盟主塞尔柱帝国,整个西方世界都震惊了,教皇认为是圣经中记载的东方的约翰长老来拯救基督教了,所以在拉丁语,俄语,阿拉伯语,古英语中,都把中国称为契丹。


飞翔正义

有没有从别的国家的史料里发现关于中国的、重要的、我们没记载的历史?

我说几个关于明朝的吧。

明朝对西班牙帝国的商品倾销

西方列强剥削殖民地的手段之一,就是靠倾销商品控制当地经济。但是,在16-17世纪时期,据西班牙人记载,明朝向西班牙帝国境内倾销了大量商品。当时的秘鲁总督在写给西班牙国王的信中说到:中国的商品如此便宜,以至于只需要花费25比索就能买到中国丝绸,而西班牙丝绸却要200比索。

为了获得日本的白银,丝绸开始在日本普及

在古代日本,只有贵族才能穿得起丝绸衣服。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由于国内变得和平了,中日贸易获得了很大提高。为了能够获得日本国内的白银,中国商人向日本出口了大量的生丝,让日本人都穿上了丝绸衣服。当时旅居日本的西班牙人曾经这样描述:在古代,连领主都很难穿到丝绸衣服。今天,贸易如此快速增长,甚至连农民都能穿上丝袍。

据说当时中国通过各种途径每年从日本获得了15万公斤的白银!

明朝错过了大航海时代,为西方人殖民东南亚提供了便利

明朝差一点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当年郑和的船队浩浩荡荡的航行在大洋上,给当地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达.伽马航行到印度的时候,听当地人说在几代人之前曾经有一群留着长头发的人来到过这里(这些人就是郑和的船队)。但是,郑和之后明朝开始放弃航海将大洋让给了西方人,以至于当西方人殖民东南亚的时候,竟然获得了中国人的帮助。

事情是这样的,虽然朝廷闭关锁国了,但民间海外贸易还是很火热的。可是,缺少了明朝政府的支持,中国商人在海外可能会受到一些不友好国家的剥削而得不到保护。1511年,阿尔布库尔克打算将满刺加变成葡萄牙殖民地,而当地统治者和中国商人有一些纠纷,于是这些中国商人将葡萄牙人视为盟友,为葡萄牙人对当地的统治提供了很多帮助。比如,租给葡萄牙人海船和提供情报!


历史风暴

有些从别国史料中意外发现的中国历史其实有着很大的实际用处

比如,中国有一块三千公里之外的“土地”,任何中国人都可以任意出入,是不是很意外。这块地就是北极圈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

1596年的时候,荷兰探险家发现了斯瓦尔巴群岛,之后各国的探险家也陆续来到这里,成为了人类探险北极的起点。不过问题来了,这块地归谁?1920年的时候,挪威、美国、英国等国在巴黎签署了《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决定了该岛主权归属于挪威,但是各缔约国的公民可以自由出入,并且还能从事生产和商业活动。话说也巧,北洋政府的段祺瑞签署了这个条约,本来就是走个过场意思一下。毕竟当时中国人怎么可能跑到哪里去呢。

1991年的时候,中国北极没有自己的自足点,没法从事长期的科研探索,但是高登义教授去挪威了时候,从国外的《北极指南》中看到英文版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然后中国就通过这个条约,在那里建立了黄河站,到现在,一共开展了14年的考察,中国成了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毕竟我们早在1925年就加入了《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开始参与北极事务。


历史是什么

剑桥中国史 隋唐史。其中引用一段阿拉伯史书记载的真事。说是一名来自遥远中国的官员,在麦加定居十年左右,一天准备回中国,告知古兰经阿訇想抄写一本古兰经回国,阿訇表示古兰经字数太多只怕抄写耽误这位中国官员行程,中国官员要求礼拜堂所有人员一齐朗诵古兰经,说我们朗诵有多快他就能抄写多快,阿訇不信叫来信徒们一起以最快的速度背诵古兰经,完毕后发现中国官员神奇的抄写完毕,发现无一处错误!人们争相询问这位异常聪明的中国人是怎么做到的,这位中国人说在他们国家有一种“速记”的抄写方法。我们不禁赞叹中国人的聪明!


爱吃的man


中国还真有从其他国家的史料里发现一些我们没有记载的历史,但并非是重要的历史,但是因为国内战乱或政治因素一些历史记载失传,之前流传到国外的历史记载成为孤本,通过这些孤本补充那些空白历史的倒是很多。

通过其他国家史料记载补充中国所没有的历史记载,这个主要集中于明清两朝因为明清两朝西方开始崛起,传教士的足迹也遍布于全世界,虽然早在元朝时期就有传教士的存在,但真正活跃于明清二朝,如利马窦及其汤若望等知名传教士,并且流传下来不少对当时中国的记载,可以从侧面让人补充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情况,通过其他西方记载还可以了解一下趣史,如明末清初南明时期,永历帝时期,面对清军的咄咄逼人,无奈之下竟然派官员陈安德等人前往西方向罗马教皇求援,陈安德在西方先后面见了罗马教皇亚历山大七世和葡萄牙国王约翰四世,最终只是得到了一封教皇的象征性安慰回信和葡萄牙国王的口头承诺军事援助,这段历史在风雨飘摇的南明并没有记载,直到近代通过西方记载才传回中国。


当然外国资料也有诸多不实地方,也不能一味的参考
,如近年来闹得沸沸扬扬的慈禧太后的西方情人之说,甚至还出书详细记载了与慈禧太后的日常,简直是无稽之谈,首先就当时中国社会情况来说根本就不可能,古代中国讲究三从四德,对于名分很是看重,甚至比之生命还要重要,慈禧太后能牢牢掌控中国近半个世纪,得益于她是守旧派的利益代表,获得了大多数满清上层阶级支持,她如此淫乱后宫,而且还是跟当时国人印象中的洋夷,在当时可是大逆不道的,又怎么可能有这种事情,完全是西方人为博人眼球瞎写罢了,根本经不起推敲。

因为本国战乱或者一些政治因素,一些历史记载失传了,通过其他国家的遗留孤本补充回来倒是很多,如清末八国联军侵华,其他国家大肆抢劫财物,而日本人却是费尽心机抢劫中国的古典珍藏,这其中不止有很多历史记载孤本还有很多珍贵的文学典藏,抗日战争中日本也经常干这种事情,真是中华文明的浩劫。


因为政治因素毁掉的历史被其他国家补充回来的也有

,如满清入关以后在南方大规模屠城,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等,这些惨无人道的记载后清朝皇帝为了统治需要而被毁掉,直到清末到日本的留学生多了,才发现了这些记载当时屠城的孤本,最终传回中国,才让这段历史得见天日。

个人见解,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


宋安之

大家都知道王勃的《滕王阁序》,开头是“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但中国现存滕王阁内的石碑以及苏轼的手书都称作“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教科书开始也是用“南昌故郡”,后来为什么改成“豫章故郡”了呢?

因为2009年在日本皇宫发现了一本唐代手抄本《滕王阁序》,是王勃写《滕王阁序》之后第26年流入日本的,此抄本被业界认为是现存最早的《滕王阁序》墨迹,但有四分之一的内容与目前中国流传的版本不同。

比如日本保存的《滕王阁序》开头是“豫章故郡”,古代的中国人为什么把“豫章故郡”改成“南昌故郡”了呢?因为后人要避唐朝皇帝李豫的讳,不能用“豫”字。

再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落霞、秋水、长天等都是自然景观,却突然冒出来一只动物“孤鹜”,而且“鹜”是野鸭,野鸭成群的才会齐飞,单个的野鸭不可能齐飞,这一直困扰历史学家与文化学家,成为文坛一宗“悬案”。

而日本版本的是“落霞与孤雾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里“孤雾”比“孤鹜”更为恰当。

但日本版本的也存在抄错的可能,所以“滕学”专家还在研究。


上丞工作室

阿拉伯人商人写过一部《中国印度见闻录》主要记录一些中国唐朝衣食住行方面的事情,史学价值还是有的,只是因为宗教原因有些观点未免偏颇。

关于如厕

书中提到关于如厕方面的问题:“中国人不讲卫生,便后不用水洗,而用中国制造的纸。无论印度人还是中国人在不洁净时都是做大净的,中国人只在大便后用纸擦一下。印度人只在午饭前洗一次,然后去拿食物。”所谓“大净”洗浴全身,阿拉伯人认为洗浴全身叫大净,洗浴下半身叫小净。


还说:“中国人习惯站着小便,一般平民百姓是这样,而那些王公贵族也是这样。不同的是他们他们使用一种油漆的木管,木管约一肘之长。两端有孔,上面有孔较大些。要小便时用木管套住**,双脚站立,把木管小端深处身在。中国人认为这样有益健康,他们认为凡膀胱疼痛都是结石引起。所以站着小便,才能从膀胱里完全排出。”这一段关于木管的记录,可能是关于医疗方面的内容,中国各地均未有这种风俗。

关于饮食

“中国人吃死牲畜,还有其它类似拜火教的习惯。中国人宰杀牲畜时不是割其喉咙,而是击其头。”所谓的吃死牲畜,就是不按照他们所说的割喉咙就是死牲畜。

印度人使用牙枝,他们不使用牙枝刷牙和不洗脸是不吃饭的。中国人没有这一习惯,中国通常用漱口来保持口腔清洁。

关于住房方面

中国人的房屋通常是木头的。印度人用石头,石灰,砖头和泥土。中国有时候也用这些东西盖房。中国的城市是用木材和藤条建造房屋,这种藤条可以编造用具。正如我们阿拉伯用破开的芦苇一样。房屋建成后还要涂上灰泥和油料,一涂到墙上就像乳汁一样闪着洁白而晶莹的光泽,实在令人叹服。



关于丧葬

中国死了人,要在第二年祭日才能安葬。人们把死者装入棺材,尸体上撒上生石灰,以吸收尸体的水分,如此保存一年。如果是国王,尸体放入沉香液或者樟脑里。不哭的不分男女都要挨打,难道不哭就是不悲痛吗?死者被埋入坟墓,其墓葬和阿拉伯人的相似。并继续为死者供奉食物,并声称死者是可以吃喝的。人们通常把食物放在死者旁边,到了夜里或者第二天早晨食物就不见了,人们称是被死者吃了。

只要尸体停放在家里,就哭声不断。为了死者,有时候甚至不惜倾家荡产。过去,当埋葬国王时,往往是把他生前的用具、衣服和腰带(他们的腰带是很贵重的)一起埋掉,现在这一习惯已经被取消。因为墓中物件经常被盗走。

关于服饰

中国居民无论贵贱,无论冬夏都穿丝绸。女人的头发露在外面,通常几个梳子同时插在头上。有时候一个女人头上,可以多达二十个象牙或者别种材料的梳子,男人带着和我们帽子相似的头巾。


从总体上看来阿拉伯商人对中国比较具有好感的:“中国更美丽,更让人神往。印度大部分地区没有城市,而中国人那里到处是城墙围绕的城市。中国人比印度人更为健康,中国人疾病较少。中国人看上去比较健壮,很少看到有盲人或者独目失明的人,也很少看到残疾人。而在印度,这一类人是屡见不鲜。”

书中还说“在印度很多地方是荒无人烟的,而中国所有土地均被耕种。全国人口密集。中国人比印度人好看的多,中国人的礼服很像阿拉伯人的衣着。他们穿着长袍,系着腰带,而印度人不分男女一律带着两块布当衣服。还戴着金首饰。”


书中还提到了黄巢起义:“强者一旦征服弱者便强占其土地,捣毁一切,连贫民百姓也杀尽吃光。吃人肉是是中国风俗所允许的,而且集市上还公开卖着人肉。”作者不会是进了孙二娘的黑店了吧,不过黄巢军确实有吃人的记录。但是也没有公开卖的的啊。

不过黄巢在广州确实屠杀了进二十万的阿拉伯人,因为当时阿拉伯人勾结一些当地人屠杀广州人,甚至一度曾想占领广东。连当时中国在广州的官员也差点被杀的从官衙里逃出来,几乎无路可走,跳入护城河才幸免于难。黄巢杀阿拉伯人也是他们自作自受。


渔耕樵读

一般来说是没有的,因为在世界范围内,只有中国将史书当成了图腾,中国的史书才是完全没有中断的,很多地区的历史其实需要中国的史书来验证,像著名的吴哥窟的发现就源于中国的史书,准确的说是一本游记,元朝人周达观曾经到达这里,写了一本《真腊风土记》,然后这本书被翻译成法文,引起了法国探险家的兴趣,最终通过这本书找到了森林深处的废弃皇宫。

还有印度,印度的历史是一团糟,近代很多人去印度考察,必备参考书是《大唐西域记》,西方人根据这个东西,才找到了印度很多的佛教遗址,才知道这个遗址叫什么。

中亚地区的史料更依赖中国史书,据说中国访问中亚,一个重要的礼物就是把中国的史料汇编一下,然后添补友国的历史空白。

那是不是外国的记录就一点也没有帮助呢?

当然也不是,比如马可波罗的游记,虽然不能说他写的都是我们不知道的,但他有独特的视角,能够帮助我们更加详细的了解过去。

还有最著名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南京大屠杀虽然也是世人皆知的,但里面日军的暴行细节,现在引用最多的,却是三位外国人的记录。

一本当然是拉贝日记。

拉贝是德国人,当时他是德国西门子公司的经理,日军攻进南京时,他被外国人推举为南京安全区主席,他利用自己的身份,光是自己的住宅就保护了六百多的南京难民,然后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跟外国友人一起保护了上万人。

而且他还把所见所闻写了下来,还给希特勒写了报告,详细描述了日军的暴行,他写的日记长达二千多页,是有关南京大屠杀最为重要最为详实的史料。

比如有一段是这样的:

1937年 12月16日——我开车到下关去勘查电厂,中山北路上都是尸首……城门前面,尸首堆得像小山一样……到处都在杀人,有些就在国防部面前的军营里进行。机枪声响个不停。

另一段:

1938年1月1日——一个漂亮女子的母亲向我奔过来,双膝跪下,不断哭泣着,哀求我帮她一个忙。当我走进一所房内,我看见一个日军全身赤裸裸地趴在一个哭得声嘶力竭的少女身上。我立即喝住那个下流无耻的日军,并用任何能够让人明白的语言向他呼喝。他丢下一句“新年快乐”就逃走了。他逃走时,仍然是全身赤裸,手中只拿着一条裤子。

除了拉贝的日记 ,还有日本人自己的记录,比如有一位叫东史郎,他是日本的上等兵,参与了南京大屠杀。后来,他也写了一本日记,总计有37万字,里面详细记录了日军的行径。

比如有一段是这样的:

这时,西本提出了一个残忍的提议,就是把这个支那人装入袋中,浇上那辆汽车中的汽油,然后点火。于是,大声哭喊着的支那人被装进了邮袋,袋口被扎紧,那个支那人在袋中拼命地挣扎着、哭喊着。西本像玩足球一样把袋子踢来踢去,像给蔬菜施肥一样向袋子撒尿……

后面,东史郎四次到中国来道歉,并出版了他的日记,也是南京大屠杀很重要的日记。

还有一个日记来自一个美国人,她叫明妮·魏特琳,是当时金陵大学的教育学院主任。


她帮助了上千的中国女性免遭日军的兽行侵害,她同样也写了一本日记。

日记中有这样的记录:又有许多疲惫不堪、神情惊恐的妇女来了,说她们过了一个恐怖之夜。日本兵不断地光顾她们的家。从12岁的少女到60岁的老妇都被强奸。丈夫们被迫离开卧室,怀孕的妻子被刺刀剖腹。

这些东西,都是非常重要的史料,没有这些,控诉日军暴行,就会缺少相互可以印证的史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