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遷都北京,意義深遠卻苦了明朝。

明成祖朱棣是除明太祖朱元璋外,明王朝最有最有作為的皇帝。他在位二十餘年,七下西洋、五徵漠北、遷都北京,把明朝國力推向了鼎盛。而這其中,遷都北京對中華後世產生的影響最為深遠。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礎上營建北京,使華北成為大明帝國的政治中心,有效的鞏固了其對北方地區的統治,使明王朝進一步強化對關外地區的控制力和影響力,深化了漢族與關外民族的文化交流。可以說,朱棣遷都北京和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一樣,都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和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朱棣遷都北京,意義深遠卻苦了明朝。

然而,遷都北京對於明朝而言,卻不見得是件好事。雖然此舉對帝國北境起到了鞏固的作用,但同時也給明帝國帶來了許多不利因素,甚至為明朝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首先,朱棣遷都北京的主要原因,並非僅僅為了“天子守國門”,更多是出於鞏固自身政權的方面來考量的。

當時,朱棣雖然通過靖難之役,從建文帝的手上奪取了帝位。但很多建文舊臣和士子,並非打心裡認可他政權的合法性。而這些不支持他的聲音,都集中在江浙一帶。因此,朱棣對南京這座都城始終感到很不放心,一心想北返自己苦心經營的北京城。

朱棣遷都北京,意義深遠卻苦了明朝。

再說,自己過去長年累月生活在北京,早就習慣了北方的氣候。加上北京城過去就是元朝的舊都,本來就具備建都的一切需要。

因此,遷都北京,對朱棣而言可謂是一舉兩得。既能遠離那些不和諧的聲音,架空南京的政治地位,進一步鞏固自己的政權。同時,又能增強對北方殘元勢力的軍事壓力。

但遷都北京也存在極大的弊端,可以說是害苦了明朝。首先,北京城畢竟太靠近邊關了。因此,完成暴露在北方遊牧民族的軍事威脅之下。長城防線一旦被突破,瞬間就可以襲擊到大明帝國的心臟,這實在太危險了。

朱棣遷都北京,意義深遠卻苦了明朝。

朱棣在時,明軍事實力強盛,以攻代守,北京城固然穩如泰山。可朱棣死後,隨著軍力的下滑,北京城就變得越來越危險了。加上明朝可不像宋朝,動不動就送錢買和平。所以,北京城就經常遭到北方民族軍隊的侵擾。

在朱棣死後短短二十來年,一場土木堡之變,差點就毀掉了明帝國。而此後,蒙古人和滿人也都不斷給明帝國的心臟製造威脅,使的明朝不得不加強對長城的修繕。

我們不難看出,明朝是我國曆代中,長城工程規模最大的一代。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明朝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構築起了以九邊重鎮為核心的長城防護體系,加強對北方民族的防禦。

朱棣遷都北京,意義深遠卻苦了明朝。

此外,北京畢竟氣候乾燥,水資源匱乏,糧產有限。而作為帝國的都城,北京城聚集了百餘萬軍民,加上拱衛京師周圍的軍隊,這規模實在太巨大了。

而北京城對國家的負擔,其實要遠大於宋朝時的汴京。明帝國不僅要修長城了強化北京城北部的防禦,還必須通過漕運從江南調運錢糧,以確保北京的糧食供應。這些開支對朝廷而言,無疑是相當巨大的。花錢厲害還不算,遙遠的漕運不僅容易受天氣影響,也因為某些人為因素,極易造成錢糧的損耗和漕運成本的抬高。

而這些不利的因素,對明帝國造成了十分嚴重的影響,使明朝國庫變得捉襟見肘。而且,隨著軍事實力的不斷下滑和國家機器的腐化,明朝的邊防和漕運開支會不斷攀升,最後不斷惡化,陷入越發被動的尷尬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