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现今社会脑力劳动者工资待遇不如体力劳动者的问题?

法瞳灬

这又是少数读书人自以为是的无能呻吟,学历只代表一个起点,并不意味着有了学历就高人一等。

劳动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世界上赚钱只有三种方法,赚别人不愿赚的钱,赚别人不敢赚的钱,赚别人赚不到的钱。所有的工作如果不在这个范畴之内,也很难赚钱。

纯粹的体力活也赚不到多少钱,现在赚钱的都是那些专业技能加劳务的,只不过是做了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所以他们收入高是应该的。

十指不沾阳春水,本身又没有什么创造性的工作,那就不要慨叹什么人收入高。高有高的道理,低有低的原因。

高校扩招带来一个很严重的后果,就是很多大学生是混进去的,也是混出来的,如果混就能混好,那这个社会反而是不公平。

尤其是眼高手低的文科生。四年大学读出来什么都不懂,连自己的专业知识都不懂,这样的状态能拿什么高收入?

当然,这也是一个极不现象,或者说是一个暂时的现象。技术发展进步,最先取代的就是重复性,事物性,劳务性的工作,这不仅要冲击那些传统的劳务提供者,也要冲击那些一般的文职工作。

将来标定一个职业收入高低的,是创造能力。任何时候都不能以单纯的体力和脑力来区分等级,脑力劳动只不过是体力的一种高级表现形式。

将来的体力劳动仍然不可或缺,但是更多的要表现为脑力加体力 ,这样的工作获取高收入有什么好讨论的,那些还在抱怨高学历低收入的人,应该反省自身了。


凡铁铸兵堂

用脑力和体力工作者这种简单的区分工作的贵贱显然是过时了。

坐在前台,打打字,收发下快递,拦住那些卖保险的漂亮的前台是脑力工作者还是体力工作者。

工作经验丰富的电焊工,出色的胜任各种复杂状况下的工程作业,请问是脑力工作者还是体力工作者。

当然了,现在互联网的发达,快递外卖的兴起,这种标准的体力工作的收入确实超过了很多坐办公室的大学生的收入。

在过去脑力工作者的給人感激高高在上,高薪,干的都是管人的工作,那是因为在过去培养一个高学历的大学生太难了。

在过去,有钱人家才能供孩子去读书,劳动人民穷人家里,孩子就是劳动力,帮家里干农活,家务,做饭。所以脑力劳动者才显得稀少且珍贵。

解放建国后,改革开放恢复高考,那个时候全国高考才招生几十万的大学生,不像现在几百万的扩招,所以能考上大学的孩子也是万里挑一,千里挑一,也配得上脑力劳动者一说。

现在扩招了,中国现在是靠大学,上大学相对来说容易的国家,大学学费的成本也不高,大学生几乎成了城市居民家庭孩子的教育的标配,就是花个150万供小孩出国留学的家庭,少说每年有个200个。

所以脑力劳动者的市场供给太强,没啥好稀奇的了。

而传统的一些过去很辛苦,不体面的工作因为没人做,但是必须有人做的,薪水就水涨船高,所以快递,送外卖月入5000到10000不奇怪。

并且这种工作敞开供应,脑力劳动者愿意干,没人拦着。

问题是你愿意去吗?

决定一个人身价的,是稀缺性。

日本电影《入殓师》里,一个大提琴手找不到合适工作,走投无路,应聘了没人愿意干的入殓师,入殓师就是給死人打扮的工作,在日本是相当高的高薪。

因为没人做,但是又是刚需,所以身价自然就高。

不能再用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来区分岗位的价值了。


老李校长

这应该只是个别领域个别阶段的个别现象,只是支流而不是主流,这里没有歧视的意思,只是就事论事。

第一,从经济学的观点来讲,价值决定价格,这对劳动力市场同样起作用。在人才市场上,如果供不应求,人才的价值就会提升,价格(也就是工资)随之上涨。如果供过于求,价值下降,价格下跌。为什么有的领域会出现体力劳动者工资高,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在这个领域内,体力劳动者供不应求。现在的情况是,脑力劳动人才的输出稳定而强大,而且还在持续上涨,看看每年的大学生毕业人数就清楚了,而体力劳动人才却在萎缩,前几年沿海地区制造业经常缺人。在经济规律的作用下,脑力劳动的报酬涨幅不大,而体力劳动的报酬则是日新月异。比如前几年在网上火爆一时的“去澳洲搬砖”事件,就是因为澳洲很热,从事建筑工作特别辛苦,人们纷纷转行,导致建筑工人不足,于是工资大幅上涨,超过了国内很多白领的收入。

第二,但是从人类发展的进程来说,从体力劳动转向脑力劳动是大势所趋。也许在不久的人工智能时代,许多体力工作就会被机器人取代,到那时,人类唯一的优势就是脑力思维。社会学认为,一个国家的先进程度与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城市化程度越高,国家越发达。外国咱们不清楚,看看中国这几十年的变化就足够了。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有7亿农民,从事的基本上是体力劳动,社会经济怎么样,想必大家都有一些难忘的童年记忆。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现在的中国怎么样,出国转一圈会有颠覆三观的直接感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更多的人从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变,是大势所趋。正是在这种大势下,体力劳动者逐渐出现了不足,物以稀为贵,偶尔出现体力劳动者收入很高的情况是很正常的。

第三,虽然工资有高低之别,但劳动没有贵贱之分,不能完全用工资的多少去衡量工作的好坏,工资是很重要,却不是唯一标准。还是那句话,人不能没有钱,但不可只为了钱而活,还是要有梦想,“做人如果没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区别。”我们要用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工资高低的事情,不能单纯地认为工资高的工作就是好工作,自己就应该去干那个。如果什么事赚钱更多,大家就一窝蜂而上,这个社会就不正常,就是个畸形社会。正常的心态是,别人工资比你高,你可以羡慕,但不要嫉妒,更不要恨,高有高的代价。别人工资比你低,你可以有优越感,但不要打击对方,更不能鄙视,低有低的好处。你付出劳动拿工资,别人也是一样,彼此之间原本就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

一句话,经济规律,不足为奇,平常看待,做好自己。


陈向东

这个只是局部现象,不具有普遍意义。而且,体力劳动的收入是有上限的,脑力劳动的收入就不存在上限。

单纯靠体力挣钱,收入是和“产量”成正比的,要多挣一份钱,就要多出一份工多出一份“产量”。只有脑力劳动能使自己的“产品”奇货可居从而卖出好价钱。拿卖煎饼和写书来做对比,卖煎饼要多挣钱,就只能多卖出一份煎饼,一个人每天的产出是有限的;而写书,如果出一个“爆品”,就可能吃一辈子。你可能会说卖煎饼也能卖成连锁啊,但……那已经是脑力劳动了好不好!

拿刚毕业大学生的收入去和搬砖的民工比,是没道理的,两者起点不同,发展空间不一样,整体而言,上过大学的人发展空间更大,未来的收入提升空间更大,这已有中外无数的统计数据可以证明。

单纯的体力劳动,已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简单的体力劳作将逐渐被机器替代——机器下围棋都可以战胜世界冠军,还有多少体力活是他们干不了的?目前没有大规模替代,只是成本问题,但规模一旦上去了,成本自然就下来了,跟电脑的发展历史一个样。

体力劳动者的出路是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工人,最起码在短期内,机器替代技术工人还是有很大的难度。技术工人已经是半个脑力劳动者了。


HR那些事儿

你说的这个情况有,但肯定不是全部。为什么会有脑力劳动者工资不如体力劳动者,我觉得有以下2点主要原因:

【1】体力劳动者赚到更多的钱,主要是靠大量的体力活,这个是有上限的。

通常来说,体力劳动者,一般情况下工资都比较低,工资高的,要么是付出很多,要么就是脏活累活苦活,强度非常大,还有一些是危险性比较高的,比如写字楼大厦外部的玻璃清洗,人挂在高空作业,这个是用生命在赚钱。

【2】脑力劳动者,赚的钱少,一般情况都是基础性的工作。

脑力劳动者,总体来说,赚的钱肯定要比体力劳动者多,而且上升的空间大,随着你的工作能力和经验不断提高,后期收入会越来越多。至于说脑力劳动工资比较低的,可能是一开始毕业的学生,或者基础性岗位,水平比较普通的人,一份能力一份收入。

体力劳动工资高,是建立在体力极限的基础上,比如一个月累死累活可能赚到5万就封顶了,年轻的时候体力好赚的多,年纪大了体力下降就越来越少了。脑力劳动是靠知识水平赚钱,工作经验越丰富,水平越高赚的越多,可以说没有上限,企业高管少的几十万的,多的像一些打工皇帝,年薪上亿的也有。

工作无贵贱,凭自己的劳动和付出吃饭,都是值得尊重的!


名言佳句

这个问题,让阿赞来答一下。

社会需要脑力劳动者,同样也需要体力劳动者,干体力活比坐办公室的工资要高,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

今年年初,阿赞去新西兰旅行,就发现新西兰这个国家,体力劳动者要比脑力劳动者工资高出好几倍。

举个例子,在新西兰银行做个文员,一年的年薪大概是2-3万纽币(新西兰元)。而如果是开大卡车,跑长途的话,一年年薪至少10-12万纽币。

同样的,在新西兰开挖掘机、做导游的年薪也至少在10万左右。

新西兰最富裕的人,不是做金融行业的脑力劳动者,而是开农场养羊、养牛做这些体力活的农场主,身价至少千万。银行里这些做金融的人,还要求着这些农场主来贷款,可农场主每天都有现金进账,根本不缺钱。

所以,阿赞认为中国现今出现体力劳动者工资高过脑力劳动者,并不稀奇,非常正常。而这样一来,就有另一个绕不开的问题:中国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大部分都没上过大学;而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基本都上过大学。如果脑力劳动者的工资不如体力劳动者,那么对上大学的人来说,额外投入的四年时间和金钱,就不划算了。于是,就有读大学无用这样的观点出现。

事实上,现在中国的大学,起源于民国时期,是在模仿和移植英美等国大学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效仿苏联的大学体系,对当时的大学进行调整和改造,让大学成为为工业化建设与经济发展提供人才的培养基地。上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到来,国家开始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旨在提高适龄青年中上大学的占比。也就是通过扩招、新建各类大学等方式,让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上大学。

从上面对中国大学发展的粗略描述可以看到,中国大学的主要任务,本来就不是为了培养高工资从业人员。它只能承诺你,毕业之后会有一个大学文凭;并且更可能适应知识经济的这个大环境。

而这样的“承诺”,显然不符合大家对大学的期望;但另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大部分人都能够有更高的大学文凭,这又让读大学成为了人生必做的一件事情,就像结婚生子一样。

这里阿赞想问一问大家,结婚生子对你有用吗?可以增加你的收入吗?可以让你变得更富有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为什么要期待读完大学,可以拿到更高的收入呢?

最后,中国现代的大学主要是在学习、效仿西方大学的基础上建立的,此外还部分参考了中国古代书院制度。而不论是从西方大学培养学生“追求知识与真理”的目的看,还是从中国古代书院培养学生“品德”的目的看,大学培养人才的目的,从来都不是拿到更高的工资收入。

小结一下,大学是培养脑力劳动者的摇篮,为了读大学确实要额外花去更多的时间和金钱。但如果将读大学作为一项生意来换算成本收益的话,那么是否也可以将婚姻、养育孩子也同样当作是一笔买卖呢?是否也可以将整个人生当作是一盘生意?又当如何计算成本与收益呢?


呵呵两下

劳动者中的工资待遇在社会中应该是不平等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人的才干不是平等的,产生的效益和得到的分配也不是一样的,有了竞争力才有发展力,否则是死水一潭,社会就停滞不前。


爱卖提的洋槐树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句话是孟子说的,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一直都高看脑力工作者,低看体力工作者,包括现在很多人也是持有这样的想法。但在一个健康的现代社会中,脑力和体力本就不应该成为工资待遇区别的标准,与德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体力工作者不是工资待遇变高了,而是太低了。但这里有一个误区,很多人觉得体力工作者就是靠体力干活儿,不用动脑子,就像题主在描述中说的,高中刚毕业就去当工人,纯凭自己的力气挣钱,这样的人不可能干到企业的中层,更不可能让自己的家人过上体面的生活。这个世界谁没有力气,你能干我能干他也能干的活儿怎么可能有好的工资待遇?真正待遇超过脑力工作者的体力工作者,都是凭超高的技术吃饭的。中国的高级工人其实是非常匮乏的,因为相关的专业的培训学校就很少,大家还都瞧不起,去的人都是高考失败的或者从小就对学习不感兴趣的,整体的素质也不高,所以一个高素质高技术的体力工作者工资待遇超过大学生那是再正常不过了,因为很少有人可以替代你嘛。

读书无用论是什么人在说?一个大学生玩儿了四年的游戏,快毕业了发现自己找不到工作了,抬头看看周围的人发现很多没上大学的人也赚到了不少的钱,就哀叹一声读书无用啊!拜托你读书了吗?往上看,这个社会的精英阶层没有几个是学历低,往周围看,大部分人还是削尖了头要上大学,大学能给一个人提供的不仅是一纸学历,还有人脉、眼界、格局等等一般人看不到的软实力。稍微去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这个社会的大部分体力工作者还是生存的很艰难,未来,会更艰难,因为技术的发展会取代一大批体力工作者,这是大势所趋。

所以,有独特技术的难以被取代的体力工作者会越来越值钱,而一些根本没怎么读过书的不具备稀缺技能的脑力工作者肯定会越来越不值钱。



快乐五十大学

更确切地说法应该是在中国,目前体力劳动者的起薪不低,在最初工作的五年左右收入也不比脑力劳动者少,但长期来看,依旧难以超过。

中国自古就有“万物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所以体力劳动者的收入超过脑力劳动者,很多人会觉得难以接受。持有这种观点本质上是认为职业有高低贵贱之分。但在欧美发达国家,体力劳动者的收入比很多脑力劳动者高却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大家也习以为常。

体力劳动者的收入增加,和稀缺性有很大关系。原来高学历的人少,所以大量的人竞争体力活。但现在高学历的人多了,人们都不愿意做又脏又累的体力活,从事的人少了,但这些工作又必须有人做,体力劳动者可以挑挑拣拣,收入自然高了。

而且,经济越发达的城市,这种情况会更加普遍,越来越像欧美国家。

但体力劳动者也面临很多问题:

  • 这是吃青春饭的职业,年纪大了体能下降了就不能做了,譬如搬砖头的工人、熬夜的月嫂;

  • 发展空间看得见,而且缺少保障,譬如生产线上的工人收入的大头是加班工资,不加班的收入最多维持温饱;

  • 社会地位不高,很多人宁愿在办公室拿5000元的月薪,也不会去做收入1万元的快递员;

  • 人工智能时代到来,许多体力工作将会被机器人取代,这点可能是对体力工作者最大的威胁。

所以,脑力劳动者也不用对体力劳动者的高收入耿耿于怀,大家都不容易,各司其职就好。


职业咨询顾问陈凯

我先否认一下,这个社会并不是这样一说的。

要理解社会的一些基本现象,你就要知道这2点:

1、社会的导向是以 价值为导向

2、社会的导向更重要是以 资源为导向

首先,我要表明的并没有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高低的区别,只是这个社会分工的问题。

价值为导向;先问问自己所为这个社会,这个公司创造的价值是多少?你所创造的价值拿到这个行业中,是属于哪个等级?权衡一下自己,所有的价值都是可以对等的。

资源为导向;你专业性是否为稀缺技能?如果你的技能满大街都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做,那么凭神马你能高工资?

还有一点关键的就是每个人的选择。比如一个开公交的和一个出租车师傅,还有之前一直很火的滴滴司机。每个人做的都是同属性的工作,但是为什么每个人拿的工资有高低之分。这就是你的选择,所处的环境不同,所在的机会不同。

自己慢慢理解吧,社会分工就是这样,社会一定有九五等级之分。


帮你解决职场与创业的问题

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