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灣|坑口記憶:祠堂、鄉約、門樓,那些屬於坑口從前的畫面……

荔灣|坑口記憶:祠堂、鄉約、門樓,那些屬於坑口從前的畫面……

荔灣|坑口記憶:祠堂、鄉約、門樓,那些屬於坑口從前的畫面……

坑口,想必很多人對這個名字並不陌生。這個有著數百年曆史的村落,多年來保有的扒龍船習俗,每年正月廿六最熱鬧的生菜會……如果上面所說的你都不知道,那麼廣州地鐵1號線的坑口地鐵站,你總該聽過吧?

為了記錄坑口村的歷史和習俗,村裡的長者根據文獻資料、典籍記載和家中祖輩口口相傳的記憶,彙編成冊。小e有幸從村中熟知村史的長者口中瞭解到了坑口村的故事。

今天,小e想跟你說說坑口村那些逐漸被年輕人遺忘的過去。

荔灣|坑口記憶:祠堂、鄉約、門樓,那些屬於坑口從前的畫面……

荔灣|坑口記憶:祠堂、鄉約、門樓,那些屬於坑口從前的畫面……

溯源

根據村史資料記載,坑口建村於宋末元初,在清朝康熙年間,隸屬廣東省廣州府番禺縣菱塘司西塱堡崇文社,與汾水、招村、大涌口等其他23個地方並稱為崇文廿四鄉。隨著時間的發展,現屬廣州市荔灣區衝口街坑口經濟聯合社。

坑口村最早的開村人是“雁”姓人,雖然現在已經沒有“雁”姓村民,但在北邊坑仍有“雁丫塘”地名。繼而“朱”姓人入村,現在,姓“朱”的村民已稀少,但“朱巷”尚存。之後,“郭”姓族人、“陳”姓族人、“關”氏族人、“馮”氏族人等陸續來到,坑口村逐漸壯大、人丁興旺。

那些不見了的祠堂去哪了?

荔灣|坑口記憶:祠堂、鄉約、門樓,那些屬於坑口從前的畫面……

荔灣|坑口記憶:祠堂、鄉約、門樓,那些屬於坑口從前的畫面……

郭校長是坑口村的村民,也是村史資料彙編人員中的一位主力。他曾畫過一張1949年時坑口村的平面草圖,每條街巷都標註清晰。小e在這幅地圖上發現了祠堂、廟宇、門樓。

那麼為什麼,在今日的坑口村,已經不見了這些建築?

小e從資料中瞭解到,“郭”姓族人由山西汾陽進村繁衍,建有“文靖郭公祠”, 稱“序思堂”。1942年,郭家祠堂旁建有坑口村南門樓,橫書“汾陽古道”。隨後由九佛遷至坑口村的“陳”姓祖先在村中建立了“陳氏大宗祠”,稱為“昌遠堂”,是當時村中最具規模的大祠堂。根據陳氏族譜記載,2011年已經是陳氏族人進坑口村的第902個年頭。而由南海山至無風而來的另一“陳”姓族人,建有祠堂為“聚星堂”。由南海松江白石垠而來的“關”氏族人則建有“燕南關公祠”,是規模最小的祠堂。

郭校長告訴小e,村裡三姓四大祠堂在上個世紀先後被拆毀。陳姓郭姓三間祠堂的建築材料部分運往鶴洞建公社會場,部分建大隊飯堂(在原陳家祠舊址)、小學、託兒所(郭家祠原址)。

荔灣|坑口記憶:祠堂、鄉約、門樓,那些屬於坑口從前的畫面……

荔灣|坑口記憶:祠堂、鄉約、門樓,那些屬於坑口從前的畫面……

荔灣|坑口記憶:祠堂、鄉約、門樓,那些屬於坑口從前的畫面……

坑口聯誼會設宴款待鄉親

“改革開放初期,旅外的港澳臺同胞回村探親,大家就商議在建造新龍船的同時,建造聯誼會。”郭校長說。1986年二月廿六,由旅外鄉親和本村村民籌資建造的“坑口村聯誼會”落成剪綵,這裡成為了村民聚談、待客之所,每年的生菜會、龍船飯等習俗都在這裡籌辦據說,這還是芳村各鄉村中建成的第一間聯誼會。

知多d——“鄉約”

其實,聯誼會落成之前,坑口村還有“鄉約”,位於坑口大街14號,早年又稱“街口廳”,是坑口村制定和執行鄉規民約的地方,村中事務,事無鉅細,都由村中“父老”商議。每年主持舉辦“生菜會”、“扒龍船”、“冬至北帝公巡街”等各項活動。還時常為村民排憂解難,調解矛盾紛爭。後來,“鄉約”一度成為坑口衛生站,此前的作用不復存在。

荔灣|坑口記憶:祠堂、鄉約、門樓,那些屬於坑口從前的畫面……

荔灣|坑口記憶:祠堂、鄉約、門樓,那些屬於坑口從前的畫面……

其實,除了祠堂,在地圖上,還有門樓。南有“汾陽古道”,北有“坑口通津”,後來均被拆除。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坑口先後新建牌坊四座。1985 年建村南牌坊出鶴洞路;1995 年建“紫竹樂園”牌坊,聯書:紫竹重新踵事增華逾前代,樂園又始修文勸業澤後人;2002年建村中牌坊向花地大道,聯書:坑貫南北逾千年衍傳世代,口承雨露澤萬物佐育英才;2005年建村北牌坊,聯書:坑聚財寶日月恩光臨北闕,口傳詩禮乾坤瑞氣貫南關。在村北牌坊旁,還可見“坑口通津”四字。

荔灣|坑口記憶:祠堂、鄉約、門樓,那些屬於坑口從前的畫面……

看完文章,相信街坊們對坑口的古往今來又有更多認識了。是不是還想探尋更多歷史?也歡迎留言講講你知道的坑口史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