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學環境與氣候研究院搭建“學術沙龍”大平臺 全院師生有效溝通齊受益

研究院重視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目標是進一步提高本院的國際化程度。據瞭解,研究院目前與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高校建立了聯合實驗室,並簽訂了聯合培養博士生的協議,雙方資源共享,緊密合作,共同開展前沿課題研究。此外,研究院還與美國伯克利分校、德國馬普化學所、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科院廣州地化所等海內外一流高校研究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關係。

暨南大學環境與氣候研究院院士及名譽院長、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世界科學院(TWAS)院士劉紹臣介紹,研究院每週四下午開展一次研究生課程教育和純英文模式的全院學術報告會(以下簡稱報告會),以建立良好的學術氛圍,加強師生及各團隊間的溝通與交流。

師生交流的紐帶,團隊溝通的橋樑

首屆報告會一等獎獲得者王馨陸介紹,報告會以輕鬆的學術沙龍形式展開,學生的報告分為對文獻的綜述性彙報及對自己科研成果的初步彙報,老師的報告則是老師對以前做過或目前正在做的內容和研究方向的彙報。全體師生積極參與報告會,在討論中加強了之間的聯繫。

劉紹臣說,報告會本身理論構想較久,其初衷是希望提供一個讓全體師生大範圍互相瞭解的機會,而不只是小團隊間的交流。“我個人帶著四名碩士生和一名博士生,每週二固定聚兩個小時交流想法,不一定非常學術性,有時候會把從前做的東西補充改進,對不定性的問題進行延伸與拓展,這就是報告會的雛形。”但學生囿於自己的一番小天地。僅和自己的團隊交流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迫切需要一個能夠成功使全體師生有效溝通的橋樑性會議,於是報告會誕生了。”

劉紹臣提到,報告會與一般的研討會不同,“高校的研討會在研究所每星期請外人講解科學前沿,而我們的報告會是自己的老師講,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學生也講,二十分鐘報告,前十五分鐘學生講,後五分鐘是自由提問與討論環節,這樣就達到了一個大家都能踴躍交流的效果。”

“做研究與年輕人的配合切磋是必不可少的”

劉紹臣表示自己參加過多次學術會議,一般沒有什麼新輸入。但聽著年輕人的報告,他感受到的是努力挖掘新角度和新內涵的熱情,這對他來說是一種精神刺激。“正所謂心機震撼之後,靈機逼急而通,而智慧生焉,一個老教授要想把團隊帶好、把研究做好,與年輕人配合與切磋是必不可少的,因為一個人的能力和想法總是有限,而學生獨特的頭腦風暴無疑會給教授注入新鮮血液,帶來新的研究靈感。”

王馨陸認為,研究生一年或半年做的研究可能分散成各個點,報告會可以通過一到兩週時間準備把這些點拼湊到一起,圍繞集中的點來做一個學術整合與總結,使各部分有所聯繫,梳理更加系統化。

暨南大學環境與氣候研究院搭建“學術沙龍”大平臺 全院師生有效溝通齊受益

(碩士生做彙報演講)

環境與氣候研究院研究生會代表王瑞文表示,報告會是一場非常好的學術交流會,鼓勵大家進行思想的高度碰撞,“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還不夠,關鍵是需要一個平臺把巨人的思想向大家展示出來。另一方面,聽別人說和自己做是兩碼事,真正能表達清楚自己的學術觀點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報告會也有助於培養我們的學術表達能力,訓練縝密的學術思維邏輯。”

“未來要儘量與國外高校研究院的報告會接軌”

“在研究院的起步階段,報告會暫時按照當前的模式進行,等以後招生足夠了,研究院的各方面也上軌道了,報告會就要辦得更加正式,甚至可以像錄製電視節目一樣,將一些精彩的報告拍下來供大家觀看學習,總之我們的目標是儘量與國外高校研究院的報告會要求接軌,從內容全英、報告質量與報告時間等方面嚴格把關,這也是對學生基本能力的一種訓練。”劉紹臣這樣規劃報告會的發展方向。

就研究院目前的發展而言,劉紹臣評價道:“速度快,而且相當順利,短短兩年不斷有較好的研究成果發表,但不足之處在於某些團隊缺乏吸納年輕的觀念,希望師資素質能夠進一步完善,並且努力摒棄一勞永逸的平頭主義觀念。”

王馨陸表示,作為一個成立不到兩年的研究院,博碩傳承培養出現斷層是不可避免的,而作為“拓荒者”,做出來的東西是否合理正確,需要花很多時間檢驗與校正;儘管如此,研究院師資雄厚,幾乎雲集華南地區本專業方向的學術力量,因此自己也有信心按照計劃一步一步走下去。“也許我們做的東西別人曾經做過,但要想在其中挖掘新的東西,一定要一步一個腳印,踏實去做過之後才能發現,而不能說你預想的是這個樣子,總之短期的工作計劃先做好。”王馨陸說。

王瑞文認為新興的研究院充滿生氣和無限潛力,但缺乏前輩意見,沒有前人的經驗教訓,且博士生與碩士生交流密切但不夠。“三年時間要想使能力和成果最大化,一腔熱血之餘還需要外界的指引,且學術溝通很重要,報告會能夠使我們及時發現問題,避免重複與走歪路,提高研究效率。”他說。

暨南大學環境與氣候研究院搭建“學術沙龍”大平臺 全院師生有效溝通齊受益

(龔道程(左一)、王馨陸與王瑞文(右一)合影)

博士生代表龔道程對碩士生建議:一是工具很重要,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必須掌握必要的科研工具(如閱讀文獻的工具、實驗器材等);二是有意識地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寫文章做實驗前想清楚架構,報告會對這方面能力的培養優勢也就體現出來了,因此儘可能不缺席每期的報告會。他還建議本科生同類專業或感興趣者可以到報告會現場旁聽。“

(文/新聞社 洪偉聰 竇漪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