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功高震主,为什么他却能独善其身

公元前476年,吴国因中原争霸,国内空虚,越国伐吴。公元前473年,吴败,夫差自杀,勾践成为新的霸主。助勾践称霸的范蠡,在功成名就时却悄悄地离开。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范蠡舍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务隐退而去呢?故事得从三十年前讲起:

同样是功高震主,为什么他却能独善其身

范蠡,楚国三户(今河南南阳)人。年轻时范蠡天资聪慧,未到20岁已小有名气。但楚国的用人之道,非官二代不得入仕,范蠡出身贫寒,自然无缘从政。但此时出现一个人,改变了范蠡一生。他就是文种。

25岁那年,范蠡在文种劝说下离开楚国,去吴国谋职,当时吴国已经有两个重量级人物,伍子胥和孙武。范蠡考虑,若留在吴国恐难有发展,于是辗转到了越国。
同样是功高震主,为什么他却能独善其身

刚到越国时,越王还是勾践的父亲允常。由于范蠡和文种对越国风俗民情不甚了解,越王只给了他们“士”的名分,并未授于实职。直到公元前469年,允常死,勾践继位。吴王阖庐趁国丧之际,兴兵伐越。但朝中众说纷纭,大臣们意见不统一。这时,范蠡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和勾践达成共识,举旗扛吴。在檇李(今浙江嘉兴)重创吴军,阖庐因伤死亡,范蠡和文种也由“士”升级为“大夫”。

这里插一句:大夫相当于当今部级,可以世袭,可以有自己的封地。

阖庐死后,夫差继位,并厉兵秣马,誓报父仇。

夫差继位后二年,公元前494年,勾践得知夫差苦练兵,预料某日会有一场恶战,于是打算来个先发制人。范蠡对他说“昌盛时,要顺应天道,盛而不骄;危难时,能够遵循人道,济世安民;处理政事,要遵循地道,遵循规律,有所节制”但勾践不听劝告,执意一战。终于,兵败会稽山。

勾践兵败后,听从范蠡和文种的建议,一面向吴国俯首称臣,受尽凌辱,一面卧薪尝胆,伺机复仇。


同样是功高震主,为什么他却能独善其身

勾践骨子里有一种狼性,能够忍常人所不能忍。为了达到目标,可以舍弃任何东西,甚至是妻儿,王者无情,霸者无义。公元前493年,勾践和范蠡入吴,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奴役生涯。

一场由范蠡导演,勾践主演的苦情大片上映。

勾践不愧是出色的表演艺术家,如果放在现在,影帝非他莫属。为了讨好夫差,勾践放弃所有的尊严,低三下四,委曲求全。将奇珍异宝,尽数奉上。忍受精神和身体的各种摧残。夫差被蒙蔽,以为勾践真心降服,放松了警惕,贪图享乐。后来他们用离间计,除掉了吴国第一大将伍子胥。

勾践回国后,在范蠡建议下发展经济,亲民爱军。十年休整,十年练兵。终于在公元前473年,大败夫差。
同样是功高震主,为什么他却能独善其身

随着新的霸主诞生,范蠡的官职也做到了上将军。然而,他从勾践的眼神中看出一股寒意。

范蠡不仅是个谋士,还是个读心专家。他料想勾践绝不是可共富贵之人,便归隐了。后来给文种写了一封信,内容是:

“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文种接到信后,或许是留恋得之不易的地位,或许是不相信勾践会如此绝情。故而,并没有退去,只是称病不朝。

公元前472年,勾践召见文种道:“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赐文种一把剑,令其自裁。

文种的谋略不在范蠡之下,只是识人断物,尚欠火候。月满则亏, 物盛则衰,知进而不知退, 终于落得身首异处。

范蠡由于急流勇退,得保性命,后来从商成为商业巨子。假如不是当初他舍弃高官厚禄,又怎会有今日成就。

人生就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扮演属于自己的角色。当曲终人散,该说再见的时候,就不要再狗尾续貂了。

您认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