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以主體爲中心的教學模式 (文

淺談以主體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讀《教學勇氣》有感

“要看到一粒沙中的世界/要看到一朵野花中的天堂/將無限緊握於你的掌心,將永恆捉住在片刻之際。” 這是我在帕克·帕爾默所著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中讀到的一首小詩。從他的字裡行間,更從他精心挑選的詩歌中,我看到了一個有思想的學者對教育的執著熱愛與探索。

淺談以主體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文/朱阿永)

《教學勇氣》極富靈感地表達了對教學的呼喚以及教學的痛苦與喜悅,熱情洋溢,引人共鳴。讀了這本書以後,我有很多收穫。尤其是第五章《教學於共同體中——以主體為中心的教育》給我很深刻的印象,因為這種方法我還是第一次接觸到,感覺很新穎,下面就來談談自己的感想。

我讀書時,教師課堂上都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就是以教師為中心,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當我剛當教師時,也採用這種模式。後來教學改革,提出以學生學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個人的感覺,不管是前者還是後者,都算不上是很成功的,總是會有這樣那樣的不足。有時我也會迷惘,如果整個課堂都是老師講授,學生就缺少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可是如果完全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目標就難以完成和教學過程就難以控制,課堂流於形式,教學質量會受影響。而教學質量直接關係到教師的切身利益,可以說是教師的生命。

淺談以主體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文/朱阿永)

《教學勇氣》的作者帕克提出了一個新的模式,就是以主體為中心的教育。“課堂既不應以教師為中心,也不應以學生為中心,而應以主體為中心。在真正的共同體模式中,課堂上教師和學生同時專注一件偉大事物,在這樣的課堂上,讓主體——不是教師或學生——成為我們專注的焦點……。”這種模式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教學方式。

帕克“教學於共同體中”的思想深深吸引了我。在真正的共同體模式中,我們必須在教學的核心範圍內,加入一件偉大事物,也就是第三事物。它真實存在,且生動活潑,有聲有色,以至於它能令教師和學生都要為他們所說和所做的一切負責。這時,教師可以當學生,而學生也可以當教師,彼此都可以偉大事物的名義向對方發表見解。書中講到一個簡單的例子:一位優秀的教師與一群五歲的小孩圍坐在地板上,一齊讀一個關於大象的故事。透過那些孩子的眼睛,幾乎可以看見圓圈的中央真的有一隻大象!因此,“大象”就是那個“偉大的事物”。

如果我們的課堂教學既不是以教師為中心,也不是以學生為中心,而是以主體為中心,——我個人的理解,主體就是指教師和學生共同學習研究的對象,也就是客觀真理,也可以理解為教學的客觀內容和知識點,那麼,以教為中心和以學為中心兩種模式的弊端就可以避免。當教師和學生共同關注同一個主體時,雙方的積極性都會被調動起來,師生共同完成教學任務。通過這個主體,有效地把學生和教師聯繫在了一起,一方面,學生不會被忽略,另一方面,教師也不會失去主動性。

淺談以主體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文/朱阿永)

我們的教學改革進行了很多年了,教師的教學模式,有的是以教為中心,有的教師平時上課是以教為中心,上公開課時就改為以學為中心。因為真正在實踐以學為中心的教師,往往教學質量不怎麼好,為了分數,我們的教師大部分還是傳統的模式,就是以教為中心,所以教學改革很難真正落實。而帕克博士的觀點,為我們提供了另外一種選擇,第三條道路。他提出的以主體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離素質教育更近,不失為一種可以借鑑的方法。

最後,我想說的是,一個美國人寫的著作,他的觀點可能並不完全適用於中國的教學,但是,教育的本質是相同的。美國學生的課堂看似是失控的,但是學生體現出了“天無我大”的自信和對創造的強烈渴望,而這正是個體可持續發展的內驅力。有數據顯示,僅僅在1979年到1999年的20年間,美國“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育了4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197位知識型億萬富翁。2003年共產生11名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佔了半數左右。 記得一位偉人說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美國教育實踐的成功,說明了美國教育制度的優勢,美國教學模式的成功。我國填鴨式的教育方式忽視對孩子創造能力的培養,我們可以借鑑美國的教育優勢,打造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改進教育模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造能力,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不求數量,但求質量,不再以單一的教師主導的課堂形式,多使用啟發式教學,讓學生自已對事物有獨立的見解。

淺談以主體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文/朱阿永)

回顧中國教育改革走過的征程,我們在岐路上越走越遠,掛素質教育的名頭,應試教育變本加厲,完全以教師為中心,滿堂灌成為常態,題海戰術,甚至去培訓班進行超綱學習,一切為了分數,不顧學生的個體差異,不顧教育的客觀規律,可以說是誤人子弟,不利於人才的培養。應試教育的典範,以衡水中學和毛坦廠中學為最,它們被許多學校奉為學習模仿的榜樣,是我國應試教育現狀的縮影。學校軍事化的管理制度,使其成為“考試工廠”,學生淪為考試機器,天性被完全扼殺,犧牲一切只為了分數,摧殘學生的身心健康,高分低能就在所難免了。然而,以分數論英雄的高考的輝煌成就令許多家長趨之若鶩,令許多教育工作者推崇膜拜。中國教育改革孜孜以求了許多年,卻仍然沒有擺脫“唯考試分數論”的束縛。

好的榜樣不是沒有,只是大家都不願意學。人大附中和深圳中學是我國素質教育的典型代表,不僅給學生自由,也給教師寬鬆的教學環境,不以分數論英雄,每一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得到鼓勵與自由發展,個性得到解放。這樣的學校培養的學生,不僅學習成績好,動手能力強,個性活潑,心智成熟健全,具有創新精神,理應成為所有學校學習模仿的榜樣。這就需要中考制度高考制度和人才選拔機制進行改革,不以分數作為唯一的依據,不能再“一考定終生”。

淺談以主體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文/朱阿永)

我們要實行真正的素質教育,不能再以分數論英雄了。每到中考高考結束,各種新聞媒體會有對中考高考狀元的過分宣傳,各種狀元的宣傳連篇累牘,彷彿考試拿了第一名就是成功了,就是人生的贏家,其實都是沒有必要的,會對大家產生誤導。有一些“有識之士”大聲疾呼:素質教育不是不要教育質量,而是要更高的教育質量。這本來沒錯,卻又被扭曲了:更高的教育質量的最好體現就是更高的考試分數!在課改進行得轟轟烈烈的時候,我們更應警惕這些貌似先鋒的“回頭箭”!

淺談以主體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文/朱阿永)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發展大勢所趨,也是百姓人心所向。蘇格拉底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只有素質教育,才能點燃思維創新的熊熊烈火。帕克的觀點,對我們的教育改革不失為一劑良藥。願中國教育改革能真正走上正軌,唯分數論英雄的時代可以終結,素質教育能真正落到實處,則國家幸甚,民族幸甚。

本文為作者原創授權發佈,圖片來源網絡,嚴禁轉載

淺談以主體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文/朱阿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