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隆中与南阳卧龙岗的历史名称由来各是什么?历史行政管辖是如何演变的?

赤兔148743581


隆中之名历史悠久,据有关记载秦汉时代就有隆中之名。

南阳地方志《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记载:“秦以襄阳隆中为南阳郡也。”《清光绪南阳县志》记载“汉史称侯躬耕南阳又曰寓居襄阳隆中,盖秦南阳郡即今邓州而襄阳(隆中)实在其界故也。”

可见,从南阳历代地方志可知,隆中之名很可能从秦汉时代就已有了,至今已有2000年历史。

而目前最早记载隆中之名的史书为东晋时编撰的《蜀记》和《汉晋春秋》,至今也有1700年历史。

东晋王隐在《蜀记》中记载:“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东晋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记载:“亮家于南阳郡邓县,距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以上史料还证明,秦汉时代隆中属南阳郡。而《晋书.地理志》记载晋代隆中所属邓城县划归襄阳郡。可见晋代以后开始隆中属于襄阳郡,之前都属于南阳。

据成书于南北朝时期顾野王编撰的《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从中可知隆中之名的由来。

从以上史料可看出,隆中之名在1700到2000年前就已有之,可谓历史悠久。


而卧龙岗之名则出现于元代。元代以前没有任何资料提到过南阳地区的“卧龙岗”三字!

元程矩夫《南阳书院碑》记有“臣谨按:南阳城西五里,有冈阜隆然隠起曰卧龙冈。”元代《大元一统志》记载:“卧龙岗,南阳县界内。”

可见卧龙岗之名据今也有700年历史了,但远远比不上隆中悠久。

据《明一统志》和《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记载:“世人以孔明为卧龙而号其岗”。也就是说卧龙岗是世人附会孔明卧龙之号而命名的。

从以上历史记载可以看到,隆中、卧龙岗的历史和命名都有清晰和明确的脉络。一个2000年历史的隆中和一个700年历史的卧龙岗,谁更有可能是1800年前的伟人诸葛亮的躬耕地?我想答案已经很明显了。


飘逸的历史


隆中一词名最初见书于,晋初之官史《蜀记》。《蜀记》载:荆州最高军事首领,车骑将军刘弘奉天子之命至隆中祭祀武侯,命秘书李兴作祭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登隆山远望,轼诸葛之故乡″。说明诸葛亮的居住地,位于汉水之阳(汉水北南阳郡)的隆山之中,即隆中。与隆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糸。但是,此隆中与襄阳隆中同名不同地。不可混淆。

襄阳隆中最早见书于晋末民史《汉晋春秋》。其记载:亮家于南阳邓县,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号曰一一口述用语。古代“号曰”,全用于某新名词诞生之时所用,没有例外。因此,襄阳隆中与早期《蜀记》之隆中分属两种不同概念。一个是三国之时已存在的地方。另一个是刚刚诞生的地域名词。

南阳(宛城、南阳县)卧龙岗,最早见书于唐朝李白《读诸葛武侯书怀》:“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这是南阳卧龙岗一词初次见书,并肯定躬耕于此。有人说这不是历史书纪载。那么就是李白吃饱喝足后在捕风捉影。

实际上,诸葛亮躬耕时期,其居住地不叫卧龙岗,而是隆山之中一偏僻草舍(茅庐),不存在具体名称。但隆山确有其名。我国第一部词典《尔雅、释丘》注:“宛中″丘名。《尔雅、释山》注:“宛中→隆"。山名即“隆山"。此“隆山”在宛地(南阳)。而不在襄阳,因为《尔雅》所载不是“襄中→隆"。

对于本题(不可否认为襄阳人所提)所说政区问题,我们可以看《晋书、地理志》,作者唐,房玄龄。书中记载:“汉建安十三年,威武(曹操)尽得荆州,分南郡以北设襄阳郡。划南阳西设南乡郡。南阳郡、南乡郡、襄阳郡三郡归曹魏″。

“襄阳郡魏置。统县八,户二万二千七百。宜城故鄢也。 中庐 临沮荆山在东北。 巳阝 襄阳侯相。山都 邓城 JM”。

 “南阳国秦置郡。统县十四,户二万四千四百。 宛西鄂侯相。雉鲁阳公国相。犨淯阳公国相。博望公国相。堵阳叶侯相。有长城山,号曰方城。  舞阴公国相。比阳公国相。涅阳、冠军、郦″。

由此看建安十三年(公元207年)(诸葛亮出师表写于公元227年),邓城已划归襄阳郡管辖。南阳郡已不辖邓县。民史《汉晋春秋》记南阳郡邓县,纯属扯淡,把分属沔之阳与沔之阴的两个同名不同域的地方混为一谈。与正史记述存在着严重冲突!只能说借南阳郡的合法的外衣,来伪装襄阳之隆中罢了。号曰隆中一出,襄阳县阿头山随之消失。结论:古人无聊!!!

注1:公元220年,汉末襄阳城被曹仁纵火焚毁。汉襄阳城遗址西邻中庐县,因此有古谚云:“襄阳无西″。但不是万山为界,《水经注》记:万山西有襄阳县地域。“万山西为邓县”说,驴头不对马嘴,只为附会《出师表,附会《蜀记》罢了,其目的是想攀附名人,为已添彩。

注2:自古至今,对古人的祭拜地已约定成俗。(一)是,在其丧葬举行。(二)是,或在其居住地举行。但历代官方对诸葛武侯的祭拜,仅限于南阳卧龙岗。襄阳隆中好像没听说过,也许历代朝臣嫌偏僻路远不好走吧!


千万千千万


看到某人的“论证”,我笑了!!

他说……

至于隆中这个名字,最早出现于东晋时期的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书中记载“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郡邓县之隆中,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北周省邓县,此后隆中遂属襄阳”。—

1、东晋(317年——420年)的习凿齿怎么会知道200年后的北周(557年——581年)??

2、最早记录躬耕地的是谁??是诸葛亮还是习凿齿?

3、习凿齿说诸葛亮“躬耕隆中”??习凿齿为何不说“亮躬耕于……乃隆中也”,习凿齿为何说“亮家于……号曰隆中”?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我是湖北襄阳人,我在北京工作,即“北京,湖北襄阳一带”??

4、习凿齿的话能作为“躬耕隆中”的铁证?

5、邓县在樊城以北(《三国志—孙坚转》“战于樊、邓之间”),它怎么能跨越樊城、跨越汉江、跨越万山,管辖隆中??

6、习凿齿说“亮家于……”,诸葛亮的“家”真是“隆中”?《答李严书》“臣家成都……”被吃了?

7、隆中真的在北周属襄阳??不说别的,就说建安十三年(208年)的襄阳郡——刘备委任关羽为襄阳郡太守(《三国志—关羽传》),

8、蜀汉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会不会把【襄阳郡之隆中】写成“南阳”??


断鹰攀崖


不知道是襄阳的朋友还是南阳的朋友问的,今天采薇就不谈躬耕地的问题了,只谈这两地的行政划分问题。



卧龙岗这一地名首次出现于历史文献是在公元1323年,元朝学士撰写《敕修南阳诸葛书院碑》里记载的。不要陷入误区,以为诸葛亮有卧龙之称,就以为诸葛亮住在卧龙岗。实际上卧龙岗在诸葛亮死去1000多年后才见于史料。



至于现在的卧龙岗,在元朝前叫什么,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从地理位置上看,现在的卧龙岗离现在的南阳市区仅4公里,历史上一直属于南阳管辖

。而现在的南阳市区,在三国前,叫宛城,属于南阳郡管辖。



至于隆中这个名字,最早出现于东晋时期的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书中记载“诸葛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著名古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考证“北周省邓县,此后隆中遂属襄阳”。这是对诸葛亮躬耕地最早的记载,离武侯去世仅百年左右

,比卧龙岗的记载要早千年。

汉晋春秋提到的邓县,并非现在的河南邓州,在三国时期,现在的邓州叫穰。文中所指的邓县,实际指的是邓城县,在现在的襄阳的邓城大道附近,现在还有关羽水淹七军的遗址。




关于隆中的争议,主要在于南阳郡是否管辖汉江以南的隆中。这个问题分几个方面来讲:

一、南阳郡区域范围本来就是跨越汉江的。《汉书地理志襄阳郡》记载南阳郡管辖筑阳、谷伯国和均县,其中筑阳和谷伯国就是现在的谷城,而均县就是现在的十堰均县镇一代,这两地都是和南阳隔着汉江的。



二、襄阳的西面并不属于襄阳管辖。 唐代史料《元和郡县志》记载万山一名汉臯山,在县西十一里,是南阳郡邓县分界处,古谚曰襄阳无西。

关于隆中和卧龙岗之争,本人已经写了很多文章了,在具体的就不想写了,现在就说说南阳说的毛病:

一、诸葛亮是说躬耕于南阳,而襄阳地区也没有对此产生争议。问题在于,躬耕于南阳就是躬耕于卧龙岗?

二、诸葛亮躬耕于隆中,从习凿齿开始,是源源不断的。而躬耕于卧龙岗,是从元代突然冒出来的,究竟是什么原因?

三、襄阳方讲诸葛亮躬耕于隆中,而南阳方却一直强调躬耕于南阳,为什么南阳说的人不拿史料来证明卧龙岗对隆中呢?

、南阳方是可以拿出一系列证据来证明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但是为什么不证明下躬耕于卧龙岗?假如四川和湖北争李白故里,是不是湖北方证明李白出生于中国,就能宣布湖北方胜利?

五、

南阳方证明了隆中不属于南阳郡,就能证明诸葛亮躬耕于卧龙岗?这也是南阳方的死穴,就是躬耕于卧龙岗的史料是诸葛亮死后一千多年突然出现的。

其他的可以吐槽的还很多,南阳方的逻辑就是隆中不属于南阳郡,所以诸葛亮躬耕于卧龙岗。采薇知道,有不少南阳人要争躬耕地。本人也欢迎讨论,不过奉请南阳方的朋友,拿出靠谱的史料,不要拿诗词歌赋这些东西来说事。

看来南阳方的人不少,提醒一下南阳方的朋友,干嘛总是证明隆中不是躬耕地?干嘛不证明卧龙岗是躬耕地?你就算证明隆中不是躬耕地,就能证明卧龙岗是躬耕地?


采薇读史论今


这问题想着法的问,到最后还是回到躬耕地上来,在没有新的证据被挖掘出来,就是在找专家无非就是把从前所谓证据重复一遍,象隆中立大石头刻上{南阳邓县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隔一段时间拿出来炫耀一下,习凿齿叙述都有疑问,事隔这么多年在叙述能成真吗?还说有关专家和国家相关机构八几年召开学术会隆中定为诸葛亮躬耕地,不知真假,这些专家真会穿越过去看清了,要不是大仙级的能扭转乾坤,习凿齿号出隆中诸葛亮死了近百年,在晋朝时号隆中能补到三国时期算是高级缝补匠,现在襄阳人补找证据上至古邓国,秦朝,下至随朝都能找到证据,真是刘伯温在世上算五百年,下算五百年,习凿齿传承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