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春拳三拳一樁一刀一棍(上),李小龍只學了一半就有截拳道了

小念頭

小念頭是詠春拳一個初級套路,它的動作招式不多,但它集中了詠春拳攻防的最基本的招式和手法,練好小念頭各個招式動作組合,就能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以“小念頭”作為詠春牌第一首拳套之稱別具含義。當一名初學者啟蒙之日,教者會以告誡的語氣對說:“小念頭不正,終身不正;習武如是,做人如是。”----這道理簡單;因為小念頭內包含了詠春拳的各種基本動作,二日後的千變萬化的招式,無不靠此等動作組成;若練習者連這首基礎拳都練不好,其日後技術之壞將不待言。

而立身處世,若連小小 一點念頭都不向正途發展,其人品格之差亦不難想象了!由此可知,“小念頭”一辭意帶相關;創此名稱的人用心良苦,堪作今日詠春派門人在“武”與“德”方面作立身處世之銘。

在小念頭中,“一攤三伏”的一組動作,可算是整套拳的重心。這組動作應越練越慢,直至出手或回手達到“力不斷而若止.形似靜而時動”的緩慢程度,方會領略此中之妙。若練到這一程度,便會逐漸感覺呼吸變得緩慢而深沉,血氣運行漸速,血管擴展而全身發熨。

小念頭有一特點——練習時自始至終不移一步。故此,練習小念頭手法時,等於同時鍛鍊下盤功力;這就是初學者一開始即可練小念頭,而無須像其他門派般先練好扎馬才能學習初基拳套。

詠春拳術重“借力巧打”。故練習詠春拳術必須注意以下的階段:先懂“舍力”,繼續“卸力”;精於卸力,方學“借力”。

尋橋

尋橋是詠春拳的中級套路。它以稜形運動路線和方向,結合詠春拳的攻防手法、步法、腿法等進行演練。 它的攻擊手法有三推復掌,上、中、下三膀手,以及針步、彈腰、正、側、內踢腿等,是詠春拳向高級套路過渡的必經階段。“尋橋”是以敵我之間雙方的對抗與互聯當作一個對立統一的整體,去尋求己方肢體在互動的攻防格鬥中快速打入取勝之路線。“尋橋”主要是鍛鍊簡單直接實效的打人技術。

  “小念頭”是朝形打定靶,而“尋橋”是追形打活靶。如從兩點之間劃條直線,則“尋橋”就是要找這條最短路線。   

“尋橋”主要是鍛鍊簡單直接實效的打人技術,好比英文基本字母組成可以使用的字句文章一樣,而其結構、章法、層次欲個人而殊。

標指

標指是詠春拳中級大街路,它傳接了小念頭中的基本攻防手法,動作組合中配以轉馬和左右兩手的不同招式交替組合,充分發揮馬步、腰、橋力的作用,套路中的動作既有貼身近打,又有中距離,遠距離的攻擊手法。“標指”是禪理的“標月指”,要穿越手指看月亮,即被人打時要眼光放遠。它是打與被打的辯證法思想。

標指是詠春拳的高級套路

標指練習時要注意打得瀟灑放鬆,發勁柔韌,如藤條,彈簧,看似輕盈軟弱,實則強勁凌厲。加以林瑞文真傳的“班禪指”練習,力貫指尖,更顯神威。  

(1) 利用格底手去抗衡橋上手,例如借地下反力從下而上的標指手。

(2) 被多人圍攻時,不用尋橋追形,而是追手(捉手),牽一人之手去阻擋眾人之手。

(3) 不用尋橋平時肘底力不打盡的收肘(好比日本劍道斬殺時底力要停頓於某一位置而不使盡),標指要打盡。   

(4) 在不同角度下不能打直拳時,要打弧線的拳,以迂為直。

(5) 用兩手擋對方之攻(問手),例如擋住利器的攻擊去保護頭部要害。  

標指是詠春拳的高級套路,攻擊手法都是以指、掌、肘為主,(其實小念頭及尋橋亦一樣以指、掌為主要攻擊手法,拳反為次之,各位可以重溫一下三套拳法,數一數出拳的數目和指、掌的數目,便知所說非虛)。惟一腳法是耕腳或稱圈步,亦包括詠春三式拳法之一的勾拳、十二式肘法—扱肘。熟習後應以最快速度完成整套套路,快速可產生更大威力。

小念頭及尋橋假設敵人與自己實力相若,而標指則假設自己與敵人實力懸殊,敵眾我寡的情況下,如何以最迅速及最直接的手法去擊倒敵人,以求脫險,所以標指內的招式多是以打為消、險中求勝、但求速戰速決。學習標指要求習者要對尋橋已有深厚根基及認識,否則可能弄巧反拙。

注 : 拳譜中所述如身「微」向左、右轉,即 90度轉馬,而身向左、右轉,即180度轉馬。

木人樁

木人樁是將小念頭、尋橋、標指三套拳的攻法手法、步法、腿法融合在一起的一種模擬練習,它充分體現了永春拳的實戰意識與技擊方法。木人樁,為武術器材,以木材製造,有樁手及樁腳之設置。容許少量活動(彈性)。當作模擬敵人練習。鍛鍊手部接觸部分之剛強性,全身整體活動性。步法之靈活性。

詠春拳三拳一樁一刀一棍(上),李小龍只學了一半就有截拳道了

木人樁是詠春拳獨有的訓練拳腳、手法、身法的器械。通過練習木人樁。可將詠春拳的所有手法腳法揉合到自由搏擊中去。拳論有云:化橋覓對手,有師更需求;無師無對手,鏡與樁中求。

它與壓腰、徒手對練、詠春推手等同屬對抗性訓練手段。

  木人樁,為武術器材,以木材製造,有樁手及樁腳之設置。容許少量活動(彈性)。當作模擬敵人練習。鍛鍊手部接觸部分之剛強性,全身整體活動性。步法之靈活性。

追溯歷史

早在兩千年前,中國少林寺的和尚們就已經用這種智能訓練工具來改進他們的武術教育了。據傳說,福建的南少林寺發明了這種人造的陪練夥伴。“有一個走廊上擺了108個木人樁,它們擺出108種進攻的姿勢,”詠春拳專家成威廉說,“這些和尚常常走出殿來,和這些木人樁一起練習他們的攻防技術。”

  三個世紀前,這座廟宇變為一片廢墟。在倖存者中有個尼姑叫作能慧。她在這些木人樁的原理上創建了一種新的訓練裝置。“這個木人樁有三個胳膊、一條腿,可以實現原先的108個木人樁所演示的108個動作”,成教練說。

  過去,木人樁是用一個大的樹幹做成的,有的木人樁有九英尺高,底部是錐形。“在地上挖個洞,其中3到4英尺要埋在地下,”成威廉說,“當木人樁被攻擊時,他會輕微晃動,訓練者就不致硬碰硬。”

  在傳統的少林功夫中,和木人樁硬碰硬是為了訓練人們的力量,以備應戰。儘管一些武術家今天仍然熱衷於此,但詠春拳卻並不建議這樣作。相反,它用木人樁來訓練人們減弱敵人的進攻力度的能力。這一點很重要,尤其對於那些必須對付一個比自己高或壯的人,還有那些想要訓練自己的防禦能力的人。

木人樁和詠春功夫哪個出現在前,這個問題很難解答,需要大量的研究考證。然而,根據武術界的一些傳聞,我們也許可以假定以下可能。

詠春拳三拳一樁一刀一棍(上),李小龍只學了一半就有截拳道了

  據傳少林寺有一條木人巷。如果這個傳說是真的,木人巷大概就是一排用作強化訓練的構造不同的木人。我們認為,最早的木人樁可能就是一根直立的木樁,用來代替練習者的對手。後來,早期的詠春祖師改進了這些裝置,直到像現在這樣裝有三隻手,一隻腳。木人樁法最初應該也很簡單,經過改進,最終成為一套完整、系統的木人樁法。

  據說葉問早年時,詠春拳剛剛傳入佛山,那時的木人樁法有140個動作,按不同的訓練目的分為十節。後來,葉問赴港開館授徒(需要指出的是,在此之前,詠春功夫一直秘密流傳,是葉問首次開始推廣詠春並公開傳授),覺得木人樁法動作過多,過於複雜,於是便把它們重新排列為108式(108與星象相合,所以中國人比較偏好這個數字)。但是,經過數年的實踐,葉問發現108個動作並不足以涵蓋木人樁法中最重要的部分,因而最終又把這些技法重新組合為現在的116式。

  木人樁的起源眾說紛紜,沒有權威論證,我傾向的說法是以前粵劇紅船用來靠岸時插入水中繫纜繩用的,平時則豎在船上加入橋手練功用。  

現在佛山最流行的木人樁法有葉問、彭南兩位宗師留下來的樁法,岑能先生根據阮奇山和張保的心法創出來的樁法也在小範圍流傳。姚才詠春派以前練的是竹樁,沒有木人樁,現在的傳人與時俱進,也創出了自己的木人樁法。

彭南在上世紀80年代初第一個在精武會門口樹起木人樁公開教詠春拳,詠春拳從此在佛山走出家門進到大眾。市面上賣的很多木人樁的尺寸都是後來的人去精武會量那根樁的,據我所知兩根上橋手尺寸有些偏差,不過大家以訛傳訛,倒也約定俗成了。 

上世紀60年代 葉問去到香港後根據記憶將佛山木人樁的尺寸畫下,由幾個早期弟子將木人樁做了出來,從此香港也有木人樁了,並在以後流傳到全世界。據說當年葉問對木人樁法看得很緊,連李小龍提出用重金拍成影片都被拒絕了。但當時還是有人將葉問示範的樁法拍了下來,所以現在我們還能看到網上流傳的視頻。常見的木人樁法有108式,但我相信是葉問那輩人形成的,梁贊那時候應該沒那麼多動作。打空樁也叫樁影,也不是家家都有。佛山打樁影首推郭偉湛師兄,這是大家公認的。

  張卓慶師父的樁法體現了葉問師公後期的詠春風格,去繁就簡,注重點對點的“食位”,非常適合我這樣的懶人去練。 這是一種新產品,相信很快可以進入大眾的家庭。木人樁,也在變革中。

下一期出完棍法和刀,大家多多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