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广东人,是不是古代举族迁移到广东的中原汉族精英的后代呢?有什么历史依据?

所谓的马来人


历史记载秦朝派赵陀等将领五十万伐南蛮,一直驻兵广州;群雄逐鹿时自立为南越王,建都番禺。刘邦称帝建立大汉派贾仪为使节来到招降……按理分析五十万年轻秦(七国之士)远征战士因该没带家眷,中原战乱只能留在广东等南方地区,大多数必定与当地居民通婚生活;三国吴建象郡(包括现在越南一部分)治所番禺名“广州”乃广大地区之意;达摩大师“西来初地”是广州上下九登陆;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会有北方人士躲避战乱迁移到岭南地区……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在广州出发,以现在的文物古迹也很多是中原文化;其实如果读“唐诗宋词”用广州话念唱还挺好听、顺口。其实现在的“普通话”是满族的方言+北京地区土语发展而来,需知清朝通过文字狱、四库全书等有计划有系统的改写历史与文化;欧美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有很多与清朝所写“历史”不一样的中华文化遗产。有机会各位朋友可以去看看“欧美版”的中华文化!


DrBen147901582


文化意义还是种族意义?

文化当然是汉族。

血统如下:

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初步结果----DNA数据

北吴(包括苏南、上海、杭州湾两岸)人父系:汉血统65%,苗瑶族O3d血统10%,棕色人种C血统5%,越人O1血统20%;

北吴人母系:越人50%,棕色人种5%,苗瑶族20%,汉人25%。

南吴(不包括苏南、上海、杭州湾两岸)人父系:汉血统40%,苗瑶族(主要是畲族)O3d血统10%,棕色人种C血统10%,越人O1血统40%;

南吴人母系:越人60%,棕色人种10%,苗瑶族10%,汉人20%。

广东省广府人父系:越人O1血统40%,秦汉汉族血统10%,宋朝汉族血统50%;

广府人母系:越人血统80%,汉族血统20%。

闽南人父系:陈元光系汉族40%,其他汉族10%,

越人O1血统40%,棕色人种C血统10%;

闽南人母系:越人60%,棕色人种20%,汉人20%。

闽北人父系:王审之系汉族50%,苗瑶族(主要指畲族)O3d血统10%,越人O1血统30%,棕色人种CD血统10%;

闽北人母系:越人50%,棕色人种10%,苗瑶族10%,汉人30%。

客家人父系:秦汉汉族10%,宋朝汉族30%,苗瑶族(主要指畲族)O3d血统30%,越人O1血统10%,棕色人种C血统10%;

客家人母系:越人30%,棕色人种10%,苗瑶族30%,汉人30%。

湘人(不包括西北部操官话的地区和东部操赣语的地区)父系:赣人(剔除里面的汉血统成分)血统15%,赣人汉血统15%,其他汉血统30%,苗瑶族O3d血统30%,棕色人种C血统10%;

湘人(不包括西北部操官话的地区和东部操赣语的地区)母系:越人10%,棕色人种10%,苗瑶族50%,汉人30%。

赣人父系:汉血统50%,苗瑶族O3d血统20%,棕色人种C血统10%,越人O1血统20%;

赣人母系:越人30%,棕色人种10%,苗瑶族20%,汉人40%。

江淮人父系:汉血统70%,苗瑶族O3d血统10%,棕色人种C血统5%,越人O1血统15%;

江淮人母系:越人30%,棕色人种5%,苗瑶族25%,汉人40%。

西南人(云南、贵州、广西北部、湖南西北部、湖北西部)父系:赣人(剔除里面的汉血统成分)血统10%,赣人汉血统10%,其他汉血统50%,苗瑶族O3d血统10%,棕色人种C血统10%,藏缅O3/D人血统10%;

西南人母系:藏缅人(主要在四川)20%,棕色人种10%,苗瑶族(主要在湖北)30%,汉人40%。

中原官话区西部父系:汉血统90%,阿尔泰P血统5%,棕色人种CD血统5%;

中原官话区东部父系:汉血统90%,阿尔泰P血统1%,阿尔泰突变之印第安Q血统1%,棕色人种CD血统5%,越人血统3%;

兰银官话区:汉血统85%,阿尔泰P血统10%,棕色人种CD血统5%;

秦晋方言区父系:汉血统85%,阿尔泰P血统10%,棕色人种CD血统5%;

北方官话区之冀鲁官话区:汉血统85%,阿尔泰P血统5%,阿尔泰突变之印第安Q血统2%,棕色人种CD血统3%;

北方官话区之北京-东北官话区:汉血统80%,阿尔泰P血统10%,阿尔泰突变之印第安Q血统3%,棕色人种CD血统3%,越人O1血统4%;

北方官话区之胶辽官话区:汉血统80%,阿尔泰P血统10%,阿尔泰突变之印第安Q血统3%,棕色人种CD血统1%,越人O1血统6%。

藏族父系:棕色人种D血统50%,汉血统炎帝系O3/O3e血统50%;

藏族母系:棕色人种ag/axg血统10%,汉血统炎帝系血统90%;

羌族父系:棕色人种D血统20%,汉血统炎帝系O3/O3e血统80%;

羌族母系:棕色人种ag/axg血统0%,汉血统炎帝系血统100%;

氐族父系:棕色人种D血统100%,汉血统炎帝系O3/O3e血统0%;

氐族母系:棕色人种ag/axg血统10%,汉血统炎帝系血统90%;

新疆蒙古人(西蒙古)父系:阿尔泰P血统60%,雅利安血统10%,汉族血统10%,棕色人种C血统20%;

新疆蒙古人(西蒙古)母系:阿尔泰血统60%,雅利安血统10%,汉族血统10%,棕色人种血统20%;

东蒙古父系:阿尔泰P血统45%,雅利安血统5%,汉族血统40%,棕色人种C血统10%;

东蒙古母系:阿尔泰ab3st血统60%,雅利安fb1b3血统0%,汉族血统30%,棕色人种ag/axg血统10%;

满族(扣除祖先是汉军旗的人)父系:阿尔泰P血统40%,雅利安血统0%,汉族血统40%,棕色人种C血统10%,越人O1血统10%;

满族(扣除祖先是汉军旗的人)母系:阿尔泰ab3st血统40%,雅利安fb1b3血统0%,汉族血统40%,棕色人种ag/axg血统10%,越人血统10%;

北朝鲜父系:阿尔泰P血统30%,雅利安血统0%,汉族血统50%,棕色人种C血统10%,越人O1血统10%;

北朝鲜母系:阿尔泰ab3st血统50%,雅利安fb1b3血统0%,汉族血统20%,棕色人种ag/axg血统15%,越人血统15%;

南韩父系:阿尔泰P血统30%,雅利安血统0%,汉族血统40%,棕色人种C血统10%,越人O1


livejoys


我自己就是广东人。说广东人就是汉族精英后代,这话有偏颇。\n 我不是历史学家,但我想从语言的角度来叙述广东人的迁徙历程。广东人大体由三个群体组成,一是广府人,二是客家人,三是闽南语系的潮汕人。广府人应该是最早进入广东的外族,秦始皇统一六囯后,挥兵南下,十多万秦兵(陕西人),越梅岭入粤将土著百越人赶走,百越人往广西,云贵,越南迁移,秦人后来建立了南越囯,这应该就是最早的入粤外族,以兵为主,是广府人的基础,据说遗传的父系基因不明显,可以断定女性土著还是占绝对优势,第二次入粤人数较多的是五克乱华其间,较多的士族阶层避战乱大举南下,这些人仍然以陕西地区为主,语言上同先前的秦兵区别不大,构成了广府人的主体,这就是为什么唐诗以及后来的宋词同现在的粤语相通的原因,就是用粤方言读唐诗比较押韵,跟现在的普通话用字不同的原因。第三次入粤人数较多的,应该是宋末元初,宋室末代一直南逃,至广东江门新会雁门口投江,这次带来的人口数量大和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以河南地区的人口为主,语言上尽管有区别,但可能区别不大,也可能先前来的广府人成了主体,秦宋期间,广府曾迁移到现封开,悟州,肇庆等地方设府。后期清朝全国只留广州一个海关,更造就了广东的繁荣,贸易的促进,使广东占尽优势,广州也产生了世界首富,当然人口的迁移就随经济增长而来。\n 至于潮汕人应该也是五胡乱华等较早入粤的人群,但迁徙的路径应该是到了福建再入广东的,所以语言有所不同,客家人就更后进入广东了,就三四百年历史,以河南中原人避战乱而来,来到江西后部分人往福建入广东,有的短暂停留到台湾,有的人从返江西入广东。客家人也是士族居多。\n 这就是粤人的大体构成。\n


行胜于言大道至简


首先讲一下广府人的由来,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的军事行动虽已结束,但在边疆,北有凶奴,南有百越,不时扰袭,秦始皇分兵抗之。北守南攻,而兵力分配就有一定的差异。据《淮南子》与《史记》记录,秦始皇分别派三十万大军抗凶奴,五十万大军征百越。

越人是我国南方的古老民族,分布在东南沿海和华南地区,面积很广,各自独立,互不相属,称为“百越”。主要有闽越、南越和西瓯。秦灭楚后,派尉屠睢率兵50万,分五路向越人发动进攻。秦军很快攻占闽越,但在南越和西瓯却遇到抵抗。他们利用当地山高林密、河谷纵横的地形,不断袭击秦军,使秦军遭到重大挫折,连统帅尉屠睢也被击杀。并称“宁與鸟兽居,不为秦人虏”。百越各部依仗地型,天气,环境等有利因素,使秦军寸步难进,战争前后持续进行了8年。战死病死士卒过半,最后秦始皇派戍卒增援,才取得胜利。

秦军在战争过程和取胜后主要办了三件事:一是开凿灵渠,主要是为了解决运输粮饷的困难。灵渠在今广西兴安县境,全长34公里,现叫兴安大运河。在兴安境内发源两条河,一条是湘江,向北流入长江;一条是漓江,向南流入珠江(元军也是走此路线才打入两广)

灵渠的开凿是把湘江水截住流到漓江,灵渠设计灵巧,技术复杂,是我国古代运河建筑史上的奇迹。灵渠开凿后把长江与珠江水系连结起来了,打通了南方的水上交通。两千多年来灵渠一直作为南北水路的重要通道,在沟通南北,维护统一上起着很大作用。

二是 为永久占领百越地区,秦始皇下旨赵佗一定要留下开拓。徵发1.5万年轻妇女配给作战军士,50万刑徒罪犯家眷到岭南支援开垦,取得胜利后又陆续征发几十万人民到那里戍守,(秦国统一后人口在二千万左右,可见秦始皇对百越的重视程度)。他们带去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和文化,对于开发珠江流域作出了贡献。也从侧面说明中原大乱时,赵佗为什么不回军参战的具体原因。

三是战争结束后,秦在越地设置了闽中、南海、象、桂林四郡。

百越各族各奔东西,有的逃避到粤西北湘西南山区,广西地区,闽粤交界的山区。最大一部份逃到广东更南的地方及海南、越南及南亚各国。把分散的百越族基本赶到山上海边。赵佗归汉后又将治府迁到与广西交界的封开,并有了后来冼夫人统领百越各族归降的故事。

我可以肯定的是,广府人大多都是这时复杂环境下留下的遗民。至于后来的客家人,潮汕人是否属于这类型的人,我未深究过。


畬王婧


广府人是秦人遗民应该是可以信任的,潮汕人具体不是了解,我自己是客家人,就多说一下自己的历史,我的先祖是在梅州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认真追溯可以再加一两百年,我们是从江西迁徙来的,广东客家先民我认为多是难民,所以说什么士族后裔就不敢恭维,说真的,谁家先民追溯一下不是皇亲国戚呢?我的理解是,逃难至此,或是任职前来,或是被发配贬谪等等这样的客家先民还是较多的。作为有中原文化底蕴的人,谁又愿意远离故土,开技散叶,安土重迁是我们的汉人千百年来的理念。我更愿意相信是一群光脚的人靠毅力找乐土走的。还有一个丧葬习俗可以佐证,北方能看到的墓葬是和我们不太一样的,我们采用土葬经过几年后再把骨头取出放在一罐子里,采用北方的大葬方式用的越来越少,应该也是为了方便以后迁徙的时候可以把祖先带走的缘故吧。


William84217190312



谢谢邀请。我就认为有问题,承认广东人基本是由中原迁移过来的汉族人的后代,但迁移过来的,不都是精英,更多的还是平民百姓。简要说明一下这段迁移历史:

古代的广东和广西,称为"百越",是少数民族氏族部落。秦朝统一中国后,先在番禺(今广州越秀区)设南海郡治。接着派大将带兵全面征服百越,后来,陈胜、吴广趁机起义及"楚汉双雄"刘邦、项羽逐鹿中原,南下征服百越的一名大将违抗秦朝要求他带兵返回中原平叛的命令(实际是受当时南海郡尉临终前的劝说),竟在百越地区自立为王,将其控制的百越及越南北部地区称为“南越国”,并将行政中心(郡)定在 “番禺”(今广州越秀区)。


"南越国"被汉武帝收复后,将行政中心(郡)由"番禺"迁往现两广交界处的“肇庆市封开县”,并将封开县城的一条小河命名为“广府河”,寓意汉武帝“广布恩泽”。从此,该县城以东称为“广东”,以西称为“广西”。400多年的汉朝,使中原地区形成了一个拥有统一文字和语言,以及统一文化和民俗的强大“汉族”。

三国时期的两广地区被"东吴"政权统治,行政中心又迁回“番禺”,并改名为“广州”。自此“广州”之名一直沿用至今,广州也一直是广东的行政中心。

\n带兵征复和收复两广地区后,留在当地驻守和生活的兵,也算是小规模的汉人"迁徙"吧。

大规模的汉人迁徙从西晋时期开始,因当时发生大规模的、长时间的战乱,先是“八王之乱”,接着是“五胡乱华”,再到后来的“南北朝混战”,一直到唐朝战乱才彻底结束。


中原汉人为逃避战乱,源源不断的大规模南迁,大都是整个家族、整条村庄在族长、村长(太公)带领下,扶老携幼南下,自然地,当时的中原汉语、文化、习俗等全都带到了广东。

南下的汉人族群翻越岭南山脉来到粤北韶关南雄县,因岭南山脉的阻隔,岭南山脉以南一带并不受中原战乱影响,于是这些汉人就在南雄县休养生息,繁衍后代。但由于南下的人越来越多,加上南雄一带多是山区,耕地稀少,无法满足生活甚至生存需求,所以在那里繁衍了几代人后,他们大部份人又继续沿北江南下,沿西江西进,到达珠三角、粤西、甚至广西东部的平原地区。因此,南雄县的“珠玑巷”被称为广东人的发源地,很多广东大姓氏的后人都在那里修建了“太公祠”。


同一时期,在浙江、福建一带的汉人也有部分南迁到粤东地区的潮汕平原,成为潮汕人的祖先,因此潮汕语与“闽南语”是同一语系,与来源于中原古汉语的粤语不同。

唐朝建立后,中原战乱平息,汉人南迁停止。二百多年的"大唐盛世",让广东地区的汉人得以安稳生活,繁衍生息,到唐朝末年,全广东境内除从湖南迁徙过来仍留在粤北山区的少量瑶族人和居住在粤东潮州的原住畲族人及粤西的壮族,其余地区全是汉人了。中原汉语再次重新统一。后来,广东汉人以同音字"粤"取代"越",以示今"粤"不同古"越"。

所以,南迁至广东的大部份是中原汉族的平民百姓,历史上三次"衣冠南渡"目的地都不是广东,而是南京,杭州等地,但也不能说南迁至广东的没有精英,当然也会有一部份。\n\n\n


影子伴你


不知道……

在古代世家大族都是地方上面的大势力,而土地也是那些世家的基本盘,所谓的故土难离不过是过江龙不压地头蛇而已,因此所谓的‘举族迁移’根本就不可能!

在唐代一起,岭南(广南地区)还是少数民族众多的地方,由少量的汉人以及当地土著的俚族、獠人等等,岭南一直都是中原人眼中的烟瘴之地,是流放罪人和贬官(搞死政敌)的地方。

就连在宋代(北宋),这里也依然是一片蛮荒之中,犀牛大象什么的都还有不少……而南宋时期也确实是有大量的汉人随着南宋政权的建立而难移,但那些仅仅是一些官员贵族,以及部分中产阶级(辛弃疾等),真正的世家大族的精英是不会摞动屁股的(最典型的孔孟世家)。

事实上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明初……

所以通过什么‘精英理论’,妄图使某个地方的人高人一等的说法本身就是完全不靠谱的,这种滑稽的事情还不如说自己是某个皇朝的皇室后裔……或者找一找自己的祖先当中有没有什么伟人来得更爽快……


木秀于林158446343


方言的定义有两种,一种是全世界标准流行的,以语音为主,结合语法来定义的。另一种是汉语特有的,先只考虑与汉字的对应关系,然后才采用世界标准:参考语音规律。每个汉语方言(特别是南方方言),对欧洲来说,可算作不同民族的语言了。这也是中国与全世界不同步或不一样的例子之一。首先,把粤方言说成《粤语》,这是西方人的定义,汉语与粤语是不同语言,这说法在汉族人语言学上是错的。再则,今天的粤方言,在古代或许真的不是北方话,是粤地土著语言被商(汉)字给整成汉语方言。不过,今天的《粤方言》绝对是汉语的一个方言了。但绝不会是唐宋官话,大语言变得再快,也不会差别这么大,即使过了1000年,语音,也差不了多少。说是表达顺序、语序严重受秦语影响倒是有可能。像粤语、闽语、雅语(华夏语)区别这么大,至少要20000年的隔离分化。所以最有可能是粤语(华式越语)、闽语(华式蛮语)、吴语(华式我语)。


还我美丽山河


这个提法很有问题,古代历史很长,从炎黄到满清都是古代。部分广东人认为,广东人是秦50万秦军的后人,50万秦军不少,可是都是男性,且没有汉族的概念。第二波人,认为广东人是南北朝迁过去的,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从字面上讲,渡应该是过水,南渡应该是过长江,到湖南江西一带。中国2000年的农业社会,人口迁移首先要有土地,然后是文化迁移,所以称之为衣冠南渡。最有可能的迁移是南宋,皇帝一路南逃才会带精英阶层,最后亡于广东崖山,十万军民殉国,但广东人不会喜欢这样的先祖。南宋皇帝一路南逃,带动了一条南北通道。广东地区人才多了起来。使广东发展起来的是明清的海外贸易。明,清,民国,共和国,四代重要的对外口岸,广东人足够你们骄傲了。有家谱的,不信拿出来查查吧,最早也就是能查到南宋迁过去的,更多的的估计清中期和民国迁过去的。比如香港(原来也算广东里)成龙,祖籍山东,霍元甲,天津!好多广东人往上一两代都是中原人!


东北神哥


首先,感觉这个问题提法不对,广东历朝历代都是一个移民和文化融合的地方,从来就没有什么精英一说。

其次,我以我们家族为例,本人姓陈,陈姓是广东第一大姓,但是各个陈姓家族并不一定同祖同宗。上世纪80年代末,家族里募集各族谱进行寻根,基本可以确定是在明末清初从华北地区举族走难南迁(所谓举族,其实也就是小地方的十来家人),到广东四会后分为几支,我祖上是其中一支,认祖的其中一个办法是看男丁名字的第二个字的排辈(当然还有很多复杂的查证),不过现在很多人已经不跟排辈了。所以可见,至少我们这支大概十多万人的家族的最初并不是什么名门望族,谈不上什么精英,家族里流传的文化和传统大多是在广东落地生根后形成的(不过很可以在过去几十年因为各种原因而失传)。

所以,建议感兴趣的广东人不妨回去看看族谱,了解自己的根源。对于外省的各位兄弟姊妹,其实大家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没有必要谈什么优越感。

另外,请大家不要老说广东人是什么马来人种,真的不像,可能大家见到的是明清民国时期下南洋的广东福建人的后裔而已。马来族有其独特的民族特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