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病(脾胃虛弱證)——中醫的治療與論證 經典案例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


患者

男 63歲

主訴

反覆腹脹2年餘,加重3月。

現病史

(1)患者2014年1月發現胃惡性腫瘤,至仁濟醫院行胃、脾全切手術治療,術後行6次靜脈化療,末次化療時間為2014年6月底,手術及化療經過不詳,患者化療副反 應輕,長期我院門診服中藥控制病情。

(2)患者2015年10月出現左腹疼痛,遂至揚州某醫院就診,查腹部CT,報告未見,考慮胃癌術後復發。

(3)2016.2月於我科住院行DCF改良方案化療(順鉑40mg IP d1+特素60mgIVGTT d1、d8+替吉奧40mg Bid po d1-14),2016.3於我院行TP方案化療(特素60mg ivgtt D1,D8+腹腔灌注順鉑40mg D2)。

(4)此次為求中西醫結合治療就診於我院門診,門診以“胃惡性腫瘤術後”診治。

(5)病程中患者無發熱惡寒、無頭暈頭痛、無咳嗽咳痰、無胸悶胸痛、無噁心嘔吐、無腹痛腹瀉、無嘔血黑便、無一過性黑曚,近半年來體重下降約15公斤。

(6)刻下:患者神清,精神稍差,食後腹脹明顯,時有打嗝噯氣,少氣懶言,現長期半流飲食,胃納欠佳,二便調,夜寐尚可。舌淡,苔薄白,脈弱。

查體

(1)無胃腸型,無胃腸蠕動波。中上腹見一長約10cm的縱行手術刀疤,癒合良好。

(2)觸診腹壁柔軟,左側腹部壓痛,全腹部無反跳痛,無肌衛,無液波震顫,未觸及腹部腫塊。

(3)肝臟肋下未觸及。

(4)Murphy徵陰性,脾臟未觸及腫大,無壓痛,無摩擦感。全腹部叩診實音,無移動性濁音,腎區無叩擊痛等。腸鳴音正常。病理徵未引出,生理反射存在。

化驗及檢查

胃鏡:

癌病(脾胃虛弱證)——中醫的治療與論證 經典案例

病例圖片

影像所見:食管中下段見數條條索狀糜爛,部分直徑大於5mm,無融合:40cm處見BII式術後改變,吻合粘膜尚光滑,輸出攀與輸入攀通暢。

上腹部CT

檢查部位和名稱:[上腹部CT,增強+重建]

檢查方法:靜脈注射含碘造影劑100ml增強(碘帕醇300mg/ml),速率2ml/s;上腹部容積掃,隔各5m螺距比0.984:1軸位+重建

放射學表現:軸位掃描+重建顯示:食道遠端術後改變,肝形態大小正常,肝葉比例協調,肝內見多個略低密度灶,界清無強化,餘肝實質強化均等。肝內外膽管及膽總管未見明顯擴張。膽囊無殊。脾臟未見。胰腺形態自然,輪廓清晰,實質密度未見異常改變,強化均等,胰管未見明顯擴張。雙腎形態大小正常,右腎見小片略低密度影,界清無強化,餘實質密度未見異常改變,強化均等,右側腎盂、輸尿管積水擴張。局部腸曲糾集,腸壁增厚。腹膜後未見明顯腫大淋巴結。

腹腔較放射學診斷:

1、食道遠端術後改變,請結合臨床。

2、右側腎盂、輸尿管積水擴張,請結合臨床進一步檢查。

3、局部腸曲糾集,腸壁增厚,腹腔積液,考慮腹膜專移。

4、肝臟及右腎囊腫。

5、左側少量胸腔積液。

診斷

中醫診斷:癌病(脾胃虛弱證)

西醫診斷:胃腫瘤切除術後

中醫藥治療(理法方藥):觀其舌脈,四診合參,患者證屬祖國傳統醫學內科癌病“脾胃虛弱證”,治以健脾益氣,行滯止痛,自擬方加減:黃芪30g/ 靈芝18g/ 黨參15g/ 南沙參15g/

生白朮15g/ 紫蘇梗9g/ 蜜麩炒枳殼(枳殼)12g/ 川佛手12g/ 香櫞12g/ 六神曲炭15g/ 山楂炭15g/ 半枝蓮15g/ 防風9g/ 炒稻芽30g/ 藤梨根15g/ 預知子15g/ 甘草6g/ 大棗12g

癌病(脾胃虛弱證)——中醫的治療與論證 經典案例

病例圖片

煎服法:普通煎,每日二煎,每煎200ml

用法:×14劑每天二次口服。

方解

(1)方中重用黃芪補中益氣、助陽固表,配伍黨參、靈芝、白朮健脾益氣,與黃芪合用以增強補益中氣之功。

(2)脾胃虛弱日久損及胃陰,輔以南沙參養陰生津益氣。

(3)枳殼、紫蘇梗、香櫞、佛手、預知子理氣和胃止痛,使諸藥補而不滯。

(4)六神曲炭、山楂炭、炒稻芽消飲食積滯,使食消而脾胃和。

(5)諸藥合用,氣虛得補、氣滯得行、食滯得消,使腹脹脾虛得治。

預後

一般

分析

(1)中氣虛弱引起的胃脘部不適,其特徵為痛時多在空腹,得食或得溫緩解,伴見畏冷喜暖,舌質淡,苔薄白,脈象沉細無力或虛弦。

(2)時輕時重,數年不愈,嚴重的還能出現嘔血和大便下血。

(3)此證不僅在胃,與脾亦有密切關係,因為胃主納,脾主運,胃宜降,脾宜升,胃喜涼,脾喜溫,胃當通,脾當守,兩者的作用雖不同,但相互為用。

(4)應當注意的是,本證常因受寒、氣惱等因素反覆發作,並因運化能力薄弱出現食滯等症狀,須分清標本緩急,整體把握。

概述

(1)脾胃虛弱,為中醫名詞術語。

(2)脾胃虛弱含義比較籠統,包含了脾氣虛、脾陽虛、脾不統血、中氣下陷、胃陽虛、胃氣虛、胃陰虛及脾胃虛寒等中醫證候。其中脾氣虛是脾胃虛弱的基本類型,脾氣虛證是指脾氣不足,失其健運所表現的證候。

(3)多因飲食不節,勞累過度,久病耗傷脾氣所致。“脾氣虛”一詞出於《內經》,如《靈樞·天年》篇中有“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的論述。

(4)其後歷代醫家對脾氣虛證進行深入研究及發揮,指出脾主運化,是氣血生化之源,為後天之本。若先天稟賦不足,或素體脾胃虛弱;或後天失於調養,或飲食不節,飢飽失常,或勞倦過度,憂思日久,損傷脾胃;或年老體衰,或大病,久病之後,元氣未復,失於調養,均可使脾氣虧虛,運化功能失常,導致氣血生化乏源,形成脾氣虛證。

病因

(1)飲食不節,勞倦過度,憂思日久,稟賦不足,年老體衰,大病初癒,調養失慎都可以導致脾胃虛弱證。

(2)《諸病源候論·五臟六腑病諸候·脾病候》:"脾氣盛,為形有餘,則病腹脹,溲不利,身重苦飢,足痿不收……是為脾氣之實也,則宜瀉之。脾氣不足,則四肢不用,後洩,食不化嘔逆,腹脹腸鳴,是為脾氣之虛也。" 

(3)因此其病因有三方面:①為飲食失調;②為勞累過度;③由於急慢性病。

(4)以上諸因,耗傷脾胃,導致脾胃不足,運化失健,形成脾胃虛弱證。

臨床表現

(1)脾胃虛弱的常見臨床表現:病程較長,洩瀉時輕時重、或時發時止,大便稀溏,色淡無臭味,夾有不消化食物殘渣,食後易瀉,吃多後見腹脹、大便多,平素食慾不振,面色萎黃,神疲倦怠,形體瘦弱,舌質淡,苔薄白,脈虛無力。

(2)如表現為脾氣虛則見:脘腹脹滿,食後為甚,口不知味,甚至不思飲食,大便溏薄,精神不振,形體消瘦,肢體倦怠,少氣懶言,面色萎黃或白,或肢體浮腫,舌淡苔白,脈緩弱無力。

(3)如表現為脾陽虛則見:腹脹納少,腹痛綿綿,喜溫喜按,形寒肢冷,大便溏薄清稀。或肢體困重,或肢體浮腫,小便不利,或見白帶多質稀。舌質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4)如表現為脾不統血則見:為脾氣虛則運化無力,氣血虧虛,可見食少,腹脹,便溏,肢體倦怠,少氣懶言,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緩弱。一為多種出血症狀,如便血,尿血,月經過多,崩漏等。便血而屬脾不統血者,以大便下血,血便混雜,或先便後血,血色紫暗,或大便漆黑,兼見脾氣虛症狀;崩漏而屬脾不統血者,表現為暴崩下血,或淋漓不盡,色淡質薄,面色白或虛浮,身體倦怠,四肢不溫,氣短懶言,納呆便溏等。

(5)如表現為中氣下陷則見:面色淡白,眩暈易汗,短氣,倦怠,食少,便溏、腹部重墜,便意頻數,小便渾濁如米泔等。多見於胃下垂、腎下垂、子宮下垂、脫肛及慢性腹瀉等病。

如表現為胃陰虛則見:見口乾唇燥,嘈雜,乾嘔,飲食減少,或吞嚥不利,食後胸膈不適,大便乾結,舌紅中心幹,少苔,或舌光、幹絳,脈細數等。

(5)如表現為脾胃虛寒則見:胃痛隱隱,綿綿不休,冷痛不適,喜溫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則緩,勞累或食冷或受涼後疼痛發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虛弱。

辨證施治

一、治療原則——脾胃虛弱的為健脾益氣,助運化溼。

主要方劑:六君子湯、參苓白朮散。

常用中藥有黨參、白朮、茯苓、山藥、苡仁、焦山楂、焦神曲、陳皮、砂仁(後下)。可水煎服,每日1劑,分2~3次服。如時見腹痛,加木香、香附;兼舌苔白膩者,加蒼朮、厚朴;大便清稀,小便色清,腹部隱隱作痛,加炮姜、肉豆蔻、益智仁;少氣懶言,便瀉不止,甚至脫肛,加黃芪、升麻、葛根;兼夾溼熱,口苦舌黃,或大便夾黏凍,加黃連、馬齒莧。

二、主方運用

(1)六君子湯——適於脾虛諸證。

方藥:黨參、白朮、茯苓、陳皮、法半夏、炙甘草。

脘腹痞悶脹痛,噁心嘔吐者,加木香、砂仁、藿香;若洩瀉而兼腹中冷痛、手足不溫者,可加炮附片、乾薑;或咳嗽、痰涎較多且有嘔惡、頭暈者,加竹茹、枳殼克;若久咳痰多而清稀,氣短乏力者,加炙紫菀、款冬花、白前。

(2)參苓白朮散——適於脾氣虛而挾溼諸證。

方藥:黨參、白朮、茯苓、炙甘草、山藥、炒扁豆、蓮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

若兼見帶下色白質稀量多者,可加蒼朮、車前子、澤瀉、柴胡;若白帶日久不止,尚可再加金櫻子、芡實、煅龍牡。小兒疳積,服用此方,再加雞內金、神曲、麥芽、山楂,為細末,每次服3克,1日3次。

針灸療法

1、針刺:取穴內關、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關元、建裡等,每日或隔日針刺1次,用補法或平補平瀉法。輪流取穴。對小兒疳積,用三稜針點刺中指第一指節掌面,以稍出血或黃包黏液為宜。4天1次,5次為1療程。

2、灸法:取穴中脘、足三里、神闕、胃俞、脾俞等。用艾條或隔姜灸,日1次。

3、耳針:取交感、神門、肺、胃配十二指腸等穴。每次選2~3穴,隔日1次。

預防

(1)若平素脾胃虛寒的人,或寒證的胃痛、腹痛、洩瀉等,應多食性味辛熱的蔥、姜、韭、蒜、胡椒等。若脾胃虛弱的人,宜食用紅棗、山藥、扁豆、芡實、蓮子肉等。

(2)而胃熱素盛的人,宜食梨、藕、甘蔗、蜂蜜等幹寒生津之品。若氣機阻滯的病人,宜多食蘿蔔、佛手、金橘,或用橘皮做成的調料,茲將與脾胃病有關者。

(3)常用食療方法:益脾餅、蜂蜜、薏米蓮子粥、山藥扁豆糕、大麥湯。

(4)小兒脾胃虛弱的飲食補養:紅棗小米粥、蓮子山藥粥、沙參麥冬扁豆粥。

(5)生活調養:保持精神愉快,避免過度疲勞,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的保暖,鍛鍊身體,增強體質。

禁忌食物

(1)凡性質寒涼,易損傷脾氣的食品均為禁忌食物,如苦瓜、黃瓜、冬瓜、茄子、空心菜、芹菜、莧萊、茭白、萵筍、金針菜、柿子、香蕉、枇杷、梨、西瓜、綠豆、豆腐、莜麥等。

(2)味厚滋膩,容易阻礙脾氣運化功能的食品,如鴨肉、豬肉、甲魚肉、牡蠣肉、牛奶、芝麻等。

(3)利氣消積,容易耗傷脾氣的食品,如蕎麥;山楂、蘿蔔、香菜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