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大明朝忠臣,在獄中痛打忘恩負義的叛徒

中華民族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每當民族生死存亡之際,總有人挺身而出,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也有人不惜賣主求榮、認賊作父,背上歷史的罵名。明末的沈廷揚和洪承疇分別是這兩種人的典型代表。

他是大明朝忠臣,在獄中痛打忘恩負義的叛徒

沈廷揚繪像

沈廷揚出生於上海崇明,他家境殷實,為人慷慨有義氣。年少時便崇尚經世之學。明朝末年,朝廷的漕運主要靠京杭大運河,由於時局不穩,運河經常中斷。朝廷十分苦惱。

沈廷揚特意編寫了《海運書》五卷和《海運圖》進呈崇禎皇帝,提議朝廷恢復元朝末年就廢止的海運。崇禎皇帝命他造海船試行。沈廷揚率兩艘海船,載著幾百擔糧食,僅用了半個月時間就從淮安運抵了天津。崇禎皇帝龍顏大悅,讓他做了戶部郎中,負責山海關外守軍的糧餉運輸。

沈廷揚在任上盡責盡職,崇禎帝對他十分賞識,曾感慨說:“為官的人要都像沈廷揚,天下何愁不治!”

然而沈廷揚也有看走眼的時候,他一生中最大的遺憾就是救助了後來成為明朝叛將的洪承疇。

有一年沈廷揚到福建泉州做買賣,他賣了大批貨物,一時合計不清價錢。這時,迎面走來一個少年書生,片刻之間就幫他算得清楚明白。沈廷揚非常高興,同這位少年書生攀談起來,原來他叫洪承疇,是一名窮秀才。沈廷揚為人慷慨,便出錢資助洪承疇,還特意請名師指點他。

後來,洪承疇學業大有長進,23歲中舉人,翌年連捷登進士。洪承疇牢記沈廷揚的恩德,平日稱他為伯父。登第之後,還寫了一幅楹聯:“恩重如山,情深似海。”贈給沈廷揚,以表感恩之情。

後來,洪承疇在松山兵敗降清,又隨清兵入關,順治皇帝授他“兩江總督”,招撫江南。而沈廷揚在清軍入關後,回到家鄉組織人馬抗清,兵敗後,又去了舟山繼續起事。

他是大明朝忠臣,在獄中痛打忘恩負義的叛徒

沈廷揚建議朝廷開放海運

1647年,清廷的蘇松提督吳勝兆想要在蘇州反正,起事前聯絡舟山義軍尋求支持。沈廷揚等率將士數萬人,戰船兩百艘前往接應,沒想到路遇大風,戰船翻沉,士卒多被溺死。沈廷揚和剩餘的700名士兵被清軍俘虜。

沈廷揚面對滔天巨浪,感嘆說:“難道這是天意嗎?”他手下700名被俘士兵無一人肯降,都在蘇州被活埋。

沈廷揚被押解到南京,洪承疇念他的恩情,特命押入內室,輕輕問道;“伯父別來無恙,小侄這廂有禮了。”說著深深行了一禮。

沈廷揚裝作沒聽見,閉口無言。

洪承疇又說:“伯父,您年歲大了,俗話說,識時務者為俊傑,為人應該隨遇而安,不應該執迷不悟,伯父若能歸降,當大用。”

沈廷揚閉上眼睛,說:“我眼睛瞎了,你是什麼人?”

洪承疇說:“小侄就是洪承疇。”

沈廷揚聽罷,大罵:“

胡說八道,洪亨九(洪承疇號亨九)受國厚恩,早已死於松山沙場,你是什麼東西,敢來冒充他。”

說著,上前揪住洪承疇的衣襟,一掌打在他的臉上

洪承疇退後一步,苦笑道:“鐘鼎山林,各有天性,不可強也!”

他是大明朝忠臣,在獄中痛打忘恩負義的叛徒

沈廷揚雕像

後來沈廷揚被殺於江寧推清橋下。據說沈廷揚的家人清理遺物時,故意把洪承疇贈給沈廷揚的那幅楹聯插在墳墓上,並在末尾分別加上“矣”“乎”二字:“恩重如山矣!清深似海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