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者多勞,這四個字適用於職場環境嗎?

如今,“能者多勞”似乎成了一種職場病態,大部分人以為自己“能者多勞”,實際上在老闆心裡就是一個勤雜工。

企業需要一個在某個領域拔尖的人,成為公司的中堅力量,而非一個面面俱到的人,尤其是在他的本職工作沒有做出色的情況下。

很多畢業生剛參加工作時就是一個“打雜的”,什麼髒活、雜活、累活全部都要幹,導致常常加班到很晚。但這並不代表你是一個很能幹的人,而恰巧是“我能夠做,其他人手上有重要項目抽不開身,所以雜活全部往我這邊推。”

能者多勞,這四個字適用於職場環境嗎?

在職場中,你應該成為一個能者,而非一個勞者。

如果任勞任怨,長時間下去領導就會讓你的工作越加越多,因為他已經成為了習慣。但是工資卻在原地踏步,別人也會覺得你“做什麼都是理所當然”,有更好的升職機會也會錯過。

所以,職場一定不要“能者多勞”,而是一定要成為某一個位置的中堅。

能者多勞,這四個字適用於職場環境嗎?

換個角度看,能者多勞,能者的標準是什麼呢?每天忙的跟陀螺一樣,重複著機械、技術或專業含量低的工作算能者嗎?

很多人覺得自己乾得很苦很累,拿的很少,是能者多勞。

有位前同事,一個女孩,主要工作是人員的入離職手續、人事檔案管理、五險一金繳納,每次去社保或公積金辦事,很少有一次完成的,不是忘了這個就是漏了那個。

所以,她加班很多,經常抱怨工作太多,每個月提交的花名冊都會有很多錯誤。她的工資是部門最低的,加班卻是最多的。

對於她這樣的員工,自身資質有限 ,直屬領導有責任幫助她梳理工作流程、打開思路、提高工作效率。領導沒有減少她的工作量,但要求她減少加班。

經過幾個月的帶教,她終於改進了工作流程,提高了效率,之後的加班就很少了,她也不再每天愁眉苦臉。

一個人體會到了改進工作流程的好處,自然會變得願意主動思考,還能夠主動提出改善措施,從她變被動為主動開始,為她自己爭取到了第二年調薪的機會。

能者多勞,這四個字適用於職場環境嗎?

一樣的工作,加班是態度,不加班是能力。

能者是可以不斷的思考、優化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提出變革和創新的方案,進而推動公司前進的人。

能者並不會把多勞當成吃虧,而是會藉助這些工作不斷豐富提升自身能力,像走樓梯一樣,不一定快,但一直都是方向明確,穩步上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