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德梁行:上海南京路與淮海路零售商業轉型升級之路

南京東路、淮海中路(以下稱“兩街”)是上海商圈的代表,也是上海計劃“打造國際消費城市”的關鍵一環。在打響“上海購物”品牌中,上海提出通過商業地標重塑工程,打造世界級商圈商街,提升“中華商業第一街南京路”“百年淮海路”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日前,黃浦區發佈的《全力打響“上海購物”品牌加快上海國際消費城市示範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中也提出,瞄準世界級商業街區,重塑南京東路、淮海中路商業地標,推動“兩街”商圈整體轉型升級。

近10年來,隨著上海城鎮化的深入發展,人口外擴、多商圈格局的出現以及網購的出現,開始對市中心商圈形成分流。戴德梁行對有關“兩街”的商業調整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戴德梁行中國區商業地產部董事總經理甄仕奇表示“兩街都有百年曆史,都有非常重要的文化烙印,也都需要思考新的商業路徑;同時也都面臨物業老舊、后街提升、空間整治、文化挖掘等課題。區別在於兩者的精神內核不同,新的商業打造目標也有所不同,面對的主要客群也不同。”

甄仕奇觀察到“兩街”商業調整存在的困難:

南京東路,動線上尚未與外灘風貌區進行更有效連接互動,作為城市地標,未能有效的與上海本地市民生活形成關聯,商業街區不能只是“遊客聚集地”;招牌、廣告、燈光缺乏系統思考、統一規劃不足,與沿街歷史建築風貌缺乏有機銜接;支馬路未能實現有效利用和整治,未能對主街商業形成良性輔助和延展。

淮海中路,百年淮海路的歷史和人文情懷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和維護,未能對整體商業氣質實現助力;有高架阻斷、停車不便,使得整個淮海中路的客流形成啞鈴狀分佈,中段商業和后街都亟待提升;業權分散、市場租金偏高,對於新業態和新時尚的引入來說,整體商業價值卻在走低;商業零售物業需要提升,適應新的品牌和業態的引進,同時,在外部街區風貌和街道東線的連貫方面也有很大提升空間。

根據戴德梁行研究部的數據顯示:截止今年第二季度,南京東路的零售存量大約在64萬平方左右,其中優質零售存量大約不到37萬方。淮海中路零售存量在52萬平方左右,優質零售存量大約到達48萬方。各占上海零售總量的4%-5%。

“像南京東路、淮海中路這麼大體量,又有很深歷史淵源的街區,進行商業調整並不容易。”甄仕奇認為相較而言,淮海路相對面臨更大的困難,但也有更大的提升空間。

這兩年,黃浦區敏銳觀察到,當下新消費的兩大趨勢:一是注重“藝術享受+人文環境+自然環境”,把購物放到後面,把身臨其境的享受放在前面;二是90後甚至00後年輕人正成為消費主力軍,他們喜歡自拍、喜歡秀,個性張揚,表現欲特別強。黃浦區引導商家在調整中要抓住這些趨勢。如今,“兩街”上有一批商業體、商業項目通過營造各具特色的場景,滿足與引領消費者需求,打造出不可替代的商業優勢。

以淮海中路為例,會發現思南路至茂名路一段新增了不少城市小品,慢行導視系統等也為街區增添了便利和休閒氣息,這得益於黃浦區去年啟動的“公共空間煥新工程”,意在提升街區文化品位。這一公共空間改造,反映的是:通過提升一條街的步行愉悅感,凸顯歷史與文化底蘊,為其注入新的內容。甄仕奇對此表示認同,“‘兩街’要注重街區空間的打造,提升街區的環境與品質,同時注重文化內容的注入,這是面對商業供應量和同質化競爭問題最有利的武器,這是獨特的、天然的IP,可對商業進行更好的激活與整合。”除此之外,他還特別建議,“兩街”要做深做厚,做足支馬路(也叫后街),形成網塊狀商業空間。對標巴黎、倫敦、紐約、東京的國際級商街,主街是“條狀”,后街是“塊狀”,主街體現硬實力,后街體現軟實力。同時,配合城市更新項目,對街區內人口結構和樓宇環境進行調整和引導,有效提升客群轉化率,而不僅僅是流量。

戴德梁行也將持續關注並積極推動南京東路、淮海中路商圈的整體轉型升級,一個更具文化氣質的南京東路,一個更年輕化、更具時尚引領力的淮海中路已在慢慢生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