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收入被阿里反超,騰訊會不會掉隊?

今年第二季度,騰訊(0700.HK)的收入被阿里巴巴(BABA)超越,大家請看下圖:

二季度收入被阿里反超,騰訊會不會掉隊?

從圖中可以看出,在過去兩年裡,受“雙11”的影響,阿里巴巴雖然四季度的收入都會超過騰訊,但是一二三季度的收入一直都被騰訊壓制。

到了今年,形勢大變。2018年第二季度,騰訊實現收入736.75億元,阿里巴巴則實現收入809.20億元,第一次在第二季度被反超。

今年上半年,騰訊的收入為1472.03億元,同比增長率為38.7%;阿里巴巴的收入為1428.52億元,同比增長率為60.9%;如果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今年阿里巴巴全年收入反超騰訊,妥妥的。

其實還不僅僅是收入。再看這張圖,對比的是“非通用會計準則本公司權益持有人應占盈利”(文中和圖中簡稱“股東應占盈利”),這個指標因為剔除了股票期權等估值變化對當期業績的影響,相對更能反映上市公司經營層面的狀況。

二季度收入被阿里反超,騰訊會不會掉隊?

從上圖可以看出,同樣是在今年第二季度,阿里巴巴的股東應占盈利(201.01億元)超過了騰訊的股東應占盈利(197.16億元)。

兩家互聯網巨頭的瑜亮情結不僅僅體現在業績上,也同時反映在資本市場上。按照2018年8月30日的收盤價計算,騰訊的市值則為33962億港元,約合4327.5億美元,同樣也是被阿里巴巴(市值為4491億美元)反超。

最近半年,騰訊的股價也是跌跌不休,從最高點的470港元,跌到了如今的350港元左右,跌去了四分之一的市值。相對來說,阿里巴巴的股價走勢就要好得多。

二季度收入被阿里反超,騰訊會不會掉隊?

這裡也就引出了一個問題:之前我們說中國互聯網是BAT三大巨頭,前幾年百度(B)已經掉隊,現在是騰訊(T)和阿里巴巴(A)並駕齊驅。未來,騰訊會不會也後勁不足,跟不上阿里巴巴前進的步伐?別忘了,我們在計算A的時候,並沒有將估值已經有1500億美元的螞蟻金服計算在內。

當然,今年二季度確實有特殊情況,騰訊核心的遊戲業務受到了監管的一些影響。但是,騰訊內部也到了反思的時候了,需要靜下心來想一想:過去的發展模式是否遇到了問題?自己能否做得更好?

那麼,什麼是騰訊過去幾年的發展模式呢?在2015年4月29日的“勢在•必行——2015‘互聯網+中國’峰會”上,騰訊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說道,三年前騰訊做了一次大的組織變革,把過去的很多業務重新梳理,改變了什麼都做的業務戰略,賣掉了搜索、電子商務、O2O以及小的業務。

二季度收入被阿里反超,騰訊會不會掉隊?

此後的騰訊只做兩件事:第一是做連接器,通過微信、QQ通信平臺,成為了連接人和人、人和服務、人和設備的一個連接器。第二做內容產業,內容產業也是一個開放的平臺。

那其他事情怎麼辦呢?騰訊通過投資,讓被投的合作伙伴去做。騰訊投了搜狗去做搜索,投了京東和拼多多做電商,投了美團做生活服務,投了滴滴做出行服務,投了快手做短視頻,投了蔚來汽車去做新能源汽車,投了摩拜做共享單車……

二季度收入被阿里反超,騰訊會不會掉隊?

騰訊財報顯示,截止到2018年6月30日,騰訊“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損益的金融資產”已經達到了1216.55億元如此巨大的規模,並在今年第二季度創造了197.16億元的“非通用會計準則本公司權益持有人應占盈利”。

可是,在訊息萬變的互聯網行業,沒有哪家巨頭只靠投資就能維持領先地位。可別給老冀說巴菲特,老爺子雖然做的是投資生意,可卻從來不投互聯網公司。

最著名的一個典型,就是互聯網先驅雅虎。雅虎靠投資成了阿里巴巴的第一大股東,自身的業務發展卻很不順利,結果自己的市值扣除掉阿里巴巴的權益竟然是負數,最後核心資產被Verizon收購,退出了歷史舞臺。

騰訊如果只做“連接器”,只滿足於連接業務,而不做連接之上的應用,勢必會重蹈電信運營商的覆轍,最終被管道化,其市場價值也會大打折扣。

有人肯定會挑戰老冀:人家馬化騰還說要做內容產業呀。老冀還要說,單純的內容產業,其市場價值也非常有限。典型的做內容的就是傳統媒體,一旦其渠道被互聯網替代只剩下了內容,也就沒剩下多少市場價值了。

其實,馬化騰應該再仔細想想當初自己提出的“互聯網+”的概念。隨著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與傳統行業的深度融合,未來必然會誕生新的“互聯網+”平臺,這些平臺不是馬化騰所說的“連接器”或者“內容平臺”這種“薄”平臺,而是與傳統行業深度整合的“厚”平臺。其實,騰訊投資的滴滴、美團已經具備了“厚”平臺的雛形,而一旦他們成長為下一代平臺,騰訊平臺勢必會被管道化、邊緣化。

二季度收入被阿里反超,騰訊會不會掉隊?

有人接著會說,即出現下一代平臺也沒問題,騰訊可以把他們收了呀。問題是這些下一代平臺的創始人一直牢牢地把握住公司的控制權,而且隨著市場價值的此消彼長,漸漸地騰訊也就不具備收購他們的實力了。不信可以看看今日頭條的例子。如今已經坐大的今日頭條,還會甘於被騰訊收購嗎?

說到今日頭條,老冀還想說另一個問題,就是騰訊日漸下滑的產品力和戰鬥力。由於長期將自己定義在過窄的業務範圍,其他事情統統通過投資搞定,騰訊過去引以為傲的產品團隊無仗可打,也就逐漸喪失了戰鬥力。最後,即使是在自己一定要做好的內容產業,竟然也被今日頭條虎口奪食。

反觀阿里,則沒有那麼多的條條框框,不會預先設定紅線。例如,阿里就不會把自己定義成實物電商。發現非實物電商有機會,馬上整合口碑殺進去;發現傳統零售有機會,又鼓吹“新零售”並整合線下零售業;第三方支付做好了,又接著做其他金融業務……

如果是阿里自己確實做不好的例如內容產業,阿里也會像騰訊一樣大肆收購,例如收了優酷、UC、高德。但是,收購之後的做法則完全不同,阿里會把被收購企業消化了,變成自己的一部分,例如內容產業最後就整合成了阿里的大文娛事業群,並交給老阿里人掌舵。阿里的這種業務拓展模式,老冀稱之為“近衛軍模式”,新業務最後融入了阿里母體,薰陶了阿里的價值觀,也變成了能戰鬥的“近衛軍”。

相反,騰訊的業務拓展模式,老冀稱之為“盟軍模式”。騰訊投資了一大堆公司,給他們一些流量支持,然後把他們推到第一線,與對手作戰。問題是這一大堆公司當中,有些本來就想自立為王的,打贏了也就不再受騰訊的擺佈。另一些本來戰鬥力就不強,加上又是給別人賣命,打起仗來磨磨唧唧,逃跑起來可是飛一般的速度。

這裡老冀忍不住再說兩句,最近看到一篇名為《騰訊十面埋伏與阿里四面楚歌》的文章,作者認為騰訊軍團正對阿里巴巴集團的核心主業形成圍攻,恐怕有些高估瞭如今的騰訊近衛軍和盟軍的整體戰鬥力。

當然,騰訊畢竟是一家適應能力極強的互聯網公司,而距離“連接器+內容產業”戰略的制訂也已經有六年多的時間了。正所謂“七年之癢”,希望騰訊能夠好好思考一下這些年外部環境的變化,重新訂製面向未來的新戰略。

二季度收入被阿里反超,騰訊會不會掉隊?

如果希望與老冀有更多交流,請加老冀個人微信:rouqinghuf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