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三塊六一瓶的酒做到1萬億!這個讓茅台「飛天」的人謝幕了

他是中國酒業的風雲人物,也是奠定茅臺霸主地位的幕後教父。

54年來,從技術員做起,他將大半生心血精魂,悉數奉獻於茅臺,經過無數次摸索和試錯,系統總結出釀造秘方,並首次將茅臺分為三種典型體,實現了茅臺酒質量、產量的雙飛越,填補了國家白酒技術標準上的空白,成為中國釀酒史上的一個偉大里程碑。

他把三塊六一瓶的酒做到1萬億!這個讓茅臺“飛天”的人謝幕了

他就是季克良,被譽為“茅臺之魂”,在他的帶領下,茅臺一路高歌猛進。2018年1月,茅臺市值突破1萬億,力壓帝亞吉歐,成為目前全球市值最高的“白酒王”。季克良因此榮獲胡潤企業家“終身成就獎”。

8月31日,貴州省國資委發佈任免通知,宣佈季克良不再擔任名譽董事長等職務,引發輿論熱議。雖已耄耋之齡,但季克良仍心繫茅臺,再三表態,茅臺日後若有需要,自己仍會參與其中。他說:“釀造茅臺就要對它負責一輩子、一百年、一千年。”

01

兩次力挽狂瀾

茅臺一飛沖天

1964年,從無錫輕工業大學(現江南大學)畢業後,作為輕工部為茅臺調遣的新興科技力量之一,季克良被分配到遠在貴州的茅臺酒廠工作。

彼時,這家現在赫赫有名的地方國營酒廠一片凋敝,赤水河邊,位於大山深處的小廠房低矮破舊,到處泥濘不堪。彼時又正值酒廠低谷,年產量只有220噸,虧損則高達84萬元,人員僅剩300多人。

他把三塊六一瓶的酒做到1萬億!這個讓茅臺“飛天”的人謝幕了

當年的茅臺鎮

雖然前路未知,但季克良卻心情激盪,給自己定下“做一名優秀釀酒師”的夢想。只因在路過遵義時,季克良第一次品到了茅臺酒,那股縈繞舌尖的醬香,給季克良帶來了極大的震撼:“什麼樣的地方,能做出這種酒?”

很快,季克良就一頭扎入了神秘的茅臺工藝中,每天在生產車間一呆就是十幾個小時。期間,季克良亦不忘抓住各種機會,向老師傅和工人們認真請教。

從投料、蒸煮、制曲到堆積發酵,每個環節季克良都身體力行,而幾乎所有的重要工序又都與炎熱聯繫在一起,身上的衣服,就再也沒有幹過的時候,在一次背酒糟的時候,季克良摔倒在三米深的窖坑裡,動彈不得,最後多虧師傅們把他背了出來。就在這如修禪悟道般的漫長過程裡,季克良把茅臺酒的每一個工藝細節都深刻於心。

他把三塊六一瓶的酒做到1萬億!這個讓茅臺“飛天”的人謝幕了


1965年底, 26歲的季克良寫了一篇《我們是如何勾酒的》的論文,轟動全國。他用科學的理論解開了白酒勾兌的密碼,分析了茅臺酒醬香、醇甜、窖底三種不同香型的組成,並第一次把“香型”這個概念引入了白酒行業。

為外界所不知的是,為了總結勾酒的經驗,原本不好酒的季克良,不得不開始天天品酒,幾十年下來,竟喝了兩噸多茅臺。能吃苦,善鑽研,季克良被視為能帶領茅臺重新走向輝煌的不二人選,由此,季克良開始了他半個多世紀的征戰生涯。

一、解決產能難題,發展一日千里

1975年,季克良任生產科副科長,開始著手對茅臺產能的技術改造。擴改工藝設計,擴大制酒生產房,改進廠房的佈局,封泥池搬進室內,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為茅臺酒實現優質、高產、低消耗創造了條件。

除了硬件的改造,季克良在釀酒工藝的規範化上同樣不遺餘力。為使茅臺酒傳統工藝有章可循,確保生產質量恆定如一,季克良帶領各部門建立了18項管理標準,14類技術標準,涉及技術工藝標準、質量標準、工作標準等方方面面,還建立了全過程的質量檢驗,可以有效控制產品質量。1977年,茅臺終於扭虧為盈,17年來首次盈利。

1981年,季克良被任命為副廠長,1983年,他成為茅臺酒廠長。在大好形勢中,季克良卻察覺到了危機的逼近:產量問題遲遲無法跟上。

當時,茅臺有近乎一半年份未完成生產計劃,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二次酒不能正常出酒,最低時甚至達不到總產量的3%,有的窖一滴酒都不產。

為徹底解決這個難題,季克良身先士卒,在廣泛徵求生產技術骨幹意見並統一認識的基礎上,季克良親自歸納整理了20條原因,選納50多條措施。並根據微生物的原理,採取“減少每週工作量,增加攤涼麵積”的方法來解決二次酒問題。此後,酒廠每年在質量穩定的情況下,可增加7%的產量。

他把三塊六一瓶的酒做到1萬億!這個讓茅臺“飛天”的人謝幕了

1991年,茅臺酒新增800噸產能建成投產,茅臺酒年產量突破2000噸大關。2013年,茅臺產量首次突破一萬噸,實現了毛主席、周總理的遺願。2011年10月,季克良從董事長任上退下之時,茅臺酒的產量達到了3萬多噸。

二、擊破金融危機,茅臺酒重回巔峰

1998年,對於茅臺酒廠來說是真正的“生死之年”,受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和山西假酒案波及,整個中國酒業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和挑戰,茅臺酒出現嚴重“滯銷”,幾乎門可羅雀。當年7月,茅臺酒的銷售尚不及全年計劃的30%。

受命於危難之際,年屆60的季克良再次扛下大旗,被任命為茅臺黨委書記,集黨委書記、董事長、總工程師於一身。

面對市場變化,季克良意識到,救茅臺只有一條路,就是改變觀念和營銷方式:“在尊享國酒優越感的同時,更要研究市場,研究銷售網絡,把營銷放在中心位置來抓。”

根據季克良的決策,從茅臺過去的以生產為主到以營銷為主,在始終保持以“質量為中心”的基礎上,跑市場賣酒。

季克良立即在全廠範圍內公開招聘銷售員,最終從89名競爭者中,選了以袁仁國為首的18名營銷員與134家經銷商,組成了茅臺歷史上的第一支營銷隊伍,開啟了劃時代的茅臺營銷探索征程。

緊接著,季克良又親自上陣,在全國10大城市開展多種形式的促銷活動,頻頻在商場、專櫃站臺,宣傳茅臺酒,效果遠超預期。

一番苦戰下來,年終盤點,茅臺酒廠公司本部不但彌補了上半年的虧空,且全年實現利稅4.41億元,銷售收入8.16億元,比上年又有大幅度的上升。

2001年8月27日,貴州茅臺掛牌上交所,並在之後成為中國A股市場為數不多的“百元股”之一。

到2012年,行業進入調整期,雖然季老已經出任名譽董事長職務,但仍堅定提出“賣出去才是硬道理”的建議,又為茅臺率先在行業調整中轉型提供了借鑑。

02

三大經營戰略

成就萬億市值

“茅臺酒不只是中國高端白酒第一品牌,還要坐穩世界蒸餾酒第一品牌。”在季克良的領導下,國酒茅臺迎來爆發式增長,而正是其主導的三大經營戰略,才有了茅臺今日的輝煌。

一、 堅守匠心:品質是一切的根基

季克良認為,工匠精神是保持企業長盛不衰的內在動力,茅臺不跟隨潮流,而應精益求精。因此,他制定了對茅臺發展影響至深的四項原則:產量服從質量、速度服從質量、效益服從質量、工作服從質量。

即便在當時茅臺酒產量遠遠落後於其他酒企的情況,季克良依然頂住壓力,耿直地表示:效益不適合茅臺,茅臺要講質量。

茅臺酒的生產週期較長,首先要遵循節氣,於每年重陽開始投料,同批原料要歷時一年,經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再經三年以上酒庫存放,最後由勾兌師將百餘個不同輪次、不同香型、不同酒齡的基酒樣品進行精心組合,一瓶普通型茅臺成品酒方能包裝出廠,整個過程耗時至少5年。沒有匠心深耕,根本無法傳承。

他把三塊六一瓶的酒做到1萬億!這個讓茅臺“飛天”的人謝幕了

這裡還曾有個小插曲,季克良在檢查中發現,有些員工不注重細節,用抓鬥上推,用抓鬥下窖、用抓鬥翻造,這種做法會影響到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季克良立即要求整改,並反覆強調,茅臺酒工藝一環扣一環,所有細節都要抓好,不可偏廢其一,確保基酒原汁原味入庫,出品質量豐滿、協調、細膩、高雅。

正是得益於季克良的堅守,讓這款在幽深赤水河谷生產的醬香型白酒,一躍成為享譽全球的名酒。

二、狠塑品牌:深化茅臺酒形象定位

為了讓茅臺獲得在全國甚至全世界範圍的消費認可,建立其在白酒行業的標杆地位,季克良可謂下足了功夫。

早在1991年,季克良就提出“離開茅臺鎮生產不了茅臺酒的觀點”,為茅臺進行了最初的“定位”,此後經媒體傳播和科學探討,印證了茅臺酒不可複製的觀點,樹立起茅臺酒“獨一無二”的公眾認知。

1999年,季克良率先在業內提出 “健康酒”的概念,宣揚少量飲用茅臺酒對腸胃有益,在收穫高關注度的同時,季克良也因此招來諸多爭議。但這並未讓季克良停下在品牌建設上的腳步,反而加快速度,圍繞茅臺品牌歷史進行深度挖掘,賦予其傳統文化和紅色基因屬性,為品牌能量釋放做了大量的積累和鋪墊。

他把三塊六一瓶的酒做到1萬億!這個讓茅臺“飛天”的人謝幕了

真正讓茅臺形象深入人心的關鍵性轉折,在於2010年,季克良提出對“國酒茅臺”的商標申請。不過由於“國酒”二字背後有著難以估量的利益蛋糕,國家商標局最終作出了關於“國酒茅臺及圖”商標不予註冊的決定。儘管如此,“國酒茅臺”卻早已家喻戶曉。

即便退休之後,季克良仍通過講課、講座、撰寫文章等途徑,致力於茅臺酒傳統工藝與文化價值的傳承,時刻不忘對茅臺品牌的塑造。

三、借力資本:茅臺發展走上快車道

中國酒界泰斗秦含章老先生曾評價季克良是個“全才”,作為一個典型的學術型人才,更難得的是,季克良在決策把控上的能力同樣不可小覷。如今股價第一的茅臺,正是在季克良的推動下成功走完上市路。

上世紀90年代,茅臺酒處在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的關鍵階段,季克良迅速作出判斷,出路在於市場融資。季克良因此率先推動體制改革,由工廠制改為公司制,再由公司制改為股份制。1999年底,茅臺酒廠聯合其他八家企業創立了貴州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現在來看,這一系列改革極其偉大,促使茅臺走向了新的篇章。

他把三塊六一瓶的酒做到1萬億!這個讓茅臺“飛天”的人謝幕了

要走出去就一定要走上市路,季克良隨即開始了又一次關鍵性運作。實際上,在貴州省最初的上市名單中,並沒有貴州茅臺,而是另一家公司,後者因負責人更替無法上市,機緣巧合下,季克良為茅臺爭取到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為了按時上市,季克良積極投身相關工作,及時表態解決各項問題,從籌備、公關到路演,全部親力親為,為了按上市公司的規範要求,季克良主動辭去了董事長之職。在季克良的努力下,茅臺終於在2001年8月於上海成功上市,募集資金22億,市值75億。此後,茅臺一路昂揚,從季克良剛進廠時的3塊6一瓶,到如今市值突破1萬億,分紅500多億,屢創新高,成為 “神”一般的存在。

03

寫在最後:

從壯志激情到皓首不息,季克良終釀出讓世人神魂顛倒的國酒味道。外界習慣評價為:“季老成就了茅臺”,但每每此時,季克良總會立刻糾正:“是茅臺成就了我。”

在茅臺期間,季克良曾有數次機會可以離開,有人許諾高薪,有人許以高位,但季克良卻一留到底。耐得住寂寞,經得住喧譁,一生只為做好一瓶酒的季克良,亦如其手下的窖藏陳釀,在歲月中終成永恆。雖已卸任,但季克良與茅臺早已血肉相連,密不可分。

高山仰止,這個一代宗師,值得所有人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