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饼手艺人,为泉州祛暑200年!

泉州人的夏天,清源茶饼是必不可少的解暑神器,咕咚咕咚喝下一大碗,甘甜直触心底。

这其貌不扬的茶饼,在泉州已经传承了200年,是货真价实的古早味。

茶饼手艺人,为泉州祛暑200年!

位于泉州市区茶业大厦的泉州市茶叶公司里,每天都要生产出400多斤的清源茶饼,纯手工。

今年55岁的杨石生,1984年进入公司,是最老的制茶饼工人,他打着光背,飞快地用模具印着茶饼,一天能做出上万块。

茶饼手艺人,为泉州祛暑200年!

茶饼的制作,要经过10几道繁琐的工序。

药材炒制、粉碎、混合、搅拌、印制成形、干燥……

主材乌龙茶与茯苓、桔梗、甘草等40多味中草药交织融合,经过时间的淬炼,才有了那一味沁人心脾的回甘。

茶饼手艺人,为泉州祛暑200年!茶饼手艺人,为泉州祛暑200年!

生姜加草药,熬出汤汁

茶饼手艺人,为泉州祛暑200年!

将茶和草药碾压成粉

茶饼手艺人,为泉州祛暑200年!

再将汤汁加入草药粉搅拌

茶饼手艺人,为泉州祛暑200年!

将搅拌好的茶压印在模板上

茶饼手艺人,为泉州祛暑200年!

这几天,泉州的户外都是30℃以上高温,印制成形的茶饼,被工人们整齐地排放到竹匾里,每个竹匾350块左右,放到烈日下“烤验”,但从白天晒到日落,也只能去掉表面的水分。

真正的干燥,是要在80℃至90℃的烘干室,烘烤整整36小时。

茶饼手艺人,为泉州祛暑200年!

打开烘干室的门,一股热浪夹着茶香扑面而来,在这闷热的夏天更加难耐,让人一进去就想跑出来,而工人们要徒手将竹匾抬进烘干室,最长要在里面待5分钟。

茶饼的制作仍沿用了很多传统工艺,比如烘干室,仍是烧蜂窝煤。这些年,一些工序本该由更高效的机械替代,但这里大部分仍是靠人工完成,因为太辛苦,一直缺工人。

茶饼手艺人,为泉州祛暑200年!

很多人都以为这个茶饼和泉州的清源山有关系。其实并没有。“清源”二字,实际上源自武夷山清源岩上的清源寺。

《宋史·食货志》记载,茶有片茶和散茶两类,片茶即饼茶、团茶,个中翘楚当属福建北苑产的宋元宫廷贡茶——龙团凤饼。

作为官茶,龙团凤饼在明洪武年间被罢造,但随着制茶师傅的脚步,被带到了武夷山的清源寺。

寺地处深山老林,多瘴气,寺里的高僧为了摆脱病痛困扰,将中医和龙团凤饼的工艺结合,研制出了武夷清源茶饼。

茶饼手艺人,为泉州祛暑200年!

经过晒、烤、杀菌烘干后,开始包装,半年后才能上市

清光绪年间,在清源寺为僧的南安人郑清松担任住持,继承了茶饼秘传的手抄本,开始和徒弟倪志元在武夷山制造茶饼,并对周边的劳苦大众大行布施,广结善缘。

每年回泉州探亲时,师徒二人都会带些茶饼馈赠亲友,渐渐地,茶饼的美名就在泉州也流传开来了。

后来,倪志元还俗,娶了郑清松的外甥女,郑清松去世后,夫妻二人继续发展茶饼制作,行善助人。1930年,思乡的夫妇回到泉州,在中山中路创办了“倪鸿记”茶点,至此,武夷清源茶饼真正地在泉州扎下根来。

1956年公私合营时,武夷清源茶饼秘传手抄本连同“倪鸿记”一起,由倪志元之子倪郑重亲自献给泉州市茶叶加工厂,这项技艺就这样一直被传承下来。

如今它已经是首批福建老字号、省非遗代表性项目。

茶饼手艺人,为泉州祛暑200年!

很多老华侨都是喝着这清源茶饼长大的,虽然在海外,仍一直眷念着这家乡的味道,回泉州时都会作为伴手礼带回去。

泉州街头巷尾有许多免费的奉茶点,很多就是这武夷清源茶饼。煮的时候加一点盐,更有味道。

它带着古人智慧的基因,历经200年岁月洗礼,从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但乐善好施、造福桑梓的印记,一直没有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