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菜肴中的奇特野味

唐朝是一个货真价实吃货的年代。大家平时吃吃烤羊蒸猪,搭配面片汤面饼子,算是正常伙食。

但总有些人不甘于这么平淡重复,希望搞出一些花样。于是,野味就顺理成章的成了唐人奇特饮食的重要补充部分。

蜈蚣,蟑螂,孔雀,大象这些小的大的动物都列在了名单之上。


1. 根据《南越志》记载,唐代岭南,也就是广东广西一带的人民喜欢吃点零食。这零食的主要材料就是当地产的大蜈蚣。这种花花绿绿的大虫子也能吃?

当然,既然地上爬的毒蛇都可以煲汤爆炒,那大蜈蚣也没有多大区别了。这充分说明,岭南人民在一千年前就展现了对于饮食独到的包容情怀

唐代菜肴中的奇特野味

人们会把抓到的大蜈蚣斩去毒牙,延背刨开,把雪白的肉给取出,切块晾晒。如果牛肉干的口味可以打8分的话,那蜈蚣肉干在当时就能打到10分!

如果感觉这种吃法比较简单,还可以用蜈蚣肉做来烧烤和汤水,可因为供货不稳定,价格并不便宜。到了后来,人们还进化出更凶残的吃野蜈蚣手法,那就是把加工好的蜈蚣切掉尾巴,割开尾部甲壳,用嘴凑上去——只那么一吸——对,你猜对了,就是吸果冻那样!

当地人大饱口福之时,这蜈蚣就只剩空空如也一张壳了。

根据记载,红头大蜈蚣遵照医嘱适当食用可以增强免疫力,看着现在商店街上烧烤摊里的蜈蚣烤串,读者们是不是觉得一种历史厚重感也油然而生呢。

唐代菜肴中的奇特野味

参考史料: 唐刘指《岭表录异》引《南越志》:取其肉暴为脯,美于牛肉。葛洪《遐观赋》:南方蜈蚣,大者长百步,头如车箱可畏恶,越人猎之,屠裂取肉,白如瓠,称金争买为羹炙。《清稗类钞》:食时,自其尾一吸而遗其蜕。


2. 至于蟑螂,对现代人来说完全是病菌和肮脏的代名词。但唐代却不同,在蜀地的一些唐人来看,这不过是个下酒小菜。稍稍清洗,略略清炒。端上桌一小盘,主人客人一齐下筷,你一杯我一杯,你一只蟑螂我一只蟑螂,不亦乐乎!

唐代菜肴中的奇特野味


3. 孔雀在唐人眼里和一般的鸡鸭鹅差别不大。猎人捕到经常做成腊肉,当干粮糊口吃。原本想象中能上高档宴会也没多大可能,实在是浪费了一身好形象。

当时,皇家贵族们的园林里,往往有饲养孔雀作为观赏,从唐高祖李渊和他的嫔妃们开始便是这样。雅致的园林里,白鹤和孔雀自由穿行,让人颇有仙境的感觉。但在山野人家之中,吃饱饭远远比华丽的羽毛供观赏更重要。在猎人农户们眼中,孔雀就是大一点的山鸡,正好用来改善伙食,一旦捉到孔雀,就只能是变成肉干肉脯的命运。若是想着要出门几日,便大可以随身带上一点孔雀肉干,或者充作饭菜,或者赠送友人。

唐代菜肴中的奇特野味


4. 小动物跑不掉,大的也一样。岭南一带盛产野象,也就是现在可以驯化的亚洲象。

唐代人们吃象也不是囫囵一整个下锅,而只选长长的象鼻。当时唐人用陷阱捕捉野象。到手之后,割下鼻子,放在露天明火上烧烤。看到树干一般粗细的象鼻于火上翻滚,不知时人作何感想。

烤成之后,人们争相取食。据说口感外香脆而内肥美。这也后来流传的“山八珍”之一。有机会的话,不知各位朋友愿不愿意尝试。不过可能会被动物保护组织给全程追杀吧。

《岭表录异》:“广之属郡潮、循州,多野象,潮、循人或捕得象,争食其鼻,云肥脆。”《岭外代答》:“象肉以鼻最美,故人多谋之”。

毕竟大象这种有灵性的动物,还是让它们在野地里撒欢自由自在才更好啊。

唐代菜肴中的奇特野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