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出來的美味,二十年如一日,只爲一碗好面

麵條是我們平日裡經常會吃的東西。要知道我們中華的美食文化歷史悠久,即使是一個看似簡單的麵條,也可以衍生出許多不同的做法。蘭州拉麵、河南燴麵等麵條遍佈全國各地,最近又有一種麵條火了起來,它就是海陽摔面。

摔出來的美味,二十年如一日,只為一碗好面

如果細究的話,海洋摔面實際上叫做郭城摔面,因為它就是出自海陽市的郭城村。實際上海陽摔面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傳說在康熙年間,在如今海陽市轄區內的一處村莊裡,有這樣一戶人家,這家的頂樑柱去世早,留下了母子二人相依為命。

摔出來的美味,二十年如一日,只為一碗好面

本來日子就已經很清苦了,誰知道母親又患上了疾病,沒錢買藥母親只能躺在床上硬挨,母親因為生病臥床不起,家裡的飯沒人做,可是生病了的母親如果不吃飯的話,可能會使病情惡化,其兒子因為不會做飯很沮喪,對案板上的面一籌莫展,氣得拿起面又摔又打,來發洩心中的不快。誰曾料想,這個時候奇蹟出現了,被兒子摔打過的面,竟然非常好吃。摔面的做法就在鄰里之間傳開了,摔面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中,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渡過了歷史長河流傳至今。

摔出來的美味,二十年如一日,只為一碗好面

無論是從字面意思理解,還是在上面的傳說故事中,我都會發現海陽摔面一個與眾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它是摔出來的。一般我們吃的面都是揉出來的,而用摔來取代揉的步驟,會給面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

摔出來的美味,二十年如一日,只為一碗好面

會使做出來的麵條具有更好的韌性,吃到嘴裡的口感是完全不一樣的,就連某知名方便麵在廣告中也提到過,有勁道的面才是好面。除了用摔取代揉之外,海陽摔面在調面的時候放入的調料跟其他面也是不一樣的。海陽摔面將原本做麵條需要放入的蓬灰棄之不用,而是在其中加入了鹽和鹼。

摔出來的美味,二十年如一日,只為一碗好面

我們平日裡吃到的麵條一般都是在面滷中加入調料,而海陽摔面中提早加入鹽,可以讓麵條更好的吸收鹽的味道,不僅可以讓做出來的麵條變得更加美味,而且可以減少鹽的食用對人體健康也是有益的。當然了,海陽摔面雖然是摔出來的,但是像傳說故事中那樣瞎摔打是不行的,在摔面的時候,既要掌握好摔面的角度,又要控制好摔面的力度,恰好的角度和力度才能摔出最完美的面。

摔出來的美味,二十年如一日,只為一碗好面

經過了年代的洗禮,專注於摔面的師傅們也在摔聲中把面玩出了花樣。一般來說海洋摔面要經過八次對摺,這樣可以做出二百五十六根面。但是後來摔面師父們提高了對摺的次數,讓麵條變得越來越細。除了粗細之外,摔面師傅們還做出了空心面、三稜面等等。簡單的麵條已經在歷代的傳承中成為了一種文化。

摔出來的美味,二十年如一日,只為一碗好面

到今天為止,這種面已經傳了五代了,而且已經成為了非遺。所以正宗的面並不是跟著師父學幾天摔摔打打就能學出來的。姜常論是海陽摔面的第五代傳人,雖然他並不是郭城人,卻是個地地道道的海陽人。那個年代的農村大都貧窮,姜常論就是一個窮人家的孩子。

摔出來的美味,二十年如一日,只為一碗好面

在退了學之後,為了扛起家庭的重擔,也為了百年藝術的傳承,他下定決心來到了郭城拜師學藝,學的正是海陽摔面。他足足用了五年的時間,才從師父的手下成功出徒。在離開了師父之後,他不僅在海陽市各地從事摔面工作,後來還把活動範圍擴大到了整個煙臺市,可以說煙臺的大部分地區都飄過他摔出的面的香味。

摔出來的美味,二十年如一日,只為一碗好面

再後來,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之後,他開了一家摔麵店,因為麵條的美味,他的小店越來越火爆,經常人滿為患。有很多推銷面、菜等材料的客戶上門,其中不乏一些黑商,勸說姜常論使用劣質材料降低成本,但是姜常論統統拒絕了,在他看來藝術、文化,比什麼都重要,包括金錢在內。他家的摔面因為味美價廉受到了萬眾矚目,這個時候姜常論開始收徒,成為他的徒弟不需要交付任何費用,只要有一顆真摯的心。而且他所收的徒弟基本都來自窮苦人家,他除了交給徒弟摔面,還經常在生活上進行補助。比面、湯更熱的,是人心。

摔出來的美味,二十年如一日,只為一碗好面

後來不知道是哪位力氣大的摔面師父,一不小心用力過大,就把面摔上了央視,摔上了舌尖上的中國。隨著在節目中的展露,海陽摔面的名聲傳到了大江南北,不少人慕名而來。

海陽摔面,摔出的不僅僅是面,還有孝心、熱心、溫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