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懂得替自己說話的人最後都「贏」了

职场上,懂得替自己说话的人最后都“赢”了

相比代表公司談判,為自身利益談判的感覺沒那麼自在,在非典型的聘任和考核情境下更是如此。感情因素顯著增加;你經常弄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麼,或不知道如何開始對話;失敗帶來的損失也會更大。

在有些組織,自我推銷的人可能被視為要得太多或不夠“團結同事”。女性員工就更如此;她們常不得不為進取付出“社會成本”。而有些情況下,你所訴求的事情可能會挑戰常規工作方式。

职场上,懂得替自己说话的人最后都“赢”了

所以我們需要掌握進行日常非正式談判的方法,這樣不僅能收穫成功,還會得到上司和同事好評。我建議採取以下4個步驟:發現、準備、行動和對話。

發現

談判機會並不總是顯而易見,如果你以前從未想過為自己爭取什麼就更是如此。但你經常會遇到一些情況,感到實在應該討價還價一番。例如,如果違心地答應承擔特殊任務或幫忙,這就是要求回報的機會。當你被要求負責一個有風險的新項目,你可以要求得到更多支持。如果你的工作量超出合理範圍,佔用了你和家人相處的時間,你就可以要求更多資源,或調整你的職責範圍。

但也要分清輕重緩急:你的個人目標對你很重要;但如果你能更投入、更高效,並帶動同事提高標準,組織整體也將受益。考慮談判時,一定要考慮整體目標。

瑪麗娜在一家大型製造企業旗下一個營收達40億美元的事業部工作,兩年前升為部門CFO,為此調到公司總部。但同行的丈夫和孩子對新生活不滿意,希望回到之前的地方。她感到不得不在事業和家庭中二選一。

起初,瑪麗娜甚至沒打算與上司、公司CFO羅伯特談話,一起想辦法在不影響工作的情況下讓她與家人一起生活。她想到的只是各種障礙,如缺少先例、可能會遇到的阻力等,而沒有設想理想情況。她在談判開始前就退縮了。

準備

首先,收集有用信息。你越瞭解別人在工作中提過什麼要求、哪些要求得到滿足,你就會越自然地為自己爭取權益。

瑪麗娜以為公司從未允許誰在總部以外的地點承擔總部工作,但她決定去了解情況,結果發現一位高管曾因家人生病被允許遠程工作6周。

你還需要得到關於談判對手的情報:他們更願以何種方式收到消息或特殊要求?他們是否希望提早得知情況?他們希望你準備好解決方案,還是願意和你商量?

瑪麗娜並不是羅伯特提拔的,他們一起工作不到一年,但她知道他不喜歡非常規的想法和行動,傾向於循規蹈矩、按部就班。所以她明白自己必須慢慢來,並準備遇到阻力。

第二,找準自身位置。分析一下你的工作是否有助於你的談判對手或其他同事成功,從而瞭解對方看重你什麼,以及評估自身的重要性。

瑪麗娜知道羅伯特肯定她作為部門財務負責人的工作:她實現了顯著利潤增長,擺平了困難的工會談判,領導了一筆重要收購,大力推動降低成本。由於羅伯特剛到公司,她還幫助他與自己部門的其他領導建立聯繫。這些都是她的籌碼。

還有一種方法可以幫助你分析自身的重要性,以及你和談判對手的地位對比:羅傑·費希爾(Roger Fisher)和威廉·尤里(William Uri)在《談判力》(Getting to Yes)中提出的“無法達成協議時的最優選擇”(best alternative to a negotiated agreement,BATNA)。

第三,準備多個方案。談判需要創造性。如果能提供多個解決方案,你就能吸引對方坐下來談判。不應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執著於一個方案;應當從對方角度考慮問題,尋找多贏方案。

在準備提出方案時,你可以考慮對方可能說“不”的理由。所有談判都會涉及這類潛在問題。

瑪麗娜很清楚,羅伯特不願破例,可能在意靈活安排工作地點產生的額外開支,還會擔心無法和她及她的團隊保持緊密聯繫。所以她放棄了可能加重這些擔憂的方案,如在原先地點工作、僅在開會時來總部,提出能夠化解這些擔憂的方案,如部分時間在原先地點工作、部分時間在總部工作。她還列出了可能產生的額外開支。這些準備工作不僅提升了她的信心,而且讓她更能站在羅伯特的立場,與對方合作找到雙贏解決方案。

行動

非正式談判中,雙方地位通常並不對等。一方想要解決問題或抓住機會,另一方則可能並非如此,希望一切照常。如何開啟一場合作性而非對抗性的談判呢?

首先,向對方清晰展示你的價值。如果對方打太極,你可以考慮幾種策略。其一是搬來盟友為你遊說,爭取讓對方願意與你談判。

另一種策略是主動點出對方可能拒絕的理由,證明你從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通常的回應會是“沒錯,這正是我擔心的”,這就開啟了對話空間。

你也可以提及自己的BATNA,但必須留心不要讓對方感覺你在威脅他。你可以說明如果不再進行對話,你的最優選擇是什麼;但之後要表明你不準備這麼做。

例如,瑪麗娜可以如實告訴羅伯特她已接到獵頭的電話,但馬上說如果他們能找到解決方案,她很願意留下。

對話

說服對方開始談判後,你需要以開放心態投入對話。你準備好的提議只是達成共識的第一步。通過問3種問題,你們雙方能夠找到共贏方案。

通過提出假設測試問題,你可以提出或寬泛或具體的思路,引出對方的反應。例如,瑪麗娜問羅伯特:“如果我兩地辦公會怎樣?這是否可行?”隨著討論取得進展,她提出了更具體的問題:“我們可以共享工作日程,這樣你能知道我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這樣如何?你多參加一些部門會議如何?”

互惠性問題採用“如果-那麼”的形式,培養談判雙方建立互惠觀念。瑪麗娜用這種問題與上司溝通成本問題:“如果我們同意兩地辦公,你有什麼要求?”最終他們決定由瑪麗娜承擔個人搬家費用,公司承擔兩地往返開支。

回式問題在提出建議的同時收集信息,確保對話是合作性而非對抗性的。這些問題能夠突出你和談判對手的關係,經常會帶出更深層的問題。

瑪麗娜則問羅伯特“你真正擔心的是什麼”,“我怎麼做才能讓你放心”,結果發現他擔心她會覺得往返太辛苦,導致兩地辦公的方案失敗。“我向他保證,如果發生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再商量解決辦法,甚至考慮放棄兩地辦公,”她說,“他不會被孤立。”她同時建議新辦公方案先試行6個月,之後雙方共同評估結果。

瑪麗娜的談判都取得了成功。她和家人搬回原來的地方,同時保留了現有工作。兩地辦公方案證明可行,所以羅伯特同意將其固定下來,創造了一個先例:高層可以不必在總部上班,而自主選擇在效率最高、能為公司創造最大價值的地點工作。凱文的工作職責進行調整,增加了人手,更好地為新客戶服務。

日常談判通常要求你離開舒適區、挑戰慣常做法。但事實充分證明,無論為你自己還是為組織,主動進行日常談判是值得的。

黛博拉·科爾布|文

黛博拉·科爾布是西蒙斯學院管理學院女性領導力Deloitte Ellen Gabriel教席教授、榮休教授

王晨 | 譯 劉筱薇 | 校 時青靖 | 編輯

小佛爺說

為自己說句話實際上並沒有多麼困難,它更多的需要的是勇氣,當然也得掌握一定的技巧。

所以,不妨讓自己更多去嘗試、去積累,這才是真正應該做好的事情。就比如你可以每天花上10分鐘收聽一下《哈佛商業評論》最新推出的中文管理課。這是由《哈佛商業評論》主編何剛領讀的一檔管理類音頻節目。

現在我們要將專欄第8篇《迪士尼如何守護創造力》(點擊鏈接收聽)分享給大家。本文的作者也是通過近距離觀察採訪迪士尼2年時間,見證了迪士尼上海樂園的開幕和成長、D23全球粉絲大會等重大活動,從與迪士尼高管、樂園演職人員、博物館講解員、幻想工程師的交談中,最終找到了迪士尼創造力長青的秘籍,用4個關鍵詞總結就是熱愛、專業、技術和耐心。

快來收聽吧,一定會讓你不虛此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