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史」·孔家村——孔子后裔,富含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乡

孔子村坐落于佛山市禅城区,孔子47代孙孔豪于宋绍兴年间建村。

罗格围还是珠江滩涂地,时遭水潦,地价低廉。至后来发动建堤围(罗格围)以捍水患,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休养生息。孔氏亦聚族而居,建村至今近900年历史,已发展至孔子第75代“令”字辈。

孔子三十八代孙孔戣在唐代元和十二年至十五年(817-820年)担任岭南节度使(《新唐书》),见广东社会稳定,民风谆朴,嘱子孙定居广东。

村内风光

孔家村临水而建,天南圣裔祠与南庄孔公祠并肩而立,前濒河水,养金纳水,河涌左右护卫祠堂在村落布局上处于中心地位。文昌阁与华帝古庙紧锁河水东流之下关口,沿河而建的大都是祠堂、书塾公共活动建筑,民居则依次北列,大多坐北朝南,形成“梳子式”建筑群落。由于河水贯穿村中,每条巷口都有石埗头,以方便村民出行、生活洗衣挑水之用。村中公共建筑如祠堂、公祠等以三进三开间,锅耳山墙、龙船脊为多:民居大多为三间两廓带一层阁楼式;建筑装饰以砖雕、灰塑、木雕为主,是典型广府风格建筑。

「一村一史」·孔家村——孔子后裔,富含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乡

古榕树分布村边位置,以村口津口为多,树荫十多亩,即使炎炎夏日,树荫常聚满消暑的村民。近代广东四大藏书楼之一的“岳雪楼”也在榕荫深处,轩窗内的书柜栉比排列,榕风吹来散发阵阵书香。每年三月,村中9棵参天木棉树怒放赤花,与村口文昌阁相辉影。

培堂家墪、华峰家塾、若浦书院、秋潭书室分布村中,在科举时代为孔家村子弟培养出了翰林1人、进士1人、举人8人、副贡3人、国子监生10人、庠生13人,故天南圣裔祠门前的旗杆夹林立,似向祖先报喜也向后人立范。

「一村一史」·孔家村——孔子后裔,富含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乡

天南圣裔祠门前有庙塘碧水长流,门对四大名山之一的西樵山,先贤题有:“春到水流,一派朝宗通学海;门开山见,大科元日好云头”联。“天南圣裔”祠额为清进士、福建巡抚潘思榘所书,中座“诗礼堂”扁额为清协办大学士汤金钊所书。后座奉祀孔子及孔氏历代先祖,春秋佳日祭祀孔子也在此举行。祠中两旁高脚牌整齐排列,“肃静”、“回避”牌之后排列着“奉旨赏戴花翎”等高脚牌,是一种家族荣耀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经济发展

乾隆年间,孔家村孔毓泰及其后人以“孔法徕号”和商名“孔文光”经营乐桂埠盐业,历五代近150年,成为当时广东大盐商之一。清宣统年间实行“通纲包饷”,孔氏认饷五百八十万两,统承全纲。

非物质文化遗产

赛龙舟

赛龙舟在孔家村由来已久,体现了民众祈求好运、希望像游龙一样大吉大利的民俗心理。

扒三鸡艇

孔家村内河涌环绕,水道蜿蜒流淌,这些河涌把村庄分割成许多条条块块。在过去没有公路、没有汽车的年代里,农艇便成了运货代步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民众经过长期的锻炼,造就了众多的扒艇高手。

自古以来,村民以农业耕种、饲养塘鱼为主,民众习惯了“开门见水,举步登舟”的生活,扒艇捕鱼一类的活动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自然而然地,“扒艇”成为了他们水上生活的一种娱乐活动。

至今每年农艇比赛活动都会定期举行。到了每年中秋后,村中会举办农艇比赛,因为一艇只有三个运动员,俗称“扒三鸡艇”。全村男女参与,有一家父子、夫妇、兄弟,或者邻舍自由组合,后来逐渐演化成村内的习俗,对扒艇这门技术,村民人人掌握。扒农艇既能促进民众劳动技能提高,又能培养其向上精神,同时可以加强村民之间的交流。

「一村一史」·孔家村——孔子后裔,富含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乡

南派武术

孔家村民自古有习武传统,其中清代道光年间村民孔传钿(绰号金声四)武艺超群,他在村开设武馆向村民传授他在洪拳、少林拳的基础上创立的“三才拳”,短桥寸劲,阔幅沉马,迅疾紧凑。村民习武的人相当多,经常在祠堂里习武,相互切磋武艺。

因习武风尚,村中出现了一批千总、守备、参将、武举人、步兵科举人、昭勇将军、武功将军、武德骑尉、陆军步兵上校、陆军少将等当兵从军的孔家村民。

代代相传的民间武术现在虽不能战场建功,却成为现代村民强身健体的祖传技艺。

醒狮表演

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造型威猛,也是吉祥的象征。明清时代,醒狮在孔家村已十分盛行,被村民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年春节初一早上,敲锣打鼓,舞狮挨家挨户拜年,并奉上恭喜发财拜帖,户主人把生菜(寓意生财)及利市(红包)悬挂起来,给狮子“采青”,续渐成为了孔家村的风俗。

现在孔家流存醒狮套路有“七星狮”、“三星狮”两种,舞动时注重马步,二人舞一头,皆有武术功底。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醒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

孔子诞与春秋二祭礼

今日的孔家村村民还保留着部分中原风俗,如重阳祭祖等。由于孔家村村民是孔子后裔,在每年春季、秋季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会举行祭祀孔子治动。

祭祀仪式庄严隆重,祭祀规模只以孔氏家族参予,由孔氏家族宗子担任正献官,德高望重的长老分任分献官、陪献官主持,村中青年学子为礼生。

活动由早上开始,主要礼仪由迎神、初献、亚献、彻馔、送神六个部分组成。仪式完毕后,族人自由参拜,直至傍晚家族的男丁在天南圣裔祠聚餐,名“大成宴”,菜式以粤菜和鲁菜结合,风味独特,菜名也独具意义,如“当朝一品”、“诗礼银杏”、“带子上朝”、“玉带虾仁”等。

祭孔活动到了今日,村中只是秋季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祭祀孔子治动,只保留了自由参拜仪式。但规模扩大至外姓的社会人仕也积极参加,傍晚的“大成宴”有一千围之多,近万人参加,热闹非常,场面甚为壮观。

文昌诞

“文昌”原是天上六星之总称,即“文昌宫”,是掌管天下文籍官禄、声威显赫的大神。自从清代乾隆五十七年,孔家村在村口东南面建筑文昌阁,经历代不断重修,至今文昌阁高七层,层层有匾额,其中有清代两广总督林则徐、道光癸巳状元汪鸣相、嘉庆榜眼许乃普、道光壬午探花罗文俊、道光翰林孔继勋等科举名人题字。

自从文昌阁建成后,开始有“拜文昌”的习俗。初开始只是孔家村民本村参予活动。亦因每年文昌阁建成后,孔家村子弟陆续考中贡生、举人、进士、翰林多人,邻近四乡认为孔家村的文昌帝君非常灵验,遂前来祭祀以求科名。

风俗延续至今日,每逢农历二月初三的“文昌帝君神诞日”,孔家村及附近村民均自发到孔家村文昌阁参加文昌诞祈福。活动中村民请人诵读《文昌帝君阴骘文》,以教化民众行善积德,恭请文昌帝君塑像巡游,举行“文昌会”,登文昌阁寓意步步高,文昌阁更有薪菜、大葱和状元簿向学子发送,状元簿更钤上文昌帝君之玺,祈求小孩读书聪明勤奋,金榜题名。

华光诞

华光诞,全称五显华光大帝诞。传说华光是火神,有三只眼,故又称三眼华光。孔家村地处水网交错的罗格围,时遭水患,故祀奉华光火神以消灾。据《南海县志》载,孔家村华光古庙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与文昌阁隔岸相对,也是孔家村的香火庙。村民每逢年过节必定前往酬神,祈求平安。隆重莫过于每年农历九月廿八日华光诞,村民集资开蘸,一早,请请道士开坛诵经祭拜,村民到坛参神;午时,由一人鸣响高边锣开道,道士手持法剑,沿途诵经、舞剑,并用剑尖施洒净水,俗称“送火星”。再由居民跟随随道士行“转运”仪式,道士手持法剑边诵经绕行三大圈,俗称“转运”,祈求“转运”后万事如意,即因事不能参加“转运”的人,只要有人把他穿的衣服在手中随行,也会异曲同共“转好运”。

华光诞在孔家村延续了200多年,至今每年农历九月廿八日举行的华光诞仍保留着“火星蘸”和“转运”仪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