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悖論:擁有世界最多貨幣卻發展不了資本主義?

明清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停滯期,這是上世紀50至70年代末史學界的主流認定。現在則出現了相反的觀點,認為明中葉以後中國經濟得到大發展,晚明時已成為世界金融中心,明史由此而成學術界關注的熱點,並引發一系列研究悖論——

明朝悖論:擁有世界最多貨幣卻發展不了資本主義?

一百多年來,從維新、革命、抗日,到反右傾、十年浩劫,在中國但有重大事變幾乎都有明史的蹤影,此可謂中國人的百年明史情結。在中國歷史上,沒有哪一朝像明代一樣,在民眾中引起了如此廣泛的興趣和不同觀念的爭論。

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末,大陸史學界的主流幾乎都認定,明清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停滯期。現在有一種觀點則相反,認為明中葉以後中國經濟得到大發展,晚明時已成為世界金融的中心,尤其是西方學者彭慕蘭的《大分流》、弗蘭克的《白銀資本》的出版,顛覆了傳統的西方中心論,認為16、17世紀世界的中心已從西方轉向東方,這兩本書在國內外引起強烈的反響,明史由此而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引發一系列的悖論,究竟有哪些相互矛盾的現象和不同觀念?問題的癥結又在哪裡?主要有四。

明朝悖論:擁有世界最多貨幣卻發展不了資本主義?

中央集權制度的極度發展與全面失控的後果

要回答這四個悖論,首先要認識明代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在中國歷史上,從下層起義當上皇帝的著名農民領袖有劉邦、李自成、洪秀全,劉邦是亭長、李自成是驛卒、洪秀全是落第秀才,地位不高卻有一定的身份。真正苦大仇深、三代貧農的只有朱元璋,他父母窮得無葬身之地,拋屍荒野,自己連名字都沒有,以數字作稱呼,叫重八。他勤奮,當了皇帝以後,日看奏疏多達20萬字,批示400多件。他妻妾成群,卻不好色。這樣一個人當皇帝有超強的自控力,更有超強的控制慾,權力絕不容許他人分享。他斷然取消通行1400年的宰相制,六部和軍隊一切軍政大權蓋由他一人獨斷獨行,並規定後世凡有建言設宰相者一概處以極刑,以確保世世代代權歸一人。凡是同他共過患難的建國功臣,一概殺絕,連續殺了十多年,誅殺三萬多人,從此再無人能與他對抗。他勤儉治國,痛恨貪官,貪汙60兩(相當於現在一萬元),即遭剝皮;他心胸狹小,因為江南人民曾支持過他的政敵張士誠,建國後就對江南課以重稅,限制南方人科舉和當官。他還建立了特務系統,對官員、百姓實行全面監控。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極致。

明朝悖論:擁有世界最多貨幣卻發展不了資本主義?

然而過度的集權是把雙刃劍,皇帝到了權傾天下再無任何約束的地步,又會傷害皇權自身,極度專制的社會結構滋養出了一代又一代昏聵的帝王,驕奢淫逸的生活方式銷蝕了他們管理國家的起碼能耐,再也無能駕馭龐大的國家機器。因此明代出現了歷史上從沒有的現象,就是皇帝不理朝政。嘉靖中年後不見朝臣;隆慶三年不發話;萬曆三十一年不上朝,深居內宮,尋歡作樂;光宗短命;熹宗整天弄斧,作木工,對政事一竅不通。到崇禎執政,雖然嚮往治平,但大廈將傾,已無回天之力,因此後人說,明亡實在是亡於萬曆。

明朝悖論:擁有世界最多貨幣卻發展不了資本主義?

皇帝不上朝,也和大臣不見面,大臣辭職都沒法辭,於是按慣例送上一封辭呈,也不管準不準,棄官回家。有的大臣離職之後皇帝也不知道,知道了既不挽留也不責怪,官缺了也不調補。管理國家事務的最高行政機構竟然擅離職守,有的衙門長達十多年無人負責。萬曆四十年中央六部中的吏部、兵部、禮部、戶部、工部都沒有專人負責。刑部長年不審案,監犯家屬百餘人跪哭在長安門外,要求斷獄。

明朝悖論:擁有世界最多貨幣卻發展不了資本主義?

官員不理公務,卻奔競於朋黨之爭。官場中黨同伐異,愛惡交攻。吏部選用地方官,因為競相請託,相持不下,不得已由抽籤定奪,時人譏笑吏部成為“籤部”。從中央到地方,門戶林立,派系深重,各有自己的羽翼,互相攻擊和報復。明人驚呼:“職業盡失,上下解體”,國家機器再也不能正常運轉。

朱元璋建立了極度專制的制度,但皇權至上不受抑制,又導致自毀長城。極度控制後就全面失控。這是封建專制政體不可克服的矛盾。危機表現在這種癱瘓的局勢不是來自敵對階級的衝擊,而是來自統治階級的最高層,王朝失去自我調節的功能,只能沿著瓦解的趨勢走向滅亡。

明朝悖論:擁有世界最多貨幣卻發展不了資本主義?

擁有世界最多的貨幣卻發展不了資本主義

據弗蘭克《白銀資本——重視全球化中的東方》估算,從明中期到明末,百年間從西方流入中國的白銀大約有7千到1萬噸,相當於2億到3億兩白銀。約佔世界白銀總產量的1/3,這龐大的白銀已超過歐洲國家的總和。因此認為明代已成為16、17世紀世界金融的中心。明代確實集中了世界最多的白銀,但是不是因此就能成為世界金融的中心?

值得重視的是,白銀進入流通領域才成為貨幣,如果不能進入流通,那只是貴金屬,大量的銀兩如果能進行工商業運作,製造有效需求,商業資本就可能轉化為產業資本,推動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但這些白銀在中國並沒有產生這種作用。海禁政策嚴厲禁止與外國人做買賣,中國並不盛產白銀,白銀的大量輸入,主要是私人貿易,而不是國家貿易,這種貿易在明朝視為非法的走私行為,予以打擊和鎮壓。所以大量的白銀不能起到支持海上貿易的作用,只能是買田、買地,投入土地,或者窖藏,高消費,白銀一旦退出流通領域,投入土地,那就不再成為資本,實際上是擴大地主經濟。高消費能促進商品經濟的發達,但這不是產業經濟,白銀成為窖藏那就變成死錢,不再有貨幣的職能,所以大量白銀在中國並沒有起到推進生產的作用。當時東印度公司初創時,只有白銀十多萬兩,就能發展成東方貿易的霸主,橫行海上。中國有那麼多的白銀卻困守家園,不能促進資本主義萌芽,弗蘭克說中國成為世界的金融中心,那是不瞭解中國國情,是一廂情願的推論。

明朝悖論:擁有世界最多貨幣卻發展不了資本主義?

這問題足以使我們深思,中國並不缺少資本,卻缺少支持資本運作的正確政策,是海禁拖了中國走向近代化的後腿,所以對中國成為世界金融中心一說,不便苟同。

最宏大的艦隊與片帆不得下海

鄭和下西洋航行海上二十八年,證實明朝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艦隊,然而又何以奉行片帆不許入海的政策?這是因為朱元璋的勁敵陳友諒善於水戰,被朱打敗後逃到海上,朱元璋擔心這批人得到大陸居民的給養,下達禁海令,以切斷其與大陸居民的聯繫。這是出於政治的考慮,洪武十四年(1381年)頒發“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不準造船下海,不準將船租給下海之人,凡有違抗者或私運番貨的都加以嚴懲。清初又厲行禁海,因為明亡後,一批忠於明朝的遺民逃到沿海成立南明政權,在海上活動,為了封鎖南明與大陸的聯繫,清代變本加厲地實施禁海政策。所以這兩朝的禁海,不約而同地都是出於鞏固政權的需要,只算政治賬,不算經濟賬。

明朝悖論:擁有世界最多貨幣卻發展不了資本主義?

鄭和下西洋本身也是源於政治原因,朱棣發動兵變攻破南京城後,建文帝連同玉璽失蹤,由於朱棣是藩王,承繼大統,名不正,言不順,建文帝的存在對他的皇位是莫大的威脅,《明史·鄭和傳》說:“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這是說下西洋的兩條理由,一為尋找建文帝;一為宣揚國力,實際上是海上的遊行示威。出海和禁海一樣都是出於政治需要。雖然學界對下西洋的目的有各種說法,但以此說比較符合國情和朱棣的性格。只算政治賬,不算經濟賬為封建統治者的通病。

中國佔有世界白銀的三分之一,為什麼不能走向近代化之路,深入這個問題的關鍵之一,是對海上貿易的看法。

宣揚君權至上卻非君思潮四起

明代是皇權最集中、思想統治最嚴酷的時代。道德規範,經史子集,社會風尚都以扶持名教為宗旨,以忠君為核心。被譽為亞聖的《孟子》一書,只因說過民貴君輕的話語,遭到朱元璋的親筆刪改,只允許程朱理學,一家獨霸。臣民被視為草芥和奴隸,稍有觸犯便當堂脫下褲子打屁股。如此羞辱虐待官員士大夫,然而愚忠者卻前仆後繼,忠君忠到如痴如迷、若愚若傻。明初有方孝孺,明末有東林黨,身受冤案,卻視死如歸。

然而到萬曆時期,朝野上下,罵皇帝成風,指責皇帝酒色財氣四毒俱全,咒罵皇帝“嗜利心滋,佈滿虎狼,飛而食人”,詛咒“天人共憤,大難將作。”“一旦眾畔土崩,小民皆為敵國。”有的一一痛陳:“亂政亟行不可枚舉,而病根總在貨利一念。”

明朝悖論:擁有世界最多貨幣卻發展不了資本主義?

皇帝與百姓爭利這不可思議的現象,就在明萬曆時期上演。原來皇帝的消費是靠戶部從稅收中提取一定的比例,稱之為“金花銀”供宮廷開銷,就這簡單的約束,也容不得,日益膨脹的貪慾,無所不為的權力,使得皇帝無所顧忌,乾脆跳過戶部和地方官府這一環,直接派宦官到地方徵稅,併成立“中使衙門”,按皇帝密令行事,這無異於與地方政府相對立,而這批奉有皇帝密令的特派員,藐視官府,橫徵暴斂,魚肉民眾,多次引發民眾反抗,地方官往往成為社會暴亂的帶頭人。此類動亂在萬曆時期遍及東南西北各省,有詳細記載的就多達40多起,有的長達兩個多月不息。一些仁人志士挺身而出,抨擊君主,民眾對皇帝譏評嘲諷,街談巷議,一時間非議君主蔚為社會時尚,成為明清之際啟蒙思潮的先導。

這在中國是空前絕後的現象,而這現象的出現蓋由於皇帝的自毀長城。要知道地方官府是皇朝法定的系統,皇帝是這一體制的代表人,理當對這一系統予以保護,不能輕易譭棄,可高度集權,不受任何監督的結果,刺激皇帝為所欲為,一腳踢開法定的組織系統,另立衙門,侵犯各級官府的權力和官員本身,引爆體制內的矛盾。危機表現在,這種癱瘓的局勢非來自敵對勢力的衝擊,而是來自統治階級的最高層,皇帝自己,以致高度集權與高度渙散在同一王朝的首末出現。這預示皇朝已失去自我調節的功能,只能沿著瓦解的趨勢走向滅亡,清代學者趙翼在《二十二史札記》記述說:“論者謂明之亡,不亡於崇禎,而亡於萬曆雲。”指的就是這不能逆轉的趨勢。

明朝悖論:擁有世界最多貨幣卻發展不了資本主義?

這四種悖論,其根源是一個,專制集權推向極致,必然走向它的反面。過度集權與全面潰敗如影相隨,晚明就是一面鏡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