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被吼的孩子,把情緒調成了靜音!

文 | 維尼媽媽

來源 | 宛爸育兒(ID:wanbayuer)

經常被吼的孩子,把情緒調成了靜音!

經常被吼的孩子,把情緒調成了靜音!

1

半個月前我像瘋子一樣地吼了維尼。

我其實是個性格暴躁容易暴怒的非常非常情緒化的人,對待維尼我一點都不佛系,就是一個累得死去活來就沒心情了的普通媽媽。

那天早上維尼不好好吃飯,僅僅在吃掉一張小餅之後,就在餐椅裡東張西望,然後爬上爬下玩玩這個玩玩那個。

幼兒園老師也跟我反應維尼吃飯不如以前,加上我一直擔心她會遺傳她爸爸的矮個子,一見她不好好吃飯立刻就火氣升到腦門。

我氣到大吼,扔掉了她所有的飯。

對,方式很極端,不是默默端走餐盤這種正確方式,而是大吼大叫表情猙獰然後當著她的面把食物衝到下水道……

她一句話不說,默默看著我,不再像以前說“媽媽不生氣”了。

經常被吼的孩子,把情緒調成了靜音!

她面無表情地看了我半天,默默地拿起繪本,悄無聲息。

我見她對我的極端行為沒有任何反應,更是氣不打一處來。

我問她:“為什麼不吃飯?不餓還是不好吃?”

她不說話。

我再問,語氣已經變成了怒吼:“說話。”

她惶惶地抬頭看了我一眼,低下頭抿起小嘴:“不餓……”

我嚴肅(其實應當是惡狠狠吧)盯著她半天,我的人格就在此分裂了,一個天使一個惡魔。

那個天使一樣溫柔的我在我耳邊說:“你是瘋了嗎?人家不餓就不吃沒毛病啊,你不餓的時候你媽逼你吃飯你是咋做的?跟媽媽甩臉色來著吧?現在你女兒沒對你甩臉色,你就偷著樂吧!”

我突然平靜了,蹲了下來,語氣也緩和了很多,我問她:“是不餓不想吃嗎?”

這個蹲下的動作突然就把一切凝固的氣氛化解了,維尼看我蹲下了,點點頭:“不餓。”

我乾脆坐在地上,向她伸手:“好的,媽媽知道你不餓不想吃,媽媽只是擔心你不吃飯不長個。但是媽媽剛才很嚇人對不對?抱歉,媽媽嚇到你了……”

維尼也向我伸出手,坐在我的懷裡,然後“哇”地一聲哭了……

經常被吼的孩子,把情緒調成了靜音!

我怒吼的時候她茫然地看著我,那眼神裡有恐懼、疑惑,甚至茫然,就像根本就沒有思考。

但是當我低頭、去掉盛氣凌人的姿勢,她就突然體會到被接納並敞開內心了。

我的確是嚇到她了,並且我所有的怒吼都是沒用的P事兒。

難怪孫瑞雪在《愛和自由》這本書裡說,經常被訓斥,被打罵的孩子是不需要思維的,他們反應比較快,好像不經過大腦。

我想這是因為父母已經人為破壞了孩子的內在感受。

經常被吼的孩子,把情緒調成了靜音!

經常被吼的孩子,把情緒調成了靜音!

2

維尼對於我吼她的反應,讓我感到後怕。

吼完孩子後,不怕他哭,不怕他和你講理,甚至不怕他和你頂嘴,最怕他把情緒調成了靜音。

我吼維尼這件事她做出的一連串的反應,讓我想到了以前在《@所有人》節目中看到的小陶虹的一段自白。

小陶虹說,有一次出門前,女兒不小心打翻了牛奶,她衝上去劈頭蓋臉衝孩子一頓吼:“你怎麼回事啊?”

被小陶虹這麼一吼,孩子嚇一哆嗦,當時就愣住了,眼神裡充滿了恐懼,忘了說話,甚至連哭都忘記了。

當小陶虹看到女兒這個表情的時候,她立刻意識到自己錯了。

她說:“要改正孩子,不是要讓她在記憶中留下一個媽媽不允許我犯錯的烙印。”

當女兒再次將牛奶掉到地上的時候,她沒有批評,而是走過去抱住了手足無措的孩子。

這時,沉默中的女兒有了安全感,哇地一聲哭了出來。

經常被吼的孩子,把情緒調成了靜音!

所有的反應,和我與維尼所經歷的,簡直一模一樣!

每個孩子,可能都會如此吧。

在他們被自己的父母怒吼的時候,他們並不是知道自己做了什麼,為什麼錯了,孩子只能感受到恐懼。

久而久之,這種恐懼讓他們覺得,媽媽不愛自己了!

吼叫對於孩子來說沒有任何意義,他甚至不知道自己哪裡做錯了,他只看到了一件事:你瘋了!

經常被吼的孩子,把情緒調成了靜音!

經常被吼的孩子,把情緒調成了靜音!

3

我看過無數繪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德國繪本《大嗓門媽媽》,這本書也屢次被各門派育兒大V拿出來,深度剖析父母吼孩子時候,孩子的內心。

經常被吼的孩子,把情緒調成了靜音!

當小企鵝被企鵝媽媽吼得身體四分五裂的時候,我想到了把情緒調成靜音,不敢言語,甚至不敢哭的孩子,他的內心是否也是破碎成四分五裂了呢?

經常被吼的孩子,把情緒調成了靜音!

即便是後來企鵝媽媽將他破碎的身體重新拼好,重新縫合好,小企鵝拉著媽媽的手回家了。

可是孩子所遭受父母情緒上的暴力、言語上的暴力,是否真的能夠癒合呢?

經常被吼的孩子,把情緒調成了靜音!

有的孩子可能會在內心對父母產生懷疑,甚至是距離,他們認為:我的媽媽不愛我了。

對於被吼得已經習以為常的孩子,他們可能會認為:媽媽的吼叫對於我來說已經是家常便飯,又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懲罰,你吼你的,我玩我的。已經懶得反駁和辯解,可是問題依舊擺在那裡。

最嚴重的就是孩子的內心被怒吼反覆摧殘,逐漸形成了自卑的性格,甚至覺得父母討厭自己,自己做什麼都是錯的。

若每個怒吼的家長冷靜下來考慮一下,你吼的原因,真的是因為孩子做錯了嗎?

有些看似孩子做錯的事情,比如她弄灑了牛奶、弄壞了玩具,其實可能是她的年齡和身體能力未答到手眼完全協調的能力,而不是孩子一定故意搞破壞。

有些孩子的行為,可能與他在這個特定的年齡段的一些特點息息相關,例如秩序敏感。

有時候,可能僅僅是因為,你太累了,你來大姨媽了……

經常被吼的孩子,把情緒調成了靜音!

經常被吼的孩子,把情緒調成了靜音!

4

有不少媽媽也問過我,忍不住吼孩子,怎麼辦?他會不會心理烙下什麼陰影呢?

我想,在中國這樣的一個大環境下,我們這一代人所承受的家庭和社會的重擔的前提下,極少有媽媽能夠做到雲淡風輕佛繫到不行地不發脾氣。

經常被吼的孩子,把情緒調成了靜音!

育兒是一場修行,你我都在修行的路上,所能做的,就是首先接納最真實的自己,然後再一點一點地變得更好。

如果你是一個平時很少發脾氣的媽媽,偶爾因為一件事情緒失控,也並不要因此而擔心會給孩子造成什麼陰影。

我們接納孩子,首先要接納真實的自己,也要讓孩子看到最真實的父母。

是的,真實的父母不完美,也會發脾氣,也會動怒,但僅僅是偶然為之,孩子也會接納這個不完美的媽媽,這比你做作地在孩子面前可以地營造一個100分好媽媽要好得多。

對於偶爾動怒的媽媽,事後補救很有必要。

對孩子解釋一下自己為什麼發脾氣的原因,告訴孩子,媽媽依舊愛你。

有些媽媽說,她怒吼已經成了家常便飯,她想改變但是步履維艱。

我的老師曾經教過我一個非常好的方法,如果你能夠長期堅持,並且在動怒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這個方法,對於緩解怒吼的確有很大幫助,說真的,像我這麼暴脾氣的人,已經緩解得好多了~

這個方法,我給它起了個名字叫“皮筋轉移注意力法”。

經常被吼的孩子,把情緒調成了靜音!

有段時間我的左手經常綁著一個小皮筋,情緒波動想對維尼動怒的時候,就先用手去彈皮筋,皮筋打在皮膚上的疼痛使得我的注意力轉移。

一邊心裡默唸:忍住,忍住,忍住……

(其實默唸:親生的,親生的,親生的,隨我……也是可以的。)

忍住了不發火之後,要麼共情、要麼分析孩子某種行為的原因,和孩子“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如果這股火憋在心裡實在難受,千萬別憋著,拿一個娃娃,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對著娃娃將孩子惹毛自己的前因後果說出來,對孩子的嘮叨和不滿也說出來,就在述說前因後果的同時,往往問題就有了解決的辦法……

把孩子當出氣筒,這樣的行為最不可取,當你真的太累了,或者大姨媽干擾的時候,不妨告訴孩子:“媽媽今天有點煩躁,媽媽太累了,媽媽愛你,但是媽媽也想靜靜!”

經常被吼的孩子,把情緒調成了靜音!

圖片來源:電視劇《繼母與女兒的藍調》

選一個你認為最減壓最能發洩情緒的方式,將情緒發洩出去吧!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南風效應”,源於法國作家拉·封丹寫過的一則寓言:

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

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

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覺得春暖上身,始而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南風獲得了勝利。

吼叫好比北風,讓孩子把衣服越吹越緊,離我們越來越遠。

寫出自己怒吼維尼這件事,也是再一次徹底的反思,育兒真的是一場修行。

有時自己會有些許的進步,但是仍然會被情緒打回原形。

育兒育己,唯時刻敦促,願我們終有一天能夠體會到,不吼孩子的感覺好極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