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流」——佛教術語佛學辭典簡釋

“七流”——佛教術語佛學辭典簡釋

FROM:《佛學大詞典》

【七流】:乃對煩惱之分類。見思二惑之煩惱,能令眾生漂流流轉生死海中,四果之聖者對此流漸次斷滅行上,所滅之數為七,故稱七流。即:(一)見諦所滅流,初果之人入見道,由斷欲界之見惑,故不再流轉於欲界。(二)修道所滅流,二果、三果之人於修道修四諦觀,能斷欲界之思惑,故不再流轉於欲界。(三)遠離所滅流,第四果之人修四諦觀,斷盡見思之惑而無餘,乃至遠離三界,不再流轉。(四)數事所滅流,第四果之人觀五蘊、十二入、十八界等法悉皆空寂,盡見思之惑,不再流轉三界。(五)舍所滅流,第四果之人已空五蘊等法,所空之法既無,亦舍能空之心,則能所兩亡,無憎無愛,平等一味,證無學,不再流轉三界。(六)護所滅流,第四果之人盡見思之惑,證無學,恐己於所證有退失,善加守護,令見思之習氣更不再起,不再流轉三界。(七)制伏所滅流,第四果之人見思之惑縛已斷,色身之果縛猶有,遂制伏見思之習氣永不令起,故三界之流轉止息。[《華嚴·孔目章》卷三、《大明·三藏法數》卷二十九]

“七流”——佛教術語佛學辭典簡釋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編)

【七流】:(名數),見思之二惑使眾生漂流而流轉,《華嚴·孔目章》說七流:一、見諦所滅流,初果之人見真諦,而斷欲界之見惑。二、修道所滅流,二果三果之人,修四諦之觀,而斷欲界之見惑。三、遠離所滅流,第四果之人,修四諦之觀,斷盡見思之惑而無餘。四、數事所滅流,第四果之人,視五蘊十二入、十八界等數事之法為空寂。五、舍所滅事,第四果之人,以數事為空,所空之法既無,則能空之心亦舍,能所兩亡,無憎無愛,則一味平等。六、護所滅流,第四果之人,見思之惑盡而證無學,恐已於所證有退失,善加守護,使見思之習氣不再起。七、制伏所流,第四果之人,見思之惑縛已斷,色身之果縛猶有之,故制伏見思之習氣而不使起。

“七流”——佛教術語佛學辭典簡釋

FROM:《三藏法數》(明·一如等 撰)

【七流】:﹝出《華嚴·孔目章》﹞。流者,即見、思二惑也。此惑能漂流眾生,入生死海故也。謂四果之人,因修四諦之法,能斷見、思之惑,而不流轉三界,故有七流之義焉。(見、思惑者,謂意根對法塵,起諸分別曰見惑;眼耳鼻舌身五根對色聲香味觸五塵,起諸貪愛,曰思惑也。四果者,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也。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一、見諦所滅流:謂初果之人,見真諦理,能斷欲界見惑;因滅此惑,不流轉欲界,故云見諦所滅流。(初果,即須陀洹果也。)

  二、修道所滅流:謂第二果、第三果之人,因修四諦之觀,能斷欲界思惑,因滅此惑,不為欲界漂流。故云修道所滅流。(二果,即斯陀含果;三果,即阿那含果也。)

  三、遠離所滅流:謂第四果之人,因修四諦之觀,而於見、思之惑斷盡無餘,則能遠離三界,不復流轉,故云遠離所滅流。(四果,即阿羅漢果也。)

  四、數事所滅流:數事,即五蘊、十二入、十八界等法也。謂第四果之人,能觀五蘊等法皆悉空寂;而見、思之惑俱盡,不復流轉三界。故云數事所滅流。(五蘊者,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十二入者,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聲入、香入、味入、觸入、法入也。十八界者,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也。)

  五、舍所滅流:謂第四果之人,已空五蘊等法。所空之法既無,能空之心亦舍,能所兩亡,無憎無愛,一味平等,證於無學,不復流轉三界,故云舍所滅流。(無學者,謂阿羅漢見、思惑盡,無法可學也。)

  六、護所滅流:謂第四果之人,見、思惑盡,而證無學,於己所證,恐有退失,善加守護,令見、思習氣更不再起,不復流轉三界。故云護所滅流。(見、思習氣,謂見、思惑之餘習氣分也。)

  七、制伏所滅流:謂第四果之人,見、思惑縛已斷,色身果縛猶在,應須制伏,令見、思習氣永不復起,三界流轉即得止息。故云制伏所滅流。(縛,猶束系也。謂由色身所繫,不得自在也。)

“七流”——佛教術語佛學辭典簡釋

FROM:《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七流】:佛聲聞乘四果行者在修道證果過程中,所滅除的七種煩惱。出自《華嚴·孔目章》卷三〈煩惱行使行稠林章〉。流者,即見、思二惑(煩惱之異名)。此惑能漂流眾生入生死海,故名為流。聲聞乘的四果行者,因修四諦之法,能斷滅見思之惑,而所滅之數為七,故名七流。此七流即:

(1)見諦所滅流:謂初果之人,見真諦理,能斷欲界見惑,不流轉欲界,故名見諦所滅流。

(2)修道所滅流:謂第二、三果之人,因修四諦觀,能斷欲界思惑,不為欲界漂流,故名修道所滅流。

(3)遠離所滅流:謂第四果之人,因修四諦觀,斷盡見思之惑,能遠離三界,不復流轉,故名遠離所滅流。

(4)數事所滅流:謂第四果之人,能觀數事(即五蘊、十二入、十八界等法)悉皆空寂,盡滅見思之惑,不復流轉三界,故名數事所滅流。

(5)舍所滅流:謂第四果之人,已空五蘊等法,能空之心亦舍,能所兩亡,無憎無愛,一味平等,證於無學,不復流轉三界,故名舍所滅流。

(6)護所滅流:謂第四果之人,已盡見思之惑,而證無學,然於己所證,恐有退失,善加守護,令見思習氣不復起,不再流轉三界,故名護所滅流。

(7)制伏所滅流:謂第四果之人,見思惑縛已斷,色身果縛猶在,應須制伏,令見思習氣永不復起,止息三界流轉,故名制伏所滅流。

“七流”——佛教術語佛學辭典簡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