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高晓松是历史发明家?

且饮且狂醉


问题:为什么说高晓松是历史发明家?

......

前言

名人被人臧否是很正常的事情,即使是学者也未必没有不准确的研究结论。因此有一部分人说高晓松是历史发明家也可以理解。

有人支持就有人反对,在这两派人中,我更喜欢有理有据的反对者。对我们这种普通观众来说,听完高晓松的讲解后,还能听到其他人的纠错的说法,当然收获更大。

一、高晓松的价值

以前我是比较喜欢看百家讲坛的,百家讲坛上的王立群、易中天等人比起高晓松来说,学术上应该地位更高,不过也有不少人指出了他们的一些疏忽之处。但是在后来,百家讲坛渐渐没落了。

高晓松作为一个娱乐界的明星,却有着这些学者没有的经历和知识的广度,这是最吸引人的地方,王立群不会去讲阿拉斯加的雪山,易中天也不会讲好莱坞的电影,而高晓松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给我们打开一扇巨大的窗户,这是高晓松的价值所在。

二、效率与内容

1、内容

我自己估计,喜欢高晓松的人大多是中青年,我和高晓松同龄,但是远没有他的阅历和见识。我们这个年龄或者80、90后的人们还要忙工作忙家庭,没有时间去研究什么历史学术问题,但是大家都有兴趣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和历史上我们不熟悉的故事。高晓松在内容上很契合我们的需求。

2、效率

时间有限,传统媒体和新兴的自媒体却多如牛毛,让我们再眼花缭乱中选择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选择高晓松可以更有效率的学习我想知道的知识。要知道高晓松讲的这些知识不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财富,不是管理营销知识,因此在我们有限的时间内一定要注意效率的问题,我们还要留下时间是工作和学习解决与工作相关的知识。

因此高晓松的性价比是最高的。

三、得到了什么

老街感觉得到了知识的同时,也是一种休息,听高晓松讲故事不会让我们感觉辛苦。

另外高晓松讲了很多我以前不知道的事情,例如一战后有关青岛在巴黎和会中的背后的故事;例如二战后各个国家例如南斯拉夫一些民族的悲惨的故事;例如西方电影工业的故事等等;例如动乱时期清华大学武3斗的故事.....

我不知道绝对的真和假,但我相信我们以前了解的未必全面和真实,高晓松从另一个角度告诉了我们不知道的一面。

无论是深度、广度和不同的角度,高晓松作品的存在是有价值的。

结语

我是晓说、晓松奇谈的忠实观众,从优酷到爱奇艺又回到优酷,我应该一集不落地看了所有的视频。至于他是不是历史发明家我不评论,我看所有的书都不是完全盲目相信,但是不妨碍我从中学习到知识,对于高晓松的评价是,我的收获非常大,值得我一直看下去。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话说高老师就是一奇葩!

他发明很多相关语!


比如三无朝代: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差朝代,无名君,无名士,无名将

比如中国近代没有国家概念

说近代(1860年代以前)我们这里的人没有“国家”的概念,只有“封国”的概念。还说“中华民族”这四个字是日本人近代给起的。

以上三个只是小小的几个例证而已,他也算现在史学界的一股清流啊。


作为一个公知人物,如此大言不惭,妄言历史,让所有的看客该如何想?

如果是一个小孩子,看他的节目,觉得他说的非常有道理,然后就把他的话当作至理名言,那么,请问,我们的历史是被他发明了,还是历史被他改变了?

这里就不继续多说啦了,有些事情言尽于此,大家可以带脑子去思考一下,他的身份背景。

你们说要实锤,特补一段。

第一,最“最臊眉耷眼”的朝代,恕我才疏学浅,这个词其实是个好比喻,不过用在明不合适,合适下一代。

臊眉,是打不起精神的意思,耷眼,是不好意思面对别人,感觉羞愧的意思这样的词为何能用到“刚明”的身上?

一个无二汉之和亲的朝代被说臊眉耷眼!

一个无二晋之分裂的朝代被说臊眉耷眼!

一个无二宋之岁币的朝代被说臊眉耷眼!

一个无清朝之耻辱的朝代被说臊眉耷眼!

第二,无明君?

洪武大帝朱元璋 驱元北逐 恢复家国

永乐大帝朱棣 北伐 修书 下海

宣宗皇帝朱瞻基,三杨辅政,仁宣之治

那个不是明君?

即使玩世不恭,但是敢于上阵杀敌的朱厚照。

即使糊涂一生,但是临危不惧拒不投降的朱祁镇。

即使被说昏聩,但是平倭反正保朝鲜的万历皇帝。

即使到啦最后,还有兵败不降,以身殉国君王死社稷的崇祯皇帝朱由检。

无名士。

千古少见的名士,开一代儒学宗派,心学创始人,一代全才王阳明王守仁!

《永乐大典》的编撰者解缙,明朝三大才子之一。一生心血汇聚的振世之作《永乐大典》流芳百世流传千古有没有。

历史上第一个践行“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徐霞客

平倭定患,徐渭

太多我就不一一举例啦。 他说的名士只有唐伯虎,因为周星驰😓😓😓

无名将

名将的标准应该是是对外扬我国威,对内稳定国家。

蓝玉-追逐北元到捕鱼尔海,自盛唐以来的第一功绩。

郑成功-击退荷兰,扬威海上,保境安民

李成梁-镇守辽东三十载,蒙古为之胆寒,女真谁敢造次?

李如松-荡倭平叛,打的丰臣秀吉抱头鼠窜。

戚继光-鸳鸯阵法独步天下,荡平海江。戚家军大名日人闻风散胆。

胡宗宪-东南五省纵横捭阖 就算到啦明朝末期也是名将辈出

孙传庭,袁崇焕,孙承宗。哪一个不是大将之才?

以上来自我原来写的文章。


阿斗不傻


主要是这哥们太牛了,很多大家不知道的历史都被他给抖出来了,别的我意见不是很大,但是他说明朝是三无王朝(无明君,无名臣,无名人),感觉这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了,先不说太祖,成祖的雄才大略,仁宣之治,孝宗中兴,何谓无名君呢?刘基:在民间诸葛亮一般的存在,解缙:永乐大典的主编,于谦:力挽狂澜,挽救大明,杨廷和,高拱,徐阶,张居正:千古一相。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傅友徳,蓝玉,戚继光,等将星闪耀,怎说无名臣呢?以唐寅为首的江南四大才子,著作等身的杨慎,施耐庵,吴承恩,罗贯中,圣贤转世的阳明子,一生坎坷的徐渭,他的画可与梵高比美,他还是军事家,文学家,怎能说大明无名人呢?

其实这也不怪他,他们家都是搞科研,做学问的,他是他们家最不成器的一个,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家里人周末或者节假日聚会的时候,他家的那些学者说的什么,他大部是听不懂的,只能坐在一边沏茶倒水,难免很多东西都没听清楚,再加上现在音乐创作太难了,得找口饭吃啊!于是家里大人们的聊天记录就成了他的卖点。


随遇而安41432


当年《同桌的你》算是红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词曲作者高晓松凭借着这首歌在各大颁奖礼上拿奖无数。他也算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流行音乐蓬勃发展的第一批创业者和受益者,后来因为酒驾事件登上过热搜,2013年又因为《晓说》这档热播网综,成为受大家喜爱的脱口秀主持人,算是完成了一次华丽转身。

高晓松有着显赫的出身,外婆是有着“中国居里夫人”之称的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陆士嘉,外公是两院院士张维,爷爷高景德曾是清华大学的校长,父母都是清华大学教授。或许是家庭的良好氛围,让高晓松博古通今,而《晓说》这档节目正好是为他量身打造,加上高晓松风趣幽默、侃侃而谈的性格,让这档节目和高晓松本人再次名声大噪。

《晓说》归根结底其实是一档历史类的个人脱口秀,面对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强如高晓松这样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牛人,也难免会有说错的时候,更何况他对历史的解读带着强烈的个人意志和观点,有些不喜欢节目风格的人和一些咬文嚼字的历史学者们就会说他是历史发明家。

客观的说,《晓说》这档节目绝大部分的历史观点是公正客观的,涉及到的历史资料也非常权威,高晓松在节目中的表达也是相对严谨的,偶尔的调侃和戏谑也都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就是因为他时不时的调侃,才让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鲜活和接地气,说他是历史发明家似乎有失偏颇。


颜公子看剧


在这个话题下面为高晓松“洗地”的朋友真是幽默,让笔者想起了一个老掉牙的笑话。

一个诗人向他朋友抱怨说:“一个银行家写了一首糟诗,什么事都没有!还有一帮人为他叫好。”诗人顿了顿,继续说:“而我这个诗人,如果填了一张假支票。。。我肯定完蛋了!”

笔者当然知道这个笑话的重点是“附庸风雅”和“违法犯罪(填假支票)”的不同,而实际上,诗人抱怨的前半部分暴露出一个尴尬的现实:银行家附庸风雅,众人向金钱低头的事实。


怕不是某些媒体人对“正史”抱有什么偏见吧。

可能文言文看起来很枯燥,某些人自己没有能力去阅读,于是自我安慰:“史书是很枯燥无味的。”

其实,在正史书籍中同样荟萃了大量的小段子,引人入胜。

我就继续再讲一个小故事:宋代人苏子美“《汉书》下酒”的段子。

原文如下:

苏舜钦字子美,豪放不羁,好饮酒。在外舅杜祁公家,每夕读书,以饮一斗为率。公使人密觇之,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至“良与客徂击秦皇帝,误中副车”,遽抚掌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满饮一大杯。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此天以授陛下。”又抚案曰:“君臣相与,其难如此。”复举一大杯。公闻之,大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足多也。”

翻译一下:

  • 苏舜钦,字子美,为人豪放不羁,而且喜欢喝酒。他在外舅杜祁公家居住时,每天傍晚读书,还要喝酒,每次至少要喝一斗。外舅觉得很奇怪,就派人偷看他,发现苏子美在看《汉书·张良传》,当他看到“张良带着刺客去行刺秦始皇,误中副车”时,便击掌感叹:“可惜啊!没打中!”然后满满喝一杯;他又独读到张良与刘邦互相交心时,又拍着桌子说:“君臣相知,真是难得啊!”又再满满喝一杯。。。外舅听到下人汇报情况后,大笑:“有如此下酒菜,喝一斗都不算多啊!”

看看,古人苏子美看《汉书》,非但不觉得枯燥乏味,还趁着书兴来饮酒。他外舅也认同他的兴趣。

可见,真正喜欢看史书的人,自然看得进去,而且史书中的人物故事同样写得很精彩,往往令人击节赞叹。

也只有不看史书,看不懂史书的人,为了掩饰自己知识量的不足,又要想装成见多识广的样子,才会把曲解历史当成理所当然的事。

关于高晓松的《晓松奇谈》

我不知道有人在这里吹嘘“高晓松出身显赫”能证明出什么?因为他出身显赫,就代表他就一定有真才实学?我只知道高晓松的音乐才能,在中国流行乐坛的地位。

但他自从进入历史文化圈来,诸位:

银行家有钱,是不是就代表他写的就一定不是糟诗了呢?

荒唐!

有人吹嘘高晓松的节目讲历史很严谨。。。我看还是省省吧。

第一点,节目内容并不是他自己一个人原创,他自己只负责在台前表演,大部分内容是他的团队制作的。

这里还有人不知道,他的《晓松奇谈》节目团队长期剽窃网络著名历史地图制作团队“史图馆”作品的事吗?

【史图馆负责人“幻想浅绿”在知乎吐槽被高晓松《晓松奇谈》节目抄袭作品】

该节目组接到“史图馆”的版权投诉后,先拖延,后置之不理。

我没说这是高晓松的个人意愿,我肯定的是:这个剽窃行为是这个节目团队的集体意愿。

所以,高晓松这个纯洁,善良的人是被蒙在鼓里的,他本人没有任何历史常识,他的节目很可能是靠团队帮他策划+抄袭完成的。

如果你们看到高晓松在台前表演,就坚信他一定知道自己在说什么。那你们这是太相信一个银行家的诗歌水平了。(微笑)

第二点,切题环节。

高晓松在一次节目中,为了否定安阳曹操墓,他搬出《三国志·于禁传》的内容作为证据。

《三国志·于禁传》:(曹丕)欲遣(于禁)使吴,先令北诣邺谒高陵。帝(曹丕)使豫于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服之状。

高晓松不太懂“陵屋”到底是什么玩意,于是解读成了“墓道”。。。

高晓松的逻辑是,安阳方面在墓道里没看到看到曹丕令人制作的壁画,所以这个曹操墓是假的

实际上,陵屋是建立在陵墓之上,或者是外面,附近的屋子,存放先人遗物,用来纪念,祭奠先人。类似于现代的XX纪念馆之类。

而且,曹操墓的陵屋很快就被曹丕下令拆毁了,现在是绝对不可能看到的了。

《晋书》:至文帝黄初三年,乃诏曰:……古不墓祭,皆设于庙。高陵上殿皆毁坏,车马还厩,衣服藏府,以从先帝俭德之志。

所以,高晓松在节目中提出论据根本就是无根之木,是建立在自己对历史记载了解不全面,对“陵屋”这个名词完全不理解之上的。


最后,我仍然愿意相信:

高晓松是一个善良,单纯的人,他绝不是一个历史发明家。

在节目中胡说八道,使用无授权图片,都是制作团队干的事。


“幻想浅绿”也是这么认为的。


浔阳咸鱼


关于高晓松在节目中出现的知识性错误,这个问题下的许多达人,如浔阳咸鱼同志已经列举了不少,答主在前不久的一个回答“曹冲称象是不是真事?怎么看待高晓松反驳陈寅恪的观点?

”中,已经指出高晓松有意或无意曲解了陈寅恪的原文,以此炒作自己的做法。

今天在这里,不专门针对高晓松或者其他谁,只是来谈谈近年来历史娱乐化的一个现象,以及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历史研究。

1.从学院到民间——历史研究与历史热爱

历史学本身是一门成熟的学科,在各大高校以及研究所中,都有专门从事历史研究的学者专家。但是,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不乏对历史的浓厚兴趣,往往在民间随便找个老大爷,都能给你从三皇五帝说到辛亥革命。此外,我们的一些传统艺术,比如

评书、大鼓、戏曲,有很多内容也是在说历史。

(单田芳先生)

那么专门的历史研究和民间的历史爱好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答主觉得,最大的区别,可能就是专门的历史研究不那么“有意思”

  • 举个例子,熟悉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为了回到刘备身边,过五关斩六将,这段故事是非常精彩的。
  • 但是对专门的研究者来说,《三国志》中是说了关羽先降曹再离开,可并没有记载五关六将的事儿,一下子就变得干巴巴的,是不是?

  • 再比方说,评书演义《杨家将》是非常具有群众基础的,很多人对杨家将
    血染金沙滩、大破天门阵等故事非常熟悉,甚至有些人认为这就是北宋时期真实发生过的事儿。
  • 但是对专门的研究者而言,通过阅读《宋史》以及其他相对严谨的史料,就知道杨业的事迹基本为真,但是之后的许多事儿,其实是演义传说虚构的。

当然,并不是说历史研究就是绝对枯燥无聊的,你如果真的热爱并且擅长,那就能够在史料中拨开云雾见青天,寻找到许多有意思的发现,只是这种有意思,跟普通历史爱好的有意思可能不大一样。

2.历史娱乐化——团队构思,个人表演

说起历史娱乐化,评书演义可以看作一种传统的形式,而大概是从十多年前《百家讲坛》热播开始,新时代的历史娱乐化开始萌芽。

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尽管也存在一些个人看法甚至知识错误,但是大体还可接受,而且让很多人开始注意历史知识了,有其好处。一直到袁腾飞讲塞北,这些在讲坛上讲的历史,整体尚可,但是娱乐成分逐渐增多。

再往后,随着自媒体的发达,某奇谈、某某说之类的节目也开始推出。

如果说,百家讲坛的主讲人还是以独立的老师身份为主,那么这些自媒体的主讲人,则较少有教师出身的。

实际上,这些主讲人背后都是有一个知识团队,为他们寻找话题、组织材料、编写讲稿,最后才是由他们在台前“表演”出来,所以我们会看到,这些主讲人的知识范围简直太庞大了,古今中外无所不知。有时候团队的知识储备不足,还要去请外援。答主的一位朋友,就曾经受邀,为一位以收藏文物出名的主讲人补充文物和历史知识。

既然如此,我们就该知道一个前提——节目中讲得好或讲的坏,很大程度上不是这些台前的主讲人的个人水平决定的,而是背后的团队。

熟悉一点当前媒体制作的朋友也自然知道,节目收视率是首先要保证的,即便是央视的科教节目也不能免俗。为了吸引大家的关注,很多时候得主动制造话题,发一些惊世之语,不管后面能不能严谨论证,反正话题是引出来了。相反,像严肃的历史研究那样,正儿八经地讲一些“索然无味”的知识,肯定是行不通的。

除了内容外,

主讲人的“表演”也很重要。以答主的经验,大学中的不少历史老师讲起课来,底下的学生是昏昏欲睡的。要是这样上节目去讲,那收视率恐怕会跌到底。所以,这些自媒体的主讲人,必须得会卖关子、讲段子,谈谈人生阅历,说说海外经历,这样一来,大家才会持续关注。

3.学历史的功效

每个人学历史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对专业学者来说,这是吃饭的家伙,不用心不行。对于普通的爱好者来说,有的看看历史读物,图个乐,也就罢了。

前面提到的那位文物收藏家,曾经在一期电视节目上怼了一位历史教授,他的大概意思是:历史从来没有真相,只有道理,读史做人。

这个观点,很多人认可,在头条上也有读者拿来“教育”答主。

实际上答主认为呢,这位先生在偷换概念。

很多历史事件的真相可能是无法获知的,但是不意味着我们不能通过历史研究的方法去接近真相,而探寻历史真相跟学习历史道理,并不矛盾啊。

在阅读这篇回答的朋友,假如你肯用几分钟时间去浏览一下百度百科词条的“历史研究法”,或者多花点时间看看历史学的基本教材,就能知道这门学科是有自己的研究方法的,对于一些看上去破朔迷离的事儿,通过搜集史料、逻辑分析,是可以做到将明显有误的说法排除掉,从而更接近真相的。

而探寻真相,并不影响我们去从历史中学习道理。恰恰相反,真相愈加明朗,传递的道理也更加有力。

扯得有点远,每个人心中的历史不一样,了解历史的途径也不一样。没时间去自己看书,从这些节目中去吸取一点知识,也并无不可,但是答主还是希望,朋友们在选择历史读物的时候,能够尽量提升一点“逼格”。

在头条上,曾经跟一个读者辩论魏晋南北朝的问题,后来他劝答主多读读正经的历史研究著作,答主问是田余庆还是陈寅恪的书啊?他说:

《鱼羊野史》。。。

这样的情况,还是少一点吧!


考古军中马前卒


一个历史爱好者的脱口秀,你非得当历史讲座看?

高晓松以其独特的家庭,朋友圈,丰富的知识量和独特的视角,讲述了许多我们之前没注意的历史细节和独特观点。

这对一个脱口秀来说就足够了,远比你看跑男来的有营养。

当然,不得不说高晓松有部分历史知识确实有偏差或者疏漏,有个别期节目带有一些的个人情绪,比如讲音乐那期。

但是作为一个所谓的杂家,他的许多观点都是比较中正客观,很多人不敢讲的。比如评价张学良。

由于涉猎比较杂,有疏漏也属于正常。高晓松在节目中也经常强调这是个人观点。或者他觉得可能还有其他记载时,也会说仅就他看到的史料。

而且很多历史问题,连历史学家都有争议,高晓松只是倾向某一方。

更有一些,根本就是某些键盘侠,民间历史发明家搞出来的。比如网络上争议最大的明朝和宋朝的许多观点。

说明朝三无确实过了一些,至少前五个皇帝还是比较靠谱的。但是明代或者说元代开始,我国就开始原地踏步甚至下行一点不为过。尤其是八股文和禁海,可谓是祸害数百年。

网上本来就骂成一锅粥,高晓松一旦涉及,自然因其公众人物的特点,瞬间进入舆论中心点。

于是一批批感到自尊心收到伤害的,黑,粉,愤青,键盘侠就一拥而上。看提问者的口气,我猜你也是其中之一。

简而言之,你就把他当成扩充你一个平民百姓世界观的娱乐节目好了,真较真历史问题,不如去大学里找个历史教授杠一下。

或者去看百家讲坛。

天眼观世界——从上帝视角重新审视这颗星球。欢迎关注。


天眼观世界


高晓松,以前知道他是个导演,是个音乐人,九十年代中期,推出过个人作品《青春无悔》,还导演过一部反映青春和爱情的电影,叫《那时花开》,此片获得过法国里昂电影节最高奖,还获得过美国雪城电影节评委奖。后来主持脱口秀节目《晓说》。这个节目看过一点,内容涉猎历史、传说、阅历等等,不过,总感觉不如梁宏达说得好,说得有趣。

2011年底,高晓松着实火了一把,可事儿却不咋的,因醉驾被判拘役六个月,这是我印象最深的。当然,一个人出点臭事儿,并不能遮掩其才。我个人认为高晓松还是顶有才的,尽管我不大看他的节目。

说实话,没太弄懂"高晓松是历史发明家"这个问题,是他自己说他是历史发明家,还是别人冠名的,不大清楚。想一想这问题挺鬼的,单从字面来看,意思就很扯蛋。历史需要发明?还有专门发明历史的发明家?什么历史是高晓松发明的?他是神仙哪,法力无边吗,仙掌一抹,日月星辰,山川江海,一咕脑儿的像喝高了酒,咕噜咕噜翻胃似的,从嘴里倾倒出来吗。如有这样的法力,我想上帝一定会打他屁股了,你何方神圣,竟敢越俎待刨。

高晓松不是神仙,应该发明不了什么,就更不能发明历史了。历史自有历史的轨迹,历史有历史的发展规律。如果梳理历史,发现了历史的什么破绽,获得了什么思想,什么观点,只能说在历史的长河中,你解破了一些历史的道道而已,谁敢张大嘴说,他是历史的发明家。

历史从来就不是某个人发明的,历史是所有人创造的,是全体人民的事,个人不过在其中扮演了个人的角色罢了。有大角色,小角色,也还有跑跑龙套的,个人在历史中无疑都发挥了个人的作用,散发了个人的一点能量。这是我理解,所以,历史没有发明家,发明家这个词不应该胡乱套用,胡乱套用的话,就好比把吃说成屙,把屙说成吃一样,荒唐可笑了。


笑月6


因为他的那套东西只适合小白们看,小白看他的节目后都会觉得他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世间无所不晓的奇才,好像看高晓松自己也会变成知识分子一样,而真正的读书人文化人则觉得他压根是在口出妄语一派胡言,充其量是一个口才极好的艺人,真正的学术上的内容非常肤浅,主观而又片面,堪称文艺青年版的老梁,他的节目很多内容都是千篇一律,翻来覆去的重复,拿着别人的东西来卖弄自己,我奉劝真有立志当知识分子的当代青年,与其浪费时间看高晓松,不如多看几本好书来的实际。


永不迷路的迷鹿


我是晓松的铁粉,每期都看;或者听。讲的非常有趣,乐于去听;乐于去接触。不像很多的历史学家,专业,但不酷,不吸引人;而影响力小。好听,好玩;能科普。善莫大焉!

很多期和罗辑思维的话题差不多,那又如何?

对比下高晓松的三国和张大春的三国就能看出来两个人的不同来。张大春的100多集,讲的非常详细,非常深入浅出,专业。有多少人愿意仔细听呢?而高只是讲7集;干货很多。显然晓松的播放量估计肯定差两个数量级。就像马未都先生说的,周杰伦的青花瓷的影响力是他讲再多的瓷器都是比不上的!

套用伟人的话:抓住老鼠的是好猫!至于是不是专业历史专家,真没有那么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