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明朝皇帝

1566年,這是嘉靖45年,他已60歲,他想長生不老,已久不視朝,專事齋醮之事他曾二十多年不見朝臣,不知這算不算一項世界記錄。是年舊曆二月,戶部主事海瑞忍無可忍,憤而上疏,言辭尖刻,他自知上疏的後果,所以預先準備好棺木,遣散童僕,在家等候降罪。海瑞的奏疏結果激怒了嘉靖,將其逮捕下獄。但嘉靖本人,終因服用丹藥中毒,於十二月死去。30歲的太子朱載垕即位,是為明穆宗,年號隆慶,又稱隆慶帝。

隆慶帝也是一位偏重玩樂,胸無大志的皇帝,只不過,他能倚重一批得力的文武大臣,國家政治以及國防都有了起色。隆慶即位後,重用首輔徐階,起用張居正、高拱等人。嘉靖年間,方士、法師誤國害人,甚至嘉靖本人也因方士所誤,徐階等人將那些方士、法師全部論罪;又釋放如海瑞等因建言上書獲罪的大臣;此外,還改革了一些弊政。

閒話明朝皇帝

嘉靖年間起,在南方沿海,常受倭寇侵擾。倭寇者,是來自日本的失意的武人和浪人,組成海盜集團,經常侵擾我國的東南沿海一帶,嘉靖年間,戚繼光受命抗倭,功績顯著,到嘉靖末年,倭寇之患基本消除。北方蒙古有俺答一股勢力,經常侵擾中原;隆慶即位後,戚繼光又被調至北方抗擊俺答;隆慶四年,俺答之孫與俺答發生衝突,棄家出走投降明朝,大同官員盛情接待。俺答率兵大同索要孫子,張居正等認為這是一個雙方議和、安定邊境的難得時機,於是,與俺答達成議和條約,封俺答為順義王,從此,北方邊境安寧,這事,史稱“隆慶和議”。

隆慶帝是個短命皇帝,在位不足六年,於1572年舊曆五月病死,時年35歲。六月,10歲的太子朱翊鈞即位,是為明神宗,年號萬曆,又稱萬曆帝。

由於萬曆帝即位時才10歲,因此,政務須由他人代為處理,時年47歲的張居正晉升為內閣首輔,兼以皇帝師保的身份執掌朝廷大權。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嶽,1525年生,湖北江陵人,12歲中秀才,15歲中舉人,22歲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後入裕王朱載垕府任侍讀講官。隆慶帝朱載垕即帝位,張居正入內閣,由於還不是首輔,他的政治才能未得以發揮。萬曆帝即位後,他成為首輔,而萬曆年幼,完全信賴於他,因此,張居正便進行了一場大刀闊斧的政治改革,以醫治明朝的腐敗弊病。

政治上,他整頓吏治,推出“成考法”,以考核和約束官吏;經濟上,他推行“一條鞭法”,即將田賦和丁役兩項合為一條,一律徵銀,抑制兼併,減輕農民負擔,開源節流;軍事上,他採取精選良將、整修武備、練兵強防以及墾荒屯田等一系列措施。由於張居正的改革,萬曆初年,明朝出現繁榮昌盛的局面,社會財力大增,國泰民安。

萬曆十年即1582年,57歲的張居正病逝,葬禮隆重,追諡“文忠”。萬曆帝正值青年,正宜幹一番大事業,但是,萬曆也是個糊塗皇帝,張居正死後第二年,朝中矛盾加劇,他聽信讒言,追奪了張居正的各種封號,不久還抄沒其家,逼死其長子張敬修。沒有了“師保”的的監督,他漸漸變得慵懶,加上徐階、戚繼光、海瑞等正直的大臣先後去世,他開始討厭奏章和朝會,有人給他出了奏章“留中”的處理辦法,用現在的話就是“研究研究”,拖而不決。有了這主意,萬曆就有了藉口,奏章不予處理;到後來,連每日的朝會也不舉行了,終日沉迷於聲色犬馬之中。大理寺卿雒於仁作《酒、色、財、氣》一文勸諫,被削職為民。萬曆帝還大肆搜刮民財,激起各地城鎮人民掀起反稅監的鬥爭。在東北方,努爾哈赤的勢力正在興起,後正式建立八旗制度,萬曆帝對此不加防範。到了萬曆44年即1616年,努爾哈赤建國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年號天命。萬曆46年,努爾哈赤公開打出反明旗幟,侵犯明境;到了這時,明朝才感到後金的威脅。萬曆47年即1619年,明朝以兵部侍郎楊鎬為遼東經略,集結十多萬兵力,分兵四路進攻努爾哈赤,努爾哈赤採取各個擊破的戰術,經過五天的激戰,在薩爾滸大敗明軍,明朝東北部邊境形勢更加嚴峻。

前面說過,嘉靖帝曾二十多年不見朝臣,如今,萬曆帝可能破他的記錄,是25年不見朝臣!後來終於見了一次。是什麼原因使得他會見一次朝臣?原來朝中出現了一樁案件,史稱“梃擊案”。萬曆43年即1615年,五月初四黃昏,突然有一位莽漢,手執木棍,闖進太子朱常洛所住的慈慶宮,打傷守門的太監,幸好被其他人制服,並未危及太子。審問此人,原來他叫張差;如何進得宮來?原來是太監龐保和劉成引進的;而龐、劉二人,是鄭貴妃的人,於是,人們便懷疑鄭貴妃欲謀殺太子,好讓她的兒子繼位。但是,萬曆帝和太子對此案都不願深究,只以瘋顛奸徒之罪,殺張差於市,並斃龐、劉於內廷了案。“梃擊案”是“明宮三案”之一。就因這一案,萬曆終於見了一次朝臣!

這“梃擊案”的產生並非偶然,它是萬曆年間“國本之爭”的高潮。這裡,又得談談“國本之爭”是怎麼一回事。萬曆的王皇后無所出,萬曆與一年長王姓宮女偶然相遇,生下長子朱常洛。但萬曆所寵愛的是鄭貴妃,他與鄭貴妃生下三子朱常洵。按常理,常洛應封為太子,但萬曆和鄭貴妃都想立常洵,這事關乎國之根本,於是,大臣力爭,要立常洛為太子,萬曆一拖再拖,大臣再爭,爭了十五年,使得宮廷鬥爭變得錯綜複雜,其間又出現了不少“妖書”,影射宮廷嫡庶之爭,弄得天下人心混亂。最後,萬曆也感到厭倦,才不得不冊封常洛為太子。

萬曆48年即1620年舊曆七月,當了48年皇帝、58歲的明神宗朱翊鈞病死了。32歲的太子朱常洛,深知各地反稅監的鬥爭很激烈,,以遺詔的名義罷礦稅、榷稅及監稅中官。八月,朱常洛即位,是為明光宗,年號泰昌。

光宗即位十幾天,得病,服了司禮監秉筆兼掌御藥房太監崔文升的瀉藥,病情加重;後來,鴻臚寺丞李可灼進獻一種紅色的藥丸,稱仙方,不料光宗服下,病情更重,到了九月初一日,便死去了。這事有可疑,很多人亦懷疑是鄭貴妃指使下毒,但朝中意見不一,最後將崔、李二人謫戍了事。這事,史稱“紅丸案”,是“明宮三案”之一。

光宗之病,引出了一樁疑案;而他死後,還引出一案,這就是”移宮案“。光宗死後,太子朱由校只得15歲,他自幼由光宗一位寵妾選侍李氏撫養,當時被控制在李選侍手中,如果朱由校繼位後,李選侍會繼續留在他身邊,李選侍與鄭貴妃關係密切,恐怕會把持朝政,於國不利,於是,朝臣楊漣、左光斗等不讓她與朱由校同居一宮,帶領群臣硬闖乾清宮,將朱由校從李選侍手中奪出,迫使她遷至噦鸞宮,然後再給朱由校舉行即位儀式。此事後來議論很多,也成“明宮三案”之一。

1620年,15歲的太子朱由校即帝位,是為明熹宗,年號天啟,又稱天啟帝。天啟帝在位期間,年幼無用,且十分貪玩,凡聲色犬馬,草木魚蟲,不論文的武的雅的俗的,他都愛玩;說來也難以相信,他竟有一樣特殊的癖好,就是木工製作、油漆雕刻!他可以一天到晚擺弄那些刨鑿斧鋸,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奏章也不看不批。這樣的皇帝,怎會不受制於人?!他一即位,就受制於客氏和魏忠賢。

先說客氏。客氏原為農民侯二之妻,後當了朱由校的奶媽,朱由校對她的感情勝過自己的生母王貴妃。朱由校即位後,封客氏為奉聖夫人。再說魏忠賢,魏忠賢原名魏進忠,22歲時自宮當宦官,知道朱由校與客氏的關係,便拉攏客氏,兩人關係非同尋常。朱由校即位後,賜魏進忠世蔭,不久又晉升他為司禮監秉筆太監,兼掌東廠,改名魏忠賢。自此,客氏與魏忠賢結成一黨,人稱“客魏”。不少官員開始倒向客魏一邊,崔呈秀、許顯純等成為魏忠賢的干將。客魏把持朝政,安置親信,稱霸後宮,陷害忠良,連張皇后幾次懷孕,都被客氏派人弄得流產。

客魏的勾結專權,引起東林黨人的警覺和不滿,上書彈劾,於是,客魏決定要誣陷鎮壓東林黨人。所謂東林黨,是晚明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一個政治集團。神宗朝,政治腐敗,社會矛盾激化,萬曆22年即1594年,無錫人顧憲成因主張立常洛為太子,被革職還鄉,與高攀龍、錢一本等在東林書院講學,議論朝政,得到許多士大夫的支持,如鄒元標、李三才、趙南星、魏大中、楊漣、左光斗、葉向高、周順昌、黃尊素等,被稱為“東林黨”。他們反對礦監、稅監的掠奪,主張開放言路,實行改良,與在朝權貴產生了對立。天啟三年,楊漣上疏,列舉魏忠賢24條罪狀,魏忠賢聯合客氏在天啟帝面前反誣楊漣等,於是,首輔葉向高以及趙南星、高攀龍、陳於廷、楊漣、左光斗、魏大中、韓爌等數十位大臣被革職,魏忠賢的黨羽紛紛填補要職。

天啟五年即1625年,魏忠賢再興大獄,用誣陷手段逮捕了楊漣、左光斗、周朝瑞、魏大中、顧大章、袁化中六人,指使許顯純將他們六人在獄中折磨致死,這六位東林黨人,史稱“東林前六君子”。次年,魏忠賢又興大獄,要把已罷官歸鄉的七位東林黨人周起元、周順昌、高攀龍、繆昌期、周宗建、李應升、黃尊素害死。高攀龍聞訊後焚香沐浴,投池自盡。其他六人被捕至京,其中,在蘇州逮捕周順昌時,引起蘇州市民的反抗,有五位市民被殺,文學家張溥寫了一篇《五人墓碑記》歌頌。這六位東林黨人,也在獄中被殘害,史稱“東林後六君子”。魏忠賢又指使人編《三朝要典》,借梃擊、紅丸、移宮三案為題,進一步打擊東林黨;更唆使其黨羽造作《東林點將錄》等文件,想把黨人一網打盡。

在排擠和迫害東林黨人的過程中,魏忠賢建立了他的一支閹黨隊伍,其中文官有“五虎”,武官有“五彪”,還有“十狗”“十孩兒”“四十孫”等,爪牙黨羽遍佈各地,誰對客魏有不滿,就被殺頭。天啟六年,浙江巡府在西湖為魏忠賢建了生祠,於是,各地紛紛效仿。魏忠賢自稱“九千歲”,還有人喊他“九千九百歲”,明朝宦官專權,到了魏忠賢,可謂登峰造極。

在天啟年間,東北邊境的形勢也很嚴峻,努爾哈赤不斷進犯明境。天啟6年即1626年,努爾哈赤率十餘萬軍隊進攻寧遠,幸有名將袁崇煥率將士死守,打退努爾哈赤十多次進攻,努爾哈赤本人也身負重傷,只好含恨撤退,這就是明朝的“寧遠大捷”。努爾哈赤回國後傷重去世,享年67歲(一說病死)。由四皇子皇太極繼位。次年,皇太極率十餘萬軍隊攻錦州,不下;復攻寧遠,又被袁崇煥擊退;再攻錦州,仍未攻破,只好撤兵。這就是“寧錦大捷”。雖則如此,但後金對明朝的威脅,是越來越嚴重了。

昏君在位必有奸臣,奸臣當道,忠良就會遇害,古今皆然。東林黨那麼多精英分子,也鬥不過一個奶孃一個太監,似不可思議!不是天啟昏庸,客魏又豈能坐大?又豈能大興冤獄?

如果天啟帝不死,客魏不知還要為害多久。天啟七年即1627年,22歲的明熹宗朱由校突患重病身亡。由於沒有皇子,臨終之前把皇位傳給16歲的弟弟朱由檢,是為明思宗(又諡懷宗、毅宗等),年號崇禎,又稱崇禎帝。崇禎帝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

崇禎帝雖然也年少,但他少年老成,深知客魏的危害,即位之後,即對閹黨進行分化和打擊,接著將魏忠賢清除出朝,安置鳳陽,後又下令逮捕。魏忠賢在途中畏罪自縊,被百姓分屍懸首示眾。閹黨干將崔呈秀自殺,許顯純被斬首;客氏則被宮人鞭打殺死在宮中的洗衣房中。

崇禎帝即位後,起用東林黨人,試圖解除內憂外患,挽救行將滅亡的大明江山,但是,大明的政權已經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縱然崇禎帝有雄才大略,也無濟於事,更何況,他也有多疑軟弱等缺點,要力挽狂瀾談何容易。更要命的是,就在他即位之時,西北大地發生特大旱災,莊稼顆粒無收,人民流離失所,紛紛餓死,甚至發生人相食的慘劇。對此,官府不予救恤,依然催租逼稅。人民走投無路,只得揭竿而起。

安塞人高迎祥號稱“闖王”,打出了反明的旗幟。不久,張獻忠在米脂起義,響應高闖王,號稱“八大王”。後高迎祥被浮犧牲,李自成繼任“闖王”,手下有劉宗敏、田見秀、郝搖旗等戰將。李自成雖號稱“農民起義領袖”,但並非救民於水火,他攻城掠地,每遇頑抗,都要大肆殺戮,對方堅守一兩天,城破以後要殺十之三四;堅守五六天,城破以後差不多要斬盡殺絕,還要毀平城牆。每破一城他就棄之不顧,繼續向前進攻。他曾三度圍攻開封城不下,最後決黃河大堤,淹死兵民數十萬人。可以說,李自成十多年的大起義,也是對中國十多年的大破壞!後來他的隊伍中加進了河南杞縣舉人李巖,及夫人紅娘子;舉人牛金星、算命先生宋獻策等作謀士,情況稍好一點。我們過去有一種機械的評價標準:農民起義就是革命行為,就是推動歷史的發展,讓人感到是一種很牽強的理論。有作家窮一生之精力,寫出多卷本的小說,歌頌“李闖王”,讓人難以卒讀。崇禎帝面對這位大肆破壞、殺人如麻的“闖王”,能有什麼辦法?!

國內農民起義烽煙四起,在東北邊境,後金的侵略更加頻繁,全賴遼東巡撫袁崇煥在奮力抵抗。崇禎三年,皇太極想出了一條反間計,說袁崇煥與皇太極有密約,等待時機滅明後分享天下。崇禎帝不辨真假,將袁崇煥逮捕下獄,不久,即據偽證將袁崇煥凌遲處死。袁崇煥死後,東北已無得力大將可用,邊防更危急。崇禎14年,清兵攻錦州,四月,圍城。明朝薊遼總督洪承疇率八總兵,13萬人援錦。八月,明軍大敗,洪承疇率殘部入松山。清兵圍松山。次年二月,清兵破松山,浮洪承疇,洪承疇降清。三月,清兵又破錦州,明總兵祖大壽投降。“松錦之役”,明朝東北的主力被消滅,元氣大傷。

1643年舊曆八月,清太宗皇太極病死,享年51歲。禮親王代善等奉太宗子福臨繼位,時年6歲,是為清世祖,年號順治。以鄭親王濟爾哈朗(太祖努爾哈赤之侄)、睿親王多爾袞(太祖14子)輔政。

閒話明朝皇帝

崇禎17年即1644年,舊曆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稱王建國,國號大順,年號永昌。同年,張獻忠也在四川稱王,國號大西,年號大順。二月,李自成率軍渡河,破汾州,攻太原,陷大同,由居庸關直逼北京。三月,李自城兵臨北京城下。

北京紫禁城內的崇禎帝,已經無力組織軍民抵抗闖軍攻北京,想急調寧遠總兵吳三桂放棄關外,率軍入關保護京師,但也已經晚了。他知道,北京城破是遲早的事。他16歲登基,一直生活儉樸,工作勤懇,吃穿住行從不講究,聲色犬馬概不佔身,精力幾乎都用在治理國事上,有時通宵不睡批閱公文。的確,除了枉殺袁崇煥,崇禎帝是明朝一位少有的好皇帝,只可惜遭逢末代,內憂外患,回天乏術,也合該明朝江山在他手中喪失了!

舊曆三月18日,闖王對北京全城發起攻擊,只一夜之間,北京外城被攻破。19日,闖王李自成率軍從承天門進入北京城。在城破前後,崇禎帝先與兒子——16歲的太子、11歲的永王、9歲的定王哭別,讓他們到外祖家逃命;之後,召來最疼愛的15歲的長平公主,悲痛地對她說:“你為何生在我家?!”不忍女兒落於敵手遭侮辱,他掩面揮劍刺向女兒,但沒傷及要害,崇禎帝已悲痛得再也舉不起劍。之後,他有來到西宮,胡亂將袁妃等幾位妃嬪斬殺。而宮女們,則紛紛投河自盡。之後,崇禎帝在太監王承恩等的陪同下,登上煤山(現在的景山),在壽皇亭上吊自殺。他死後,王承恩也吊死在他對面。

人們發現崇禎帝屍體時,見其披髮掩面,身穿藍衣,左足赤露,右著朱靴,衣前書寫一段文字:“朕自登極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這段話,可以歸結為三層意思,一是“諸臣之誤朕”,有推卸責任之嫌;二是“無面目見祖宗”,這是真正痛心的事;三是“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這也應是真心話,他畢竟不是一位殘暴之君。

不過怎樣,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應該算是一位好皇帝,就是如此下場的,死時不過33歲,令人有些痛心。1644年,統治276年的大明王朝結束了。本來,紫禁城的主人可能改姓李,但是,同樣是農民出身的李自成,並沒有朱元璋那麼有治國之才,攻下北京後,他和他的部下即驕傲自大,固步自封,腐化墮落,並一再貽誤戰機,加之冒犯吳三桂而使他打開山海關,引清軍南下,奮戰17年得到的成果拱手讓人,也算慘痛而有益的歷史教訓。

本來,閒話明朝皇帝,至此可以結束了,但是,明朝是個有點特別的朝代,雖然滅亡了,但它的殘餘勢力仍在負隅頑抗,頑抗了十餘年,其間居然也組織了幾個短命的小朝廷,史稱“南明”,我們不妨順著歷史的軌跡,再閒話一會吧。

在上文談到萬曆一朝時,談到有位鄭貴妃,老想害死太子朱常洛,好讓她的兒子朱常洵繼位。後來,陰謀不得逞,萬曆29年即1601年,朱常洵受封福王。到了萬曆42年即1614年,他到洛陽就國。朱常洵是殘暴腐朽的傢伙,在國中胡作非為,佔得莊田二萬頃。崇禎年間河南旱蝗成災,他卻廣畜家產,淫樂無度。崇禎14年即1641年,李自成攻破洛陽,把他殺死,饑民將他的血也分而飲之。

在城破之時,他的兒子朱由崧有機會逃出了城,逃到了南京。他是明熹宗天啟帝朱由校的堂弟、明思宗崇禎帝的堂兄。崇禎16年即1643年,他繼承福王封爵。次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後,聚集在南京的一班明朝大臣,不甘政權就此滅亡,鳳陽總督馬士英,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等,決定擁立福王為帝,改年號為弘光,史稱弘光帝。弘光帝立,加封馬士英東閣大學士、太保;加封史可法東閣大學士。這時,弘光帝只知尋歡作樂,苟且偷安;在國難當頭,還派遣太監到蘇、杭一帶挑選淑女,使得民間嫁娶一空。而執掌政權的馬士英,也不把精力放在如何抗擊闖軍和清軍之上,他起用魏閹黨羽阮大誠為兵部尚書,排擠打擊史可法,史可法只得離開南京督師揚州。起用阮大誠之舉,更遭到東林黨人以及復社人士的強烈反對,於是,朝中黨爭又起。八月,馬、阮向東林、復社人士報復,逮捕周鑣、雷縯祚下獄,後將其殺害。阮大誠還要為魏閹翻案,重頒《三朝要典》,興起大獄,羅織清流。九月,將領之中高傑、黃得功又發生內訌。弘光元年即1645年,寧南伯左良玉以清君側為名,進軍南京,討伐馬士英;馬士英派黃得功抵禦;左良玉在途中病死。

就是這麼一個亂七八糟的政權,清兵打到來時,如何可以抵抗?1645年舊曆四月,清多鐸軍渡淮河,明將劉澤清投降。清軍統帥多爾袞致書史可法誘降,史不為所動;清兵攻揚州,史可法率眾死守;城破時自殺未死,為清軍所執,不屈被殺。清兵屠揚州,史稱“揚州十日”。清兵渡長江,弘光帝逃往蕪湖黃得功營中;馬士英、阮大誠等均逃走,後均被清軍俘殺。多鐸入南京,禮部尚書錢謙益等迎接。明將劉良佐降清,率軍追弘光帝,黃得功力戰而死,劉良佐俘弘光帝回南京,次年,弘光帝被殺。弘光政權就此滅亡。

閒話明朝皇帝

1645年閏六月,在福州的明朝唐王朱聿鍵,被鄭鴻逵、黃道周等擁戴,在福州監國,不久稱帝,年號隆武,史稱隆武帝。清兵繼續南侵,嘉定有反清起義,清兵進行了三次鎮壓,史稱“嘉定三屠”。1646年,清兵攻入福建,明將鄭芝龍降清,其子鄭成功反對,撤往南澳島一帶繼續反清。隆武帝逃往汀州後被俘,死於福州。

1645年閏六月,與隆武稱帝同時,明朝的魯王朱以海也在浙東被張國維、錢肅樂等人擁立為監國,但與隆武政權互相傾軋。1646年清兵攻浙東,他逃亡海上,1653年取消監國名義,1662年在臺灣病死。

隆武帝在汀州被俘,其弟朱聿粵(尚有金字旁)逃往廣州,為明臣蘇觀生等擁立為帝,年號紹武。在位不到40天,廣州即為清兵所破,他被俘後自殺。

明神宗有一孫子,也是明思宗的堂弟,叫朱由榔的,初封永明王,到隆武時襲封桂王。隆武帝死後,受瞿式耜等擁戴,在廣東肇慶監國,11月稱帝,年號永曆。號召力達兩廣、雲貴、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利用農民軍各部進行抗清鬥爭,一度聲勢很盛,但終因朝臣派系複雜,紛爭不息,仍為清軍所破。永曆10年即1656年,永曆帝被李定國迎入雲南。1662年,被吳三桂殺害。永曆帝是南明最後一位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