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老說「I don't know」好不好

孩子老說“I don't know”好不好

在我們的網絡課堂上,時不時會看到一些孩子動不動就說“I don't know有時候,是這些孩子情緒不高,但有時,我們發現是家長的一種省錢策略。

家長為了加快教學進度,節省課時,就告訴孩子,一遇到不懂就說Idon't know.讓老師快點把答案告訴孩子,這樣就可以加快課程進度。但是,這樣做,好不好呢?

孩子老說“I don't know”好不好

孩子老說“I don't know”好不好

曾經讀到一篇文章說某大學生去一家英國公司面試,面試官給每人發了一張紙,上面只有一道簡單的題目:英國每年買幾個高爾夫球?沒有其他數據,要求在40分鐘內完成。

看到這個無厘頭的題目,大學生幾乎傻眼。

既來之,雖不知具體答案但總可以說說自己的解答思路,於是她開始在紙上將自己的思路寫下:

球的數量與市場需求有關,市場需求與人口有關,再假設最有可能打高爾夫球的50歲至45歲之間有多少人,多久一次,需要用多少球,為使數據精確,還寫明瞭如何進行抽樣調查……闡述完畢後她提交了答卷。

兩週後收到了該公司的錄用通知。

無獨有偶,微軟曾經也有類似的面試題目:上海有多少個加油站?


孩子老說“I don't know”好不好

現在我們來分析一下,這位學生並不知道答案,然而代替“不知道”的,是展示了他的思考過程,這麼做,除了那份工作offer之外,他收穫了什麼?

1.對未知問題進行思考 ——收穫了思考能力

2.發現了一個解決問題的路徑——只有勇於嘗試,才有可能有這樣的發現

3.發現瞭解決問題,開始嘗試設計方案去解決-——規劃能力

……

沿此思路推演下去,還會有許多變化,但這些,都是從放棄了“不知道”開始的

一個簡單的“不知道”,堵死了多少可能性!

再看看,如果孩子在課堂上,動不動就用“I don't know.”來應對那些哪怕是一些“踮腳就能夠著”的問題,這種做法的得與失:

得:他可以很快地從老師處得到答案——老師把答案餵給他

失:學生失去了一次開口機會、一次思考的機會、一次能力提升的機會


孩子老說“I don't know”好不好

孩子老說“I don't know”好不好

愛因斯坦在他的《論教育》中說過:“人們常常簡單地認為學校就是把儘可能多的知識傳授給學生的工具,這是錯誤的認識……學校的目標應是培養能夠獨立思考、獨立行為,又視對社會的奉獻為其人生第一要義的個人。”

如果你只關注課程本身所獲得的知識,而忽視了課程教學之外最有價值的東西,包括自主學習和發展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社會參與的能力和意識這些根植於孩子的生命的“核心能力”,那麼一旦離開了學校和老師,孩子將變得不會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