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真的不能治好吗?为什么?

正博先生


糖尿病没有医生会告诉你一定能治得好,但是没不会完全否认说治得好,能不能治得好取决于你的胰岛受损到何种程度。但是即便所谓的治好了,可以摆脱药物,但是对于个人来说还是得严格饮食。

糖尿病分为两种,1型糖尿病是胰岛素绝对缺乏,因为某种原因导致胰岛功能受损,才会有胰岛素的分泌不足。这种情况基本是不存在治好的可能的,所以一旦被判定为1型糖尿病,基本就需要终生依赖注射胰岛素。

2型糖尿病是胰岛素相对缺乏,原因在于胰岛素抵抗,是胰岛素相对缺乏。但是随着病情的发展,胰岛素分泌越来越多,胰岛总有一天是会累坏的。如果胰岛已经累坏了,不能再按需分泌胰岛素了,那么即便解决了胰岛素抵抗,也还是需要注射胰岛素;如果还好,胰岛素还能分泌,将胰岛素抵抗缓解了,那么自身胰岛分泌的胰岛素兴许还能够用,这样子或许还有所谓治好的可能。

当然,治好的可能毕竟存在,但是个体差异不较大,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即便能摆脱药物了,也还是需要控制饮食,因为以往的经历已经注定了,自个的身体是没有挥霍的资本了。

姜丹,注册营养师,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辰曦妈妈话健康


糖尿病是不是治不好?

是的,可以说大部分的糖尿病是治不好的,需要终生控制饮食,以及打胰岛素。

1.中国人的命运

中国现在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而且有年轻化的趋势。这是因为社会条件变好,大家吃太好了么?

其实不仅仅是如此,更重要的原因是一种基因上的宿命。

在4-5代人之前,我们的这一两辈的祖辈,是饥饿中走过来的。基因有这样一个本事,那就是记住了这个状态。而且饥饿的人占大多数!这样的基因交流,导致这种“饿”的基因被隔代遗传了。

现如今,谁吃不起个鸡鸭鱼肉的呢?

于是饥饿基因作怪,糖、脂肪的储存效率就出来了,“糖人”也越来越多。

同样,饮食和经济都不差的欧洲,糖尿病患者就很少。

2.慢性病

在一个专业的医生眼里。

糖尿病和HIV携带一样,都是治疗一生的慢性病。控制的好,都不会影响寿命。

相比之下,糖尿病要忌口,很多升糖快的食物就此告别了,也就出现了一些医生“宁可感染HIV,也不得2型糖尿病”的言论。

其实,都不可怕。可控、可治、不影响寿命。

(糖尿病的并发症)

有一些人,比如怀孕期间的糖尿病患者,生完孩子就慢慢指标下来了。

但是这些人依然是容易得糖尿病的人群,要趁早控制饮食。


不哈韩的小韩


一般情况下是不能治好的,它主要是你的胰岛素抵抗状态,要看看你的胰岛素是否受损、异常。这种情况很难治好,但可以通过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调节来维持。

糖尿病一部分是可以治好的,很多孕期的糖妈妈后来生完孩子就好了。这是因为怀孕期间孕激素加剧了糖尿病的发生,但是妊娠糖尿病说白了你本身也是易得糖尿病的体质,所以好了以后也更应该去注重合适的饮食搭配。

另外糖尿病的初期血糖异常,但胰腺本身的功能状态还良好,这时可以通过运动锻炼、减轻体重,再加上一些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胰腺充分的休息,功能继续衰减,患者就可以不用服药,可以说是我们认为的“治好了”。



糖尿病也并不可怕,你需要好好的吃药或是打胰岛素,定期的监测血糖。 每餐都注意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和生活规律、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样一样可以更好的控制血糖。


营养师史晓毅


“快乐的小大夫”为您解答。欢喜关注

血糖对于人体是很重要的能源物质,但是人体吸收的糖类分解提供能量需要胰岛素的参与,如果胰岛素缺乏或者胰岛素不足,人的血糖就会增高,一般人体的血糖就会长期增高。

如果有多尿、多饮和不能解释的体重下降者,任意血糖≥11.1mmol/L或空腹血糖≥7.0mmol/L,为糖尿病患者。 空腹血糖<6.11mmol/L并且餐后2h血糖(2hPG)<7.77mmol/L,为正常。 餐后2h血糖>7.77mmol/L,但<11.1mmol/L时为糖耐量损伤,空腹血糖≥6.11mmol/L,但<6.99mmo/L时为空腹血糖损伤。

一般如果患者是由于自身免疫原因引起的胰岛素绝对缺乏一起的糖尿病,叫一型糖尿病,这样糖尿病不治好,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终身应用胰岛素。

二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一般发病和遗传,肥胖,年龄应激等因素有关,以上这些因素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导致血糖升高。由于胰岛素的分泌能力和敏感性都是逐渐减弱的,初期可以通过非药物治疗控制,慢慢可能需要药物治疗,甚至最后需要胰岛素治疗。

无论是那种糖尿病的治疗,都不是简单应用胰岛素和药物就能控制好的。

一般需要确诊糖尿病后一定要了解糖尿病,学习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心态放好。

饮食控制好,糖尿病患者对饮食要求很高,每天设计好自己的饮食方案。

适当的运动,糖尿病患者不是不能运动,也不是什么运动都能做,运动的同时也有很多注意事项一定要了解。

如果通过非药物治疗控制不好血糖,一定要应用药物或者胰岛素治疗,因为长期血糖高,糖尿病的并发症很快就会到来。

还有就是一定要监测好血糖,最好买一个家庭血糖检测仪,定期监测血糖。


“快乐的小大夫”每天为您推送健康医学知识,分享病例,不要忘记点击右上角关注呦!


快乐的小大夫


本人是有十二年历史的糖友了,开始查出来的时候早上空腹血糖是12,然后按照一个中药医生的建议,吃他们医院中药制剂,外加控制饮食加强锻炼,过了半年以后体重降了二十斤,本人本来就不胖。到医院复查血糖值还是12左右,也就是说通过半年改变生活方式,体重降下来了 但是血糖却没有改善。后来还是靠服用降糖西药格列齐特才把血糖控制下来。现在用胰岛素泵注射胰岛素,早上空腹血糖5.小于6,餐后两小时血糖在,7-8左右。一开始也是不懂的 经过这几年学习以及和糖友们交流,现在对糖尿病的控制有了一定的经验:

一、对于体型肥胖的糖尿病人,如果发现的早,这时候只是胰岛素抵抗的可能性比较大,通过控制饮食加强锻炼,不用吃药血糖是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的。

二、体型肥胖的病人单纯服用二甲双胍效果比较好,但是二甲双胍对体型较瘦的人没有效果。

三、如果通过生活改变而血糖让不能达标的,必须采用西药或者注射胰岛素降糖,千万不能相信所谓的偏方和中药


洋柿子老爹


我今年已56岁,已患糖尿病20多年了,吃西药二甲双呱.喏和龙,晚上睡前用长秀霖长效胰岛素20单位,每天早空腹血糖在10.-15.餐后2小时血糖在20.-28.之间,伴有高血压,冠心病,视力模糊等。在今年前几个月前,在今日头条关注~中医虎医生说~的公众号,看了他治疗了的几个糖尿病案例,觉的有点意思,就加了虎医生的微信。通过虎医生的耐心解答,我就决定让虎医生用中药帮我降糖,尽可能帮我把胰岛素停了,西药吃了十几年了,就继续吃也没办法,想办法帮我把针停了,打针太麻烦了,虎医生说让我坚持把中药喝上,估计能行。就这样开始了中药治疗(网诊),虎医生耐心地问了我各种症状,上传了正面像及舌头上下图像,开了第一剂中药。连续吃了2剂中药,发现哟血糖有变化了,血糖在直线下降,虎医生交待西药不要停,把胰岛素每天减少2单位,每天空腹.餐前餐后及睡前监测血糖,发生大变化及时微信指导。吃第三.四剂中药时,我继续遵守虎医生的指导,严格控制饮食及餐后运动,把西药每粒用刀切成4等份,每次餐前减少一份。4次中药吃完,降糖西药及胰岛素全部停了。虎医生让我再吃两剂中药(每剂中药吃7天),巩固疗效。

现在中药.西药及胰岛素完全停用已两月有余,每天早空腹血糖在6.5-7.5左右,全天保持血糖平稳正常。主要靠饮食+运动控制血糖,早上步走5公里多,中午骑行10公里,晚上步走或骑车3-4公里,感觉全身轻松,精神饱满。我相信我坚持下去,我还需要吃药吗!我坚信中医治疗是糖有的唯一出路。

大家关注.中医虎医生说.

良心中医大夫,糖友的希望!


自由自在116106746


若是糖尿病初起的话可以治愈。若已经很久了就不太容易治愈了。我给你举俩例子来说明。

第一就是我爸爸,他生前患了30多年的糖尿病,我曾试着用了好多办法为他调理,怎奈综合症还是在最后夺走了他的生命。不过合理饮食还是可以缓解一些问题发生的。

我呢,由于工作关系,早年在外面吃饭很多,30多就有了糖尿病的征兆(血压高,痛风及重度脂肪肝,体重185斤)餐前血糖达到了7以上。

后来在接下来的10多年里我积极按照中医的理论来调理,没吃任何药品,现在的体重在140斤以下,血压正常了,脂肪肝也没有。上周去查体,评分为81分,也就是说超过了81%的跟我同年龄的人,各脏器的风险因素为0!疾病风险也是0!

当然我知道糖尿病对我的风险依然比常人要高很多,也就是说若我不注意,还会回到老路上的。


乔沐杨


糖尿病是可以治愈的。我从两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第一个是胰岛素不足的问题,第二个是糖尿病病理的理解。

关于胰岛素:既往认为,胰腺的腺泡细胞、导管细胞及各种类型内分泌细胞是终末分化的细胞,增殖能力有限,也很难转化为其他的细胞类型,故胰腺在损伤后难以再生。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胰腺细胞具有较高的可塑性。

β细胞在应激条件下可去分化为前体细胞,避免了细胞死亡;在撤除应激条件后,去分化细胞可再分化为成熟β细胞。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体内的α细胞和δ细胞可通过不同路径转化为β细胞,重建功能性β细胞总量。

成熟的胰岛内有多种细胞类型,包括β细胞(分泌胰岛素)、α细胞(分泌胰高糖素)、δ细胞(分泌生长抑素)、 PP细胞(分泌胰多肽)等。胰岛其他类型细胞与β细胞之间存在较大的相似性。胰腺本身具有较高的可塑性,胰腺导管细胞、腺泡细胞、胰腺内分泌其他类型细胞均可转化为β细胞,且β细胞也具有自我增殖的潜能。

有此可见,即便胰腺受损,胰岛素分泌减少也可以获得根本上改善。

再说糖尿病病理问题:大多数人发现血糖高,第一反应是控制,因为糖尿病往往意味着终生不愈,然后各种并发症。其实,糖尿病最需要理解的,是身体主动升糖的保护性机制。

糖尿病有四种类型,一型,二型,应激型和妊娠期糖尿病四种。这里面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应激型糖尿病,又称作特殊类型糖尿病,以前仅特指少量烧伤病人等情况,但是现在发现,大部分糖尿病患者都有明显应激反应,尤其是低血糖应激。大量的应激型糖尿病被错误的归入二型糖尿病,用胰岛素相对不足这个思路来治疗,盲目降糖,过度控制,大量运动,反而令血糖和身体状况恶化。

很多医生一提糖尿病就说胰岛素不足,胰岛素抵抗,却不理解胰岛素抵抗的原因,只是不断加大药物或胰岛素剂量用来降糖,忽略了身体的升糖激素——肾上腺素、胰高糖素的作用,这是不合理的做法。很多糖尿病患者同时伴有胰高糖素异常升高,或者称为胰高糖素血症,这其实是身体在进行主动升糖动作,在胰高糖素作用下,胰岛素必然受到抑制,增加胰岛素注射量也不能缓解病情。

最新的糖尿病研究已经证实,持续紧张与压力是导致糖尿病的主要诱因!当我们处于压力状态,大脑为了保证正常运转,需要消耗大量血糖,身体会出现低血糖状况。糖作为能量的主要来源,一旦低血糖情况发生,身体会启动低血糖应激反应,胰高糖素升高,胰岛素作用受到抑制,肝糖元分解出血糖,肌肉中的蛋白质以及脂肪都会通过糖异生作用转化为血糖,提高身体的血糖储备。

如果低血糖情况反复出现,身体会处于战备状态,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拥有最强的升糖作用),持续提升胰高糖素——身体最主要的升糖激素,用来规避低血糖风险,(低血糖比高血糖危险的多,短期的低血糖就会有致命损害)导致血糖居高不下。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警惕可能发生低血糖的情况,每一次低血糖,都会使下一次应激反应更容易出现,也会使血糖储备变得更高。这就是为什么普通人血糖2.8以下才会低血糖,而糖尿病人血糖3.9就会低血糖,有的应激反应严重的人,甚至血糖降到5就会低血糖!避免持续紧张工作,避免降糖过度,避免焦虑,按时吃饭和休息。

如果日常饮食控制严格,又服用阿卡波糖类“糖吸收抑制剂”,容易造成肝糖原储备不足。缺乏了肝糖原的调节作用,运动或者情绪激动时,都极易发生低血糖。

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糖对于身体的重要性!一旦糖缺乏,身体进入低血糖状态,即刻就会损及大脑、心脏等重要的器官!此刻,我必须提醒所有医学工作者和糖尿病患者,短期高血糖从来都不会导致身体的损害,更不会造成致命!这一点,医学家都有共识:高血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长久的高血糖,可能会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但是,低血糖却是时刻可以要人命的!

任何人都应该知道低血糖的危险!与高血糖不同,低血糖的危险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呈现,并且,如果低血糖得不到及时解决,身体各个器官都会持续衰竭!比如肝肾功能衰竭,昏迷,酮症酸中毒,而这些,也正是糖尿病的并发症!

那么,是低血糖容易发生,还是高血糖呢?

那些糖尿病患者真的是爱吃糖,吃了太多糖而导致?

还是因为他们经常不吃早餐、经常工作过度、劳累过度、没有及时就餐而导致低血糖,而身体无法承受低血糖状态所造成的各种损坏,启动高血糖基因进行自动调节,以保证整个身体对糖的需要呢?

或者因为长期应对压力,致使身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而导致身体对糖的需求增加,肌体正常的血糖对于这些人显得不够,偏低,必须提高血糖供应呢?

又或者是因为血脂过高导致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无法有效捕捉血糖,细胞、大脑需要血糖却无法满足,不得不分泌胰高糖素同时抑制胰岛素,进一步提高血糖水平?

如果你愿意做一个糖尿病病理的了解,你应该会同意我的观点,那就是:

高血糖可能是身体规避低血糖的必要手段,是积极正面的自救措施,糖尿病患者要处理的,不只是高血糖的问题,更是低血糖的问题!

如果持续低血糖,肝脏就要被迫不断工作,释放肝糖,从而增加肝脏的工作负担。缺乏糖的状态下,脂肪的燃烧将释放大量的丙酮酸,而是身体酸化,危害各个器官,导致肌体中毒,而蛋白质在缺乏糖的状况下燃烧,也会导致身体出现大量的尿酸。另外,这些生化反应将消耗肌体内的氧气,而使得肌体缺氧,糖在缺氧状态下的燃烧又会引起乳酸的大量形成,而乳酸的形成,将危害到心脏和大脑,形成致命危害。

怎么判断自己是应激反应导致的血糖高?要看你有没有下列低血糖症状:

低血糖症状: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出汗、饥饿、心慌、颤抖、面色苍白等,以及脑功能障碍的表现,初期表现为精神不集中、思维和语言迟钝、头晕、嗜睡、躁动、易怒、行为怪异等精神症状,严重者出现惊厥、昏迷甚至死亡。

如果经常发生饥饿,心慌,易怒等症状,那么很大可能有应激反应。进一步可以去检测胰高糖素含量是否增高。只要识别并消除了应激,远离低血糖,注意改善错误的生活习惯,完全可以达到摆脱药物,血糖平稳的状态。

对于应激型糖尿病,有很大的康复希望。还有一种二型糖尿病,也有康复的很大概率,就是血脂高引起的血糖代谢障碍,血脂高会明显影响胰岛素作用,高血脂干扰胰岛素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导致不能及时捕获利用血糖。而且血糖高也反过来影响血脂代谢。如果接受科学的饮食指导和营养素方案,完全可以达到血脂血糖都正常的状态。我们在北京的疗养院利用生酮饮食,帮助很多肥胖患者通过减肥降脂恢复了正常血糖,就是解决了高血脂对胰岛素的干扰作用。(感兴趣可以搜索生酮饮食)

糖尿病作为典型的生活方式疾病,与多种日常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医疗对糖尿病的影响只有8%,所以,除了药物控糖,更要从能量代谢,激素调节,甚至细胞营养利用的层面来分析血糖高的各种可能。要从多角度多方位来调理,饮食,运动,情绪,呼吸,放松训练等都非常重要。

遗憾的是,医生擅长药物控糖,但是关于糖尿病的非药物调理,恰恰是绝大多数医生的知识盲区。只有药物降糖,没有全面的生活方式管理,特别没有是针对个人体质、病情的一对一的指导,也是糖尿病难以治愈的原因。

多了解一些糖尿病知识,最大程度去帮助和理解身体,理解身体主动升糖的意义,理解低血糖应激反应,理解代偿机制,就能很好的理解糖尿病。只要方法得当,不吃药,血糖一样可以变得平稳。糖尿病并不可怕,要树立战胜的信心,祝早日康复!

关于糖尿病饮食调节,应激反应,生酮饮食等内容,可关注我的悟空问答。感谢点赞关注,留言必回。vista在悟空的268个回答



vista说养生


我是福爸,临床营养师,专注体重管理、疾病营养治疗和母婴营养,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益。

糖尿病分成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两种,还有一种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就是妊娠期糖尿病。

1型糖尿病多见于年轻人,是一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身体里缺乏胰岛素。目前这种糖尿病还没有治愈的办法,只能靠注射胰岛素维持。



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糖尿病,又称为胰岛素抵抗型糖尿病。这种糖尿病的特点就是身体对葡萄糖的利用能力下降,身体里胰岛素不但不少,很多病人胰岛素还高于正常值。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能有效根治2型糖尿病的方法。正规的糖尿病的治疗,包括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三方面,再加上糖尿病教育和血糖监测,就构成了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通过这五驾马车的紧密配合,可以将绝大部分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但即便如此,也不能说糖尿病就治愈了。一旦放松了饮食的管理和药物治疗,血糖还会升高,糖尿病的病情还会有反复。从这一点上来说,糖尿病可以说是一种终身性的疾病,目前没有根治性的方法。



不过也有少数二型糖尿病是可以治愈的,多见于初发糖尿病的年轻病人。这里说的是刚刚发生糖尿病的病人,而不是指刚刚发现糖尿病的病人,有些糖尿病人发现确诊的时候已经是糖尿病中晚期了。这种刚刚发生糖尿病的年轻病人,胰岛素抵抗往往不是很严重。采用胰岛素治疗迅速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同时严格控制饮食,加上积极的运动,有相当大的机会停用药物治疗。但是这些人仍然是糖尿病的高发危险人群,一旦放弃运动,又恢复到原来的饮食习惯,还是很有可能再发生糖尿病的。

还有一种特殊的糖尿病就是妊娠期糖尿病,这个类型的糖尿病治愈率是非常的高,妊娠结束之后通过饮食和运动的调理,身体从妊娠状态恢复之后糖尿病大多数也就痊愈了。但是她们同样也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总的来说,糖尿病仍然是一种非常难以治愈的疾病。但是广大的糖友也不用因此而灰心丧气,因为糖尿病通过正规的治疗是可以控制病情发展,能够有效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通过正规治疗,绝大部分糖尿病的病人都可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我是福爸,临床营养师,如果觉得我的回答对您有用,不妨关注我,获得更多营养健康资讯。有任何问题也可以留言讨论,乐意分享我的专业知识


福爸聊营养


同时,糖尿病能不能治好这个问题和减肥能不能成功、戒烟能不能成功一样。当然这里的糖尿病要指早期的2型糖尿病或者妊娠糖尿病。他们成功与否不是取决于治疗方案,而是取决于执行力度。戒烟者比比皆是,成功者几人?漫多的减肥者中,最后又有几人能保持苗条身材?自身的执行力度才是你疾病最终恢复到什么程度的支撑。只要你的胰岛功能还够好,你的生活方式健康,你的运动合理,你的心理健康向上,那你的血糖就应该能恢复正常。

最后,治好的标准也很模糊。一个糖尿病患者,经过积极的治疗,血糖恢复正常水平了。因为糖尿病本身的易感性,经过几年后,他再次出现了高血糖。这种情况是治好呢,还是没有治好呢?就好像爬山,我们越过了一座高峰,可能发现前面还有更高的山峰!

总之,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我们不必追求完美的结果。只要在发现糖尿病时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健康的生活方式、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及时的监测来应对,最后的结果应该会让我们满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