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家长能做到“有教无类”,却做不好“因材施教”?

1908年9月6日,还在上海中国公学就读的胡适写了一篇《论家庭教育》

,发表于《竞业旬报》上。

这家庭教育便是过这关头的令箭。


为何中国家长能做到“有教无类”,却做不好“因材施教”?


本期海上畅谈,特邀教育部高级访问学者王大龙

讲座嘉宾


为何中国家长能做到“有教无类”,却做不好“因材施教”?


家庭教育

人最重要的核心,即控制人的司令部在于脑,而不在心。独特的大脑是怎么来的呢?这是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让他获得独特的经验,然后通过自己的学习,最后形成独特的人格。


为何中国家长能做到“有教无类”,却做不好“因材施教”?


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每一个家庭都有不同的传统、家规、家训,家庭教育是贯穿人一生的教育。在学校教育的同时,家庭教育依然不断地在延续,孩子一年放假在家里的时间是153天,这153天还是家庭教育。

如果你的孩子是个苹果的话,就要让他成为最大、最美、最红、最甜、最脆、最好的苹果,而不是要像别的孩子一样,成为梨、葡萄、香蕉……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使他的潜能全部发挥出来,这才是孩子的终点线。


为何中国家长能做到“有教无类”,却做不好“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已经做到了,因材施教才刚刚有个苗头,远远没有实现孔子几千年的梦想。学校教育是班级授课,班级授课是标准化的,全班50个人(有些农村是100个人一个班)齐步走,老师给每个同学布置的作业也一模一样。学生由于他独特的大脑,他有独特的兴趣倾向,有独特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

学习速度快的孩子两分钟就听懂了,然后没事干开始捣乱玩铅笔;学习速度中等的孩子,往往成为班级里用功学习的好学生,因为老师的课时速度是按照中等孩子的速度来定的;

为何中国家长能做到“有教无类”,却做不好“因材施教”?

学习速度慢的孩子,不是智力不行,而是比较较真,老师讲一遍没听懂,或者有自己的想法,他会下课后自己再琢磨,这些孩子就学会了思考,常常在高中后会出现超越现象。

学习速度更慢的孩子,智力正常但总跟不上老师的节奏,长此以往就会对自信心、自尊心造成打击,班里什么好事都轮不上,这种打击容易使智力正常但学习速度太慢的孩子形成了差生,形成了家长训斥、老师不爱、校长不待见、邻居看不上的孩子。

现在参加培训班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家长希望孩子出人头地的,还有一类就是跟不上学习需要补课的孩子。有些孩子的暑假被各种培训班填满了,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必要的教育投资是对的,说明家长重视孩子的教育,但孩子的成长是用钱买不来的,不一定投入的钱越多,孩子就成长得更好。

一些孩子已经不去学校上学,因为家长认为学校适应不了孩子,他的孩子有独特的大脑,而

学校是一个集体化标准化的教学模式。在美国,也有不少学生在家学习,通过互联网上课。未来的教育模式也应该是这样,学生的很多课程学习是在家里完成的,满足孩子个性化发展需求。

你的孩子是独特的。孩子学习差,究竟是学习的哪个方面出了问题?是学习动力的问题,还是学习的态度问题?这是家庭教育需要改变的。


为何中国家长能做到“有教无类”,却做不好“因材施教”?


人的大脑有个很大的特征,叫镜像神经元,小孩子特别会模仿。父母什么样,孩子就是什么样,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家长就是孩子的榜样。

有调查显示,一个父亲的阅读量和孩子的成绩成正比。一些家长自己不学习,却逼着孩子玩命学习。还有一些企业家特别焦虑自己的孩子以后接不了班,父母们当年走南闯北弹棉花拼出来,可孩子却没有父母这样的经历。还有一些家长喜欢把朋友请到家喝酒、打麻将、打牌,于是孩子从小就学会了这些。


为何中国家长能做到“有教无类”,却做不好“因材施教”?


有些父母工作太过忙碌,与孩子关系就疏远了,久而久之也就教育不了孩子。所以要与孩子关系好,建立情感,才能够传教、传道。

父母要研究自己的孩子,这不是一般的用心与关心,而是要真下功夫来观察孩子、琢磨孩子。绝不能敷衍或者让别人来代替,比如隔代养育,一定要父母自己做。


为何中国家长能做到“有教无类”,却做不好“因材施教”?


家庭教育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教育,家长是不同家庭组合在一起的。不同原生家庭带来不同观念,完全是个性化的。因此,父母要探索出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为何中国家长能做到“有教无类”,却做不好“因材施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