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文祿慶長之役中大明軍隊的困難,以及總參謀部的紙上談兵

文祿初年,日本來襲,雙方在朝鮮接戰,相持不下

大致來說,明朝的艱難如下:

一 .總參謀部的作戰計劃實施的困難

按兵部總參長(尚書)石星的計劃,計劃出兵50~60萬人。這個計算是以日軍總進攻力量,2個師團共人數15萬人來計算,以現代的軍事思想來看攻方必須要有守方3倍的兵力,石星的戰略構想確是超越同代,但是以當時明朝的生產力、運輸能力和管理制度無法實現

二 財政支出

明清2代是一個賦稅過低的時代,賦稅低到只能負擔政府平日一般行政事務的支出,任何突發的財政支出都會造成政府財用的不足。援朝戰爭因為火器在戰爭中的大量運用,使這場戰爭比以往的戰爭更花錢,製造火炮需要錢、製造火藥需要錢、運送火炮需要龐大的運輸隊包含牛與馱馬等等。

三 對明朝軍事戰略研究的影響

明軍以火器有效的驅逐了日軍,而日軍的鐵炮隊一再得使明軍的騎兵在戰役期間蒙受重大損失,促使明軍將領重視火器甚於傳統的騎兵。在朝鮮戰場上可以說騎兵已經成為次要兵種,而日軍受限於鐵炮的射程,往往在會戰時受到明軍火炮的大量殺傷,促使日軍積極發展守城戰術。在戰爭的後期可以說幾乎看不到日軍採取積極的攻擊戰術,幾乎都是明軍攻城,日軍守城的攻防戰,為了進行這種戰爭,明軍不得不在每次戰役期間運用大量的運輸隊,集結大多數的火炮與火藥、糧食補給,在從集結區前進到攻城區,這種戰爭方式遠比我們今日想像的困難,一門火炮往往需要2~4頭牛來拉運,明軍火炮數量以2萬5千人來計算大約有400~600門火炮,這就表示需要最少800頭牛來拉炮車。

如果以蔚山戰役明軍動員30萬人來看,一共有9600頭牛負責運送火炮,光是牛吃的飼料就會造成龐大的負擔。加上明軍是以援軍的身份來到朝鮮作戰,這跟日軍不同,日軍是侵略者,可以就地徵發糧食強劫財物。明軍必須要保持道德上的正義之兵的形象,糧秣支出就必須由後方源源不斷的補給而來,還好朝鮮軍握有海權,可以使用海運來運送糧秣。否則日軍光是用封鎖,恐怕就可以餓死援朝的明軍,這是後話。

總之,到了戰爭後期,明軍的作戰方式變為非常鈍重的一種形式,等到明軍在薩爾滸之戰,面對輕裝騎兵為主的清軍時,這種鈍重的形式無疑也就壓垮了明軍的機動力與作戰能力。因為在所有的補給沒有集結之前,明軍時無法動員與出兵的,這就是楊鎬當時想跟朝廷表達的,偏偏總參謀部腦殘的內閣大臣們都想要速戰速決,強迫楊鎬出兵作戰。於是,無數的步兵加上他們的龐大的火器與運輸隊就在蜿蜒曲折的山脈中賣力的行軍。還沒有正式會戰,就在清軍的騎兵突擊戰當中全軍覆沒五路俱敗。

以馬後諸葛亮之明來看,對付韃靼軍最好的戰術,就是李如松、祖承訓等最擅長的騎兵騎射戰。握有火器的步兵為何無法抵抗騎兵的突擊呢?原因就是當時的步兵還沒有發展出刺刀,而火器的每射擊一次的裝填,也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根據統計使用大將軍炮射擊的間隔是在60分鐘;使用佛朗機炮時因為使用子窠的緣故,射擊的速度比較高,但是射擊的距離比較近,一般號稱有200步的最大射距;至於鳥銃的射擊速度則是訓練精良的士兵可以在每1.5分鐘射擊一次,普通士兵則是每三分鐘裝填射擊一次。在行軍中的步兵則是除非能即時擺成方陣,並且擁有防柵的保護,否則對於騎兵幾乎是沒有抵抗的能力。明軍參加沙爾滸戰役的將領幾乎都打過援朝戰役,不算是沒有作戰經驗的將領,而且在援朝戰役中都有或多或少不錯的戰績,最後的失敗只能說真的是用錯了戰術。像是後來的遼東都督袁崇煥就很能認識火器的長處,往往以火器讓清軍鈍兵在堅城之下,望城興嘆,這才是正確使用火器的戰術。可以說朝鮮之勝正是引起薩爾滸之敗的主要原因。

如果這場戰爭日本人的大局觀和軍事戰略在靈活一些,如果日本慘勝大明是不奇怪的,如果同時北方韃靼乘虛入侵大明,陝西流寇又起,大明肯定無力同時打2場戰爭 雙方可能會簽定如下和約:

1 日本和大明為平等之國

2 大明承認朝鮮的獨立性,朝鮮自行負責其內政和外交,雙方以北緯36度線劃分勢力範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