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新型貨幣政策工具的簡單介紹

一、引言

近年來,央行的傳統貨幣政策工具已經不能有效滿足複雜的貨幣供給變化,中央銀行為了應對經濟環境的變化,為解決基礎貨幣投放問題,中央銀行在借鑑國外主要經濟體央行貨幣政策工具使用基礎上,陸續推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貨幣政策工具,包括公開市場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常備借貸便利(SLF)、中期借貸便利(MLF)、抵押補充貸款(PSL)、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等。

央行新型貨幣政策工具的簡單介紹

二、我國新型貨幣政策工具概況

(一)公開市場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

2013年1月,面對現有貨幣政策操作框架並借鑑國際經驗,中國人民銀行創設了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hort-term Liquidity Operations,SLO)以7天期以內短期回購為主,遇節假日可適當延長操作期限,採用市場化利率招標方式開展操作,在銀行體系流動性出現臨時性波動時相機使用。SLO操作對象為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中具有系統重要性、資產狀況良好、政策傳導能力強的部分金融機構。

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作為公開市場常規操作的必要補充,是在銀行體系流動性出現臨時性波動時擇機使用。這一工具的創設,既有利於央行有效調節市場短期資金供給,預防突發性、臨時性因素導致的市場資金供求大幅波動,促進金融市場平穩運行,也有助於穩定市場預期和有效防範金融風險。

(二)常備借貸便利

中國人民銀行於2013年初創設了常備借貸便利(Standing Lending Facility,SLF)。常備借貸便利是中國人民銀行正常的流動性供給渠道,主要功能是滿足金融機構期限較長的大額流動性需求。對象主要為政策性銀行和全國性商業銀行。期限為1-3個月。利率水平根據貨幣政策調控、引導市場利率的需要等綜合確定。常備借貸便利以抵押方式發放,合格抵押品包括高信用評級的債券類資產及優質信貸資產等。

常備借貸便利的主要特點:一是金融機構可以主動發起,金融機構可根據自身流動性需求申請常備借貸便利;二是常備借貸便利的開展是中央銀行與金融機構一對一交易,針對性強。三是常備借貸便利的交易對象覆蓋面廣,通常覆蓋存款金融機構。

(三)中期借貸便利

2014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創設了中期借貸便利(Medium-term Lending Facility,MLF)。中期借貸便利是中央銀行提供中期基礎貨幣的貨幣政策工具,對象為符合宏觀審慎管理要求的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可通過招標方式開展。

中期借貸便利採取質押方式發放,金融機構提供國債、央行票據、政策性金融債、高等級信用債等優質債券作為合格質押品。中期借貸便利利率發揮中期政策利率的作用,通過調節向金融機構中期融資的成本來對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和市場預期產生影響,引導其向符合國家政策導向的實體經濟部門提供低成本資金,促進降低社會融資成本。為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體平穩適度,支持貨幣信貸合理增長,中央銀行需要根據流動性需求的期限、主體和用途不斷豐富和完善工具組合,以進一步提高調控的靈活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四)抵押補充貸款

2014年4月到2015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創設抵押補充貸款(Pledged Supplemental Lending,PSL)僅為開發性金融支持棚改提供長期穩定、成本適當的資金來源。2015年10月抵押補充貸款對象擴大至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主要支持三家銀行發放棚改貸款、重大水利工程貸款、人民幣“走出去”貸款等等。

抵押補充貸款的主要功能是支持國民經濟重點領域、薄弱環節和社會事業發展而對金融機構提供的期限較長的大額融資。抵押補充貸款採取質押方式發放,合格抵押品包括高等級債券資產和優質信貸資產。

(五)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

在2015年10月10日,央行又在貨幣政策工具箱中放進新的一款操作工具,即擴大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指的是商業銀行可以用現有的信貸資產(即已經放出去的貸款),到央行去質押,獲得新的資金。而之前我國央行提供的再貸款基本上為信用貸款,即沒有抵押物和質押物。

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引入了質押物,對商業銀行再貸款的質押物提出了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再貸款風險,進而降低了商業銀行獲得資金的成本,商業銀行可以利用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這種新渠道,將優質的存量信貸資產質押給央行,獲得央行的再貸款,進而盤活信貸存量。

(六)定向降低存款準備金

定向降準是指央行為了引導信貸資金進入特定的領域、行業或地區,從而對符合一定條件的金融機構降低其存款準備金,增強金融機構信貸能力的政策。目前我國實施定向降準的主要目標是通過建立良好的信貸結構來激勵特定領域、行業或地區,引導金融機構把降準獲得的資金投向“三農”和小微企業,使得“三農”和小微企業獲得更多的信貸資源達到完善經濟結構的目的。

央行新型貨幣政策工具的簡單介紹

三、新型貨幣政策工具產生的主要原因

(一)外匯佔款減少導致投放基礎貨幣減少

從2008-2015貨幣當局外匯儲備與增加值對比圖中可以發現2008年-2011年貨幣當局外匯儲備處於一個穩定增長的範圍內,從2011年開始貨幣當局外匯增加值開始下降,2012年和2014 年貨幣當局外匯增加值為4281.2億元和6411.29億元,相比2011年減少了將近兩萬億元。由此會造成基礎貨幣的投放量與前期相比存在相當大的缺口,為了保證經濟增長這個貨幣政策目標,而貨幣供應量的減少會減少市場的投資從而影響經濟增長,央行所以需要通過多種政策組合來投放貨幣以保證穩定的經濟增長,因此新型貨幣政策工具有一定的目的是為了彌補基礎貨幣的供給缺口。

央行新型貨幣政策工具的簡單介紹

圖1 2008-2015貨幣當局外匯儲備與增加值對比圖

(二)國內經濟增長由高速轉變為中高速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一直處於高速發展階段,但是近年來,經濟發展勢頭髮生轉變由高速轉變為中高速,貨幣政策的目標之一就是經濟穩定增長,從2012年開始,中國經濟發生了較大的調整,經濟增速由2011年的10.3%降至2012年的7.7%。溫和的通貨膨脹可以良好的促進經濟和產業的擴大再生產,所以為了刺激經濟的增長,合理的通過貨幣政策工具增加貨幣供應量來促進經濟的發展是很有必要的。如果貿然的使用傳統的三大貨幣資金政策工具增加資金供給會對經濟波動產生較大影響,創立新的貨幣政策工具投放到特定的領域,能夠很大程度上保證經濟的平穩增長。

央行新型貨幣政策工具的簡單介紹

圖2 2005年-2016年中國GDP增長率對比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