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芳,教師遠程研修這破事兒,你怎麼看?

元芳,教師遠程研修這破事兒,你怎麼看?

元芳,教師遠程研修這貨,你怎麼看?

剛剛上班屁股沒坐熱,就接到工作群的通知-------“請各辦公室同時互相督促,假如未完成遠程研修相關任務請儘快完成,否則影響教師資格註冊”

從幾年前開始,教育廳就開始責令全省在職在編教師利用暑假時間開展“遠程研修”,旨在通過暑假充電學習的方式提高教師群體的業務水平,更新教學方法,促進不同地區的交流。怎麼看都是件大好事。但許多一線教師卻對這項舉措頗有微詞。實際操作中更是大多流於形式,沒有起到理想中的效果。許多教師更是私下多有議論,稱這不過是上面人摟錢的耙子,根本無益於教學。

一線教師之所以腹誹良多,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 遠程研修授課教師資質存疑

記得前兩年遠程研修剛剛開始實施的時候,許多教師都覺得挺新鮮,積極地登錄平臺一探究竟。但是慢慢發現,平臺上的授課教師大多在講一些純理論性的東西,對實際教學幫助不大。細心的同事查了下授課教師的履歷,發現他們全部任職於各大教育院校甚至職業院校,並沒有任何基礎教育相關的一線教學經歷。也就是說他們大多數一天都沒有在中小學教室的講臺上站過。

然而,我們知道對於中小學教學這個範疇來講,理論固然有用,但教學實踐中的經驗才是這個行業王冠上的明珠。況且,我省教育行業准入門檻較高,這些年不僅要求正規師範大學本科以上學歷,更要經過教師招考極低通過率的二次選拔。想必能站到工作崗位上的同行在教育教學理論方面並不匱乏,反倒是非常需要實際教學經驗和真實教學案例來加以補充。

很難想象一個在中小學一天課都沒上過的人,能對深耕於教學一線的教師們有什麼幫助。

二. 言論管制,無法真實意思交流

遠程研修教研平臺原本還有一個很大的用途,促進不同地域間教師的經驗交流,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然而實際操作中,平臺的官方後臺卻對每個教師的言論進行了實名制的嚴厲管制。只能說積極地,讚揚的,肯定的言論,不準講消極的,批評的,否定的詞彙。讓人彷彿又回到了那個只講“兩個凡是”的時代。

比如,某個專家領導在平臺拋出一個理論觀點,帖子下面不一會兒就山呼海嘯般產生幾千條評論。因為評論數量也是要記入最後研修考核分數的。再仔細一看評論內容,不禁讓人石化。清一色的“好,好……”“不愧是專家,觀點新穎,讓人受益匪淺”“果然理論基礎紮實,與我們有云泥之別”“研修幫我提高,幫我成長”“我研修,我快樂”。更多的是直接複製黏貼交差。毫無營養可言。

記得幾年前的一個暑假,正值研修,我那時性格稜角尚且鋒利,在平臺上實在看不慣大夥那股子言不由衷的樣子,便講了兩句實話。當然也僅限於教學探討範圍內的話題。錯就錯在跟專家的觀點是相左的。事情發生後,沒過幾天,省裡就給學校發了通報批評,說我擾亂研修的正常秩序造成了不好的影響。還好校領導仁慈沒有特別難為我,不過寫檢討,認錯悔改是少不了的。人生的第一封檢討竟然是因為自己不小心說了真話。

三. 教師參加遠程學習,缺乏內在驅動力

教師同行都明白,想提高學生學業成績依靠強壓,逼迫往往效果並不會好,最有效的方式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能自發的去學習。這個道理放到教師自己身上也是相同的。像目前這樣攤牌式的逼迫教師去學習,往往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大多教師都是抱著矇混過關的心態來應付這件差事。況且,學生學習至少從終極目的上還有中考高考作為有效的激勵手段,而教師的遠程研修卻是純粹的上級任務。

領導會說,學習可以提高教師們的業務素質,間接提高班裡學生的學業水平,作為教師不應該獲得更大的成績感和滿足感嗎?

誠然,大多數教師都有提升自己業務能力的主觀願望,也會因為自己所教班級的學生將來表現優異而產生職業獨有的“成就感”“滿足感”。但是,大家是否還記得當初教育學中曾經學到的“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呢?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中曾提到人只有當物質生活需要得到一定滿足的時候,一些高層次的精神需求,譬如尊重的需要和個人成就感的需要才會表現出來。

觀察一下目前教師群體的薪資結構,雖然我省教師平均薪資據統計尚處於社會中等偏上水平。但考慮到教師群體內部薪資差異十分巨大,尤其年輕教師往往開銷大但薪資水平卻大大低於教師平均值。這讓許多年輕教師在基本物質條件方面難以得到滿足,較低的收入水平自然在當今社會中無法得到應有的尊重。當低一級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時,高高在上的個人成就感便無從談起。

所以,當教師們缺乏了內驅力作為誘因,那麼自主自發學習的意願自然也就降低了。

回過頭來講,經驗主義不止一次告訴我們,許許多多上級部門的方針政策初衷都是好的,但每每落實到具體執行環節上總是要被打折扣的,甚至有的變成南轅北轍,好心辦成壞事。從根源上說,是每當主體政策落地之後,在實際執行中難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一些意外情況,這時假如不能與時俱進的做出更新,及時的給政策打打補丁,勢必會讓原本的政策發生軌道的偏轉,嚴重時甚至會掉過頭來起到完全相反的作用。

遠的不說,就說近些年被人百般詬病的“職稱問題”和“教師績效考核問題”,政策實施初衷都是為了最大化的提升教師群體的主觀能動性,然而事實上呢?

前者,“職稱制度”隨著時代的變化,人們觀念的變化和社會經濟的進步,儼然已經變成教師發揮主觀能動性最大的障礙。這就是因為制度沒有跟上時代的腳步,與時俱進。課本上管這個叫“生產關係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

後者,“教師績效考核制度”從前兩年政策落地伊始便在各地爆出各種這樣那樣的問題,這時就需要上級部門及時針對發生的新情況做出相應調整,給政策 “打打補丁”,防止有些人鑽空子。然而,這時教育主管部門又“隱身”了。導致原本利好的政策成了一些人中飽私囊的工具。

反觀我們目前集體參與的遠程研修活動,同樣有著上面所提到的種種問題。相信教育相關部門會不斷改進和完善這項制度。在此,我們可以嘗試給出一些建議:

比如,平臺可以更多的邀請一些常年深耕教學一線,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來授課。另外,介於省內各地區教育資源嚴重不均衡的現狀,平臺也應當給予某些教育資源薄弱地區的優秀教師以展示自己的機會。因為許多重點學校名師的教學方式方法可能在偏遠薄弱學校完全無法推行。

還有,平臺在言論控制的尺度方面可以適當放鬆,只要不違反相關法律法規,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相關問題都可以談。道理總是越辯越明,如果總是搞“一言堂”,凡是專家講的都是對的,凡是領導說的都沒問題,這樣只會讓教師群體思維僵化,無法起到交流提高的效果。

當然,從根源上解決一線教師尤其年輕教師囊中羞澀的問題,讓教師群體物質生活能過得體面,才是真正激發教師學習提升業務水平的最優解。

我們期待隨著相關制度的完善,遠程研修能真正迴歸它政策的初衷,成為幫助教師群體水平提高,鼓勵學術交流,實現自我價值的工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