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芳,教师远程研修这破事儿,你怎么看?

元芳,教师远程研修这破事儿,你怎么看?

元芳,教师远程研修这货,你怎么看?

刚刚上班屁股没坐热,就接到工作群的通知-------“请各办公室同时互相督促,假如未完成远程研修相关任务请尽快完成,否则影响教师资格注册”

从几年前开始,教育厅就开始责令全省在职在编教师利用暑假时间开展“远程研修”,旨在通过暑假充电学习的方式提高教师群体的业务水平,更新教学方法,促进不同地区的交流。怎么看都是件大好事。但许多一线教师却对这项举措颇有微词。实际操作中更是大多流于形式,没有起到理想中的效果。许多教师更是私下多有议论,称这不过是上面人搂钱的耙子,根本无益于教学。

一线教师之所以腹诽良多,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 远程研修授课教师资质存疑

记得前两年远程研修刚刚开始实施的时候,许多教师都觉得挺新鲜,积极地登录平台一探究竟。但是慢慢发现,平台上的授课教师大多在讲一些纯理论性的东西,对实际教学帮助不大。细心的同事查了下授课教师的履历,发现他们全部任职于各大教育院校甚至职业院校,并没有任何基础教育相关的一线教学经历。也就是说他们大多数一天都没有在中小学教室的讲台上站过。

然而,我们知道对于中小学教学这个范畴来讲,理论固然有用,但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才是这个行业王冠上的明珠。况且,我省教育行业准入门槛较高,这些年不仅要求正规师范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更要经过教师招考极低通过率的二次选拔。想必能站到工作岗位上的同行在教育教学理论方面并不匮乏,反倒是非常需要实际教学经验和真实教学案例来加以补充。

很难想象一个在中小学一天课都没上过的人,能对深耕于教学一线的教师们有什么帮助。

二. 言论管制,无法真实意思交流

远程研修教研平台原本还有一个很大的用途,促进不同地域间教师的经验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然而实际操作中,平台的官方后台却对每个教师的言论进行了实名制的严厉管制。只能说积极地,赞扬的,肯定的言论,不准讲消极的,批评的,否定的词汇。让人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只讲“两个凡是”的时代。

比如,某个专家领导在平台抛出一个理论观点,帖子下面不一会儿就山呼海啸般产生几千条评论。因为评论数量也是要记入最后研修考核分数的。再仔细一看评论内容,不禁让人石化。清一色的“好,好……”“不愧是专家,观点新颖,让人受益匪浅”“果然理论基础扎实,与我们有云泥之别”“研修帮我提高,帮我成长”“我研修,我快乐”。更多的是直接复制黏贴交差。毫无营养可言。

记得几年前的一个暑假,正值研修,我那时性格棱角尚且锋利,在平台上实在看不惯大伙那股子言不由衷的样子,便讲了两句实话。当然也仅限于教学探讨范围内的话题。错就错在跟专家的观点是相左的。事情发生后,没过几天,省里就给学校发了通报批评,说我扰乱研修的正常秩序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还好校领导仁慈没有特别难为我,不过写检讨,认错悔改是少不了的。人生的第一封检讨竟然是因为自己不小心说了真话。

三. 教师参加远程学习,缺乏内在驱动力

教师同行都明白,想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依靠强压,逼迫往往效果并不会好,最有效的方式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能自发的去学习。这个道理放到教师自己身上也是相同的。像目前这样摊牌式的逼迫教师去学习,往往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大多教师都是抱着蒙混过关的心态来应付这件差事。况且,学生学习至少从终极目的上还有中考高考作为有效的激励手段,而教师的远程研修却是纯粹的上级任务。

领导会说,学习可以提高教师们的业务素质,间接提高班里学生的学业水平,作为教师不应该获得更大的成绩感和满足感吗?

诚然,大多数教师都有提升自己业务能力的主观愿望,也会因为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将来表现优异而产生职业独有的“成就感”“满足感”。但是,大家是否还记得当初教育学中曾经学到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呢?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曾提到人只有当物质生活需要得到一定满足的时候,一些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譬如尊重的需要和个人成就感的需要才会表现出来。

观察一下目前教师群体的薪资结构,虽然我省教师平均薪资据统计尚处于社会中等偏上水平。但考虑到教师群体内部薪资差异十分巨大,尤其年轻教师往往开销大但薪资水平却大大低于教师平均值。这让许多年轻教师在基本物质条件方面难以得到满足,较低的收入水平自然在当今社会中无法得到应有的尊重。当低一级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高高在上的个人成就感便无从谈起。

所以,当教师们缺乏了内驱力作为诱因,那么自主自发学习的意愿自然也就降低了。

回过头来讲,经验主义不止一次告诉我们,许许多多上级部门的方针政策初衷都是好的,但每每落实到具体执行环节上总是要被打折扣的,甚至有的变成南辕北辙,好心办成坏事。从根源上说,是每当主体政策落地之后,在实际执行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一些意外情况,这时假如不能与时俱进的做出更新,及时的给政策打打补丁,势必会让原本的政策发生轨道的偏转,严重时甚至会掉过头来起到完全相反的作用。

远的不说,就说近些年被人百般诟病的“职称问题”和“教师绩效考核问题”,政策实施初衷都是为了最大化的提升教师群体的主观能动性,然而事实上呢?

前者,“职称制度”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观念的变化和社会经济的进步,俨然已经变成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大的障碍。这就是因为制度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与时俱进。课本上管这个叫“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后者,“教师绩效考核制度”从前两年政策落地伊始便在各地爆出各种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就需要上级部门及时针对发生的新情况做出相应调整,给政策 “打打补丁”,防止有些人钻空子。然而,这时教育主管部门又“隐身”了。导致原本利好的政策成了一些人中饱私囊的工具。

反观我们目前集体参与的远程研修活动,同样有着上面所提到的种种问题。相信教育相关部门会不断改进和完善这项制度。在此,我们可以尝试给出一些建议:

比如,平台可以更多的邀请一些常年深耕教学一线,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来授课。另外,介于省内各地区教育资源严重不均衡的现状,平台也应当给予某些教育资源薄弱地区的优秀教师以展示自己的机会。因为许多重点学校名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可能在偏远薄弱学校完全无法推行。

还有,平台在言论控制的尺度方面可以适当放松,只要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相关问题都可以谈。道理总是越辩越明,如果总是搞“一言堂”,凡是专家讲的都是对的,凡是领导说的都没问题,这样只会让教师群体思维僵化,无法起到交流提高的效果。

当然,从根源上解决一线教师尤其年轻教师囊中羞涩的问题,让教师群体物质生活能过得体面,才是真正激发教师学习提升业务水平的最优解。

我们期待随着相关制度的完善,远程研修能真正回归它政策的初衷,成为帮助教师群体水平提高,鼓励学术交流,实现自我价值的工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