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口音怎麼教孩子說話?

有口音怎麼教孩子說話?

藍藍小時候,不會叫蘿蔔乾蘿蔔乾,喜歡說阿力多;不懂得用普通話說芭蕾舞,總是糯糯地說巴立舞,普通話混家鄉話再混兒童自創語言,總而言之,就是無厘頭的換亂,直到3歲,我媽還怕我以後說話不利落,雖然現在,呵呵,口齒異常伶俐。

而現在的小孩面臨的語言選擇更多,方言、普通話、外語,一個詞,複雜。不過,和咱們成年人的迷糊、困惑不同,現在的小孩子可以在各種語言中游刃有餘,《爸爸去哪兒》中kimi說喝奶奶很可愛,偶爾蹦幾個英語單詞很洋氣,一口臺腔的普通話也不錯。

本篇文章的立意就是讓著急的父母們放寬心,人類大腦的語言功能就像一扇大門,小時大門是完全敞開的,隨著年齡增長就會漸漸關閉。複雜的語言環境反而能刺激孩子的大腦發育,多種語言環境中長大的孩子,長大後的語言學習能力反而可能更強。

調查顯示,北京和天津約有80%的孩子接受隔代教育,上海50%~60%的孩子由祖輩教育,廣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佔總數的一半,全國範圍內有近一半的孩子接受隔代教育。

不少在大城市工作生活的小夫妻來自不同城市,父輩又往往不太會說普通話,導致育兒過程中普通話與方言“打架”的現象在不少寶寶身上都有顯現。

比如有人談到自己是湖南人,媳婦是山東人,兩年前喜得貴子,雙方老人輪流來京幫著照顧孩子。隨著孩子長大說話,不可調和的矛盾接踵而至:爺爺奶奶在的時候,跟孩子交流用湖南話,結果孩子把“湖南”說成“福蘭”;外公外婆來了,孩子又學了一口山東話,簡直是個小“水滸好漢”。

小兩口一個勁想拿普通話矯正孩子的口音,無奈工作忙,帶孩子時間短,總敵不過方言的耳濡目染。倒苦水的並不是個案 有些孩子一張嘴,兩三種方言跟普通話、英語混著往外蹦;還有些孩子兩三歲還難開“金口”,跟家中語言環境太複雜不無關係。這讓不少家長傷透了腦筋,“我家孩子將來會不會不會說話啊?”

多語言環境不一定是壞事

從發展心理學角度看,一般情況下,孩子在1歲左右逐漸理解語義,但在這之前的1年,他處於語言的“吸收期”,已經開始練習控制發音、掌握語義,為日後的“開口說話”做準備。

在10~14個月,孩子往往就能說出具有概括性意義、能被他人理解的詞了。如果家中存在不同地域的方言、口音,會給孩子帶來一定干擾,可能說話晚一些,但一般不會產生太大影響。

實際上,人類大腦的語言功能就像一扇大門,小時大門是完全敞開的,隨著年齡增長就會漸漸關閉。複雜的語言環境反而能刺激孩子的大腦發育,多種語言環境中長大的孩子,長大後的語言學習能力反而可能更強。

孩子還擁有自我內化多種語言的能力。即使孩子在多語言環境下成長,也不會對其語言發育產生很大影響:這樣的孩子一般說話較晚,且有可能出現各種方言混在一起表達的現象,但通過一段時間的內化,便會分清各個方言的差別,遊刃有餘地切換。

就像最近熱播的《爸爸去哪兒》第二季中,那些三四歲的孩子就可以流利地切換普通話、臺灣話、粵語和英語。所以,多種方言不但不會影響孩子對普通話的學習,還會促進孩子語言能力發展。家長不必過於擔憂,更不要因此破壞家庭關係。

事實上,學普通話和外語固然重要,但方言是中國地域文化的載體,是中華文明長盛不衰的內在機制。因此切不可因噎廢食,完全“封殺”孩子學習方言的機會。

當然,雖然多語言環境並不是一件百害而無一利的事情。但專家還是建議在孩子學說話時,最好給孩子營造一個說普通話的環境,家中成員都說普通話,以此來促進孩子的語言學習。“如果家裡人說不好普通話,最好固定一種口音、方言跟孩子交流,讓孩子有語言安全感。”

----------------------------------------你是哪裡人呢?孩子是自己帶還是給老人帶呢?平時家裡用普通話交流多還是用方言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