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教師的眼裡有孩子們的“遠方”

今天我們關注--時政熱點:鄉村教師的眼裡有孩子們的“遠方”。

1月13日,東北師範大學中國農村教育發展研究院在京發佈《中國農村教育發展報告2019》。報告顯示,2017年全國各地共招聘特崗教師7.7萬人,分佈在1萬多所農村學校,鄉村小學和初中生師比低於國家標準。不過,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成效明顯。(1月13日新華網)

“心有光芒,必有遠‘芳’”。在孩子們的世界裡,懵懂蹣跚年代的啟蒙老師,大概就是他們人生裡最初的詩與遠方。《中國農村教育發展報告2019》在京出爐的當天,遙遠的三亞恰巧在頒發“馬雲鄉村教師獎”。這是臘八節的巧合,亦是農村教育的現實語境。無論是這份中國農村教育的“年度體檢報告”,抑或是公益基金呈現的具體而微的“鄉村教師”“鄉村校長”的非典型性故事,皆說明鄉村教育早已超越“補短”層面的悲憫意義,而成為鄉村振興和教育復興的爆款課題。

職稱困擾、編制壁壘,社保之慮、待遇之別……這些現實的“大山”,是鄉村教師“請不來、留不下、待不住”的根源。2018年,有媒體調查發現:廣西百色、河池、柳州、賀州、來賓、崇左等9個設區市招聘一批鄉村教師,每市均出現數百個崗位無人問津的現象,共2230人。事實上,2015年以來,各地鄉村教師招聘不時出現空缺現象。一方面是虛位以待,另一方面是乏人問津。《中國農村教育發展報告2019》多少也佐證了這種隱憂:報告顯示,2017年全國各地共招聘特崗教師7.7萬人,分佈在1萬多所農村學校,鄉村小學和初中生師比低於國家標準。2017年全國小學專科及以上學歷教師比例為95.26%,其中農村為93.80%;全國初中本科及以上學歷教師比例為84.63%,其中農村為81.10%。一切教育資源與關切的前置,才是解決鄉村教育歷史性欠賬的正解。

鄉村教育,事關當下的扶貧攻堅戰,事關長遠的社會結構穩定。扶貧先扶智。“幫助農村全面脫貧,鄉村教育的發展是必經之路。”在精準脫貧的關鍵一役,鄉村教育便是撬動整個農村版圖與命運的那個支點,無論是多少遍的提醒或重申都不為過。民間層面的“鄉村教師計劃”“鄉村校長計劃”“鄉村師範生計劃”“鄉村寄宿學校計劃”等,乃至官方版本的“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等,皆是強調人的支撐性作用。教育是人的事業,離開了人,便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至於構建紡錘形社會結構或紓解固化階層之憂,大概沒有什麼比教育公平更便捷、更合適的第二條道路了。從古時的鄉賢鄉紳到今日的志願教育,後賦公平的期待、人生出彩的夢想,大概是支撐一切情懷與作為最本色的動力源。

2018年的中國教育話題榜上,我們關注過“一塊可能改變命運的屏幕”,進而熱火朝天地討論過雙師教學等模式的效用。只是,“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的目標,顯然不是一塊電子屏、一個教學聯合體就能速效解決的——涵養鄉村教育的良好生態,仍需立足於人、仍需從“人”字上破題。我們反覆追問:一個民間的公益計劃每年產生20個獲獎的校長、100位獲獎老師是否能影響我國鄉村教育未來走向?答案也許是肯定的。從“人”的層面關注鄉村教育的未來,也許是鄉村教育供給側改革在新時代的使命所在、前途所在。

讓鄉村教師成為體面而有尊嚴的職業,他們的眼裡才能自帶光芒、進而讓孩子們看到春風浩蕩的未來和“遠方”。

鄉村教師的眼裡有孩子們的“遠方”

鄉村教師的眼裡有孩子們的“遠方”

鄉村教師的眼裡有孩子們的“遠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