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縉拿朱元璋當明君結果很慘

李善長曾是朱元璋的第一大秘,是朱元璋打天下時首屈一指的幫手。建國後做了大明首任丞相,韓國公。後在朱元璋兔死狗烹運動中被迫退休,回家頤養天年。但這也不消停,在他七十七歲高齡時,捲入了明朝開國第一大案“胡黨案”中。


解縉拿朱元璋當明君結果很慘


洪武23年即公元1390年,有人告李善長參與胡惟庸謀反,朱元璋進行了一番莫須有的審查定罪,最後賜死李善長。全家妻兒老小70餘人,只留下已招為駙馬的大兒子李琪,其餘全部處死。

群臣很多都認為此案牽強,但誰也不敢公開為其聲張。而有一個叫王國用的御史郎中富有正義感,決心上書要求平反。但這個王郎中和前面那個御史夏文長一樣,對自己成事信心不足,於是拉來“皇家第一筆桿子”解縉,說非你不可。時任江西道監察御史的解縉也聽說過李善長的事,有些義憤,現在又受了同僚推崇,於是又做了一回搶手,大筆一揮:《訴韓國公冤死狀》,為胡黨案牽連被殺的李善長鳴冤——

“善長與陛下同心,出萬死以取天下,勳臣第一,生封公,死封王,男尚公主,親戚拜官,人臣之分極矣。藉令欲自圖不軌,尚未可知,而今謂其欲佐胡惟庸者,則大謬不然。人情愛其子,必甚於兄弟之子,安享萬全之富貴者,必不僥倖萬一之富貴。善長與惟庸,猶子之親耳,於陛下則親子女也。使善長佐惟庸成,不過勳臣第一而已矣,太師國公封王而已矣,尚主納妃而已矣,寧復有加於今日?且善長豈不知天下之不可幸取。當元之季,欲為此者何限,莫不身為齏粉,覆宗絕祀,能保首領者幾何人哉?善長鬍乃身見之,而以衰倦之年身蹈之也。凡為此者,必有深仇激變,大不得已,父子之間或至相挾以求脫禍。今善長之子祺備陛下骨肉親,無纖芥嫌,何苦而忽為此。若謂天象告變,大臣當災,殺之以應天象,則尤不可。臣恐天下聞之,謂功如善長且如此,四方因之解體也。今善長已死,言之無益,所願陛下作戒將來耳。”太祖得書,竟亦不罪也。”

在這封訴狀中,解縉明確指出,定李善長謀反實在太牽強,他曾經已經位極人臣,怎麼會跟胡惟庸造反呢?即便造反成功,他還能當皇帝嗎?只不過還是臣子啊?再者,老人年事已高,犯得著再去打拼一番,去幹一件看不見希望的事嗎?

應該說,解縉的分析有理有據,相當到位。但是,這一次卻引起朱元璋的強烈反彈。朱元璋接到怨狀,仔細一看,這是公開為胡黨餘孽鳴不平,再仔細一看,感到有點不對味,這不是王郎中的力道,還是解縉體啊。終於對解縉動了真怒。

可以說,對於胡黨系列的李善長案的背景,解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尤其對於朱元璋製造此案的目的,他不明就裡。無論是胡惟庸還是李善長,都是朱元璋必殺的人。不殺那些功臣,皇帝龍椅能坐得穩嗎?而你解縉,先向皇帝信任的人叫板,又為皇帝必殺的人公然鳴冤叫屈,再慣著你,這還得了嗎?

才子越界太甚。朱元璋要對解縉下手了。

洪武二十四年即公元1392年,朱元璋擺了一次大型酒局。這場酒局的名字叫“百叟宴”。

“百叟宴”是古代中國官方傳統酒局,歷代帝王為表示尊老敬賢,不定期地邀請各地壽星賢達,前來官府或皇宮赴宴。朱元璋作為大明開國皇帝,彰顯堯舜之君狀,也沿襲了這一作法。而且,他還有另外盤算——利用此次“百叟宴”,解決一個心腹之患。

朱元璋特意吩咐手下,要請一個人。這個人務必請到。這個人是誰呢?

他就是解縉的父親解開。

據史料推算,解縉的父親當時已經年過八十,按古代說法,這個屬於耄耋之年,極為罕見,絕對的壽星老。因為古人活到七十就很了不起了,被稱古稀之年。所以,朱元璋是以老者賢人名義特意向解縉的老父解開發出邀請。皇上美意,解開解縉父子怎能不領?解縉美滋滋迎著老父親進了京城。他以為這是父親沾他這個兒子光,皇帝肯定會當著父親面誇自己一番。

殊不知,這次酒局對他而言,恰似鴻門宴。

酒會上,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朱元璋招呼解開到身邊來,老解也本以為皇帝要誇讚兒子,不料,皇帝突然對他說了這樣一句話:把你的兒子領回家吧。明史記載,朱元璋的原話是這樣說的:“大器晚成,若以爾子歸,益令進,後十年來,大用未晚也。”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朱元璋說,常言道:大器晚成。你的兒子太年輕了,不要著急趁早出名,那未必是好事。把你兒子領回家,修煉十年再來,屆時朝廷還可重用他,時間不晚。

朱元璋這句話的潛臺詞,其實就是給解縉短暫的政治生涯做了評語。認為解縉政治悟性不高,不懂規矩,油梭子發白——欠練。

雖然朱元璋沒有治罪解縉,表面看才子沒有違法大明王法顯規則,但實際上卻觸犯了龍顏——個性與皇威犯衝。此時的朱元璋已經到了遲暮之年,顯然,他此生是不準備再用才子解縉了,他的洪武王朝,給才子劃上的,是句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