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債券被納入指數 其意義深遠

中國債券市場迎來“高光時刻”,4月1日,中國國債、政策性銀行債正式納入全球三大債券指數之一的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債券指數(BGAI),共涉及365只債券,20個月分步完成。此外,另外兩大債券指數,摩根大通新興市場政府債券指數(GBI—EM)和富時羅素全球債券指數(WGBI)此前亦陸續釋放消息稱,有望在今年將中國的相關債券納入其指數。摩根大通全球指數團隊預計,納入三大指數,將為中國債市引入2500億到3000億美元的資金流入,這充分體現出中國債券市場在不斷開放,同時也顯示出中國債券吸引力在不斷增強。下一步,隨著國際三大評級機構進入中國市場,將對中國信用債進行評級,這將有利於中國信用債對外開放。

4月1日,彭博宣佈,開始將中國國債、政策性銀行債正式納入全球三大債券指數之一的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債券指數(BGAI),共涉及365只債券,20個月分步完成。

“以前,有些境外投資者由於流動性,以及對中國債市不瞭解等各方面的原因,沒有投資中國的債市。但現在如果他們還不投資中國債市的話,那他們的回報跟指數就會有偏差。尤其是在目前中國債市的收益率比其他市場的債市高的情況下。”4月1日,匯豐資本市場亞太區聯席主管陳紹宗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隨著中國債券被納入彭博—巴克萊指數,中國債市將從此前相對邊緣的市場進入到國際主流市場的行列。

投資者也在行動。“我們會跟著他們的節奏,逐步加大配置,4月份的配置比例可能會在0.5%左右。”某中型外資資產管理公司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目前人民幣債券已是外資的關注焦點,“未來投資機構無論是數量還是類型,都會持續豐富。”

不過,長遠來看,納入指數對中國債市的意義,並不僅僅停留在吸引外資流入上。

拆解央行“作業本”

“早在2005年,我們就創建了中國綜合指數,當時該指數業務還屬於雷曼兄弟。”在3月21日的媒體交流會上,彭博指數業務全球負責人Steve Berkley表示,隨著中國債券市場的開放,彭博於2016年向全球投資者提出將中國債券納入主要指數的想法,在一系列準備工作之後,於2018年3月正式提出,於1年後將中國債券納入該指數,“分20個月逐步完成,初始比重為中國債券在指數中應占比重的5%,隨後每月遞增5%。”

採取分步驟進行,是為了不對市場流動性造成太大影響,同時也給境外投資者入場持倉留出了時間。

長遠來看,這對中國債市引入外資“活水”意義重大。據德意志銀行測算,未來5年,流入銀行間債市的資金有望達到7500億—8000億美元,“海外投資人在國內債券市場上的持有量佔比將攀升至5.5%—6%,持有中國國債佔比18%—20%、政策性銀行債佔比8%—10%。”

達到今天這個“里程碑”,央行多年來的努力功不可沒,其種種改革,為中國債市融入全球市場提交了一份不錯的“作業本”。

早在2005年,央行便開始逐漸建立對外開放通道,批准泛亞基金和亞債中國基金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打開境外機構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大門;此後,QFII, RQFII陸續落地,並允許合格機構投資者用離岸人民幣投資銀行間債市。

2015年—2017年間,央行又陸續放開交易限制,境外投資者可參與債券回購、債券借貸、債券期貨、利率互換等交易;放寬了投資額度、鎖定期及資金撤回限制等規定;並允許外資參與境內衍生品市場。

“最關鍵的舉措,應該是‘債券通’的落地,真正便利了投資者,從那以後,境外投資者開始加速影響銀行間債市。”一位外資行債券投資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2017年7月“債券通”落地後,“外資配置國債的力度明顯加大,在某些時點甚至能左右國債收益率的走向了。”

據央行公佈的數據,截至2018年末,境外投資者持有的國債已佔國債存量8%以上。

“以前境外投資者對於中國債市有三方面的擔憂。一是關於稅務的問題,二是否能夠券款對付,三是否能夠進行分倉交易。”陳紹宗亦表示,中國監管部門目前已掃清投資者此前最為關心的幾個障礙,此外,對於匯率風險,“制度安排上也為他們提供了對沖工具。”

據華泰證券總結,“債券通” 從整個交易過程的前中後三方面優化了境外投資者的交易:券款對付(DvP)結算全面實施,消除了結算風險;交易分倉功能上線,實現了大宗交易業務流程的自動化;此外,稅收政策也進一步明確,免徵境外投資者企業所得稅和增值稅,期限暫定三年。

增強利率債流動性

“中國債券被納入指數後,對市場而言,最重大的意義之一,是可以撬動國內債市做市機制的正式啟動和運營。”在3月21日的媒體交流會上,彭博中國總裁李冰對記者表示,目前“債券通”平臺上有34家指定做市商,中國債券加入指數後,大量境外投資者入場,“會促使這些做市商去報雙邊價,把買賣報價拉近。”

“隨著大型商業銀行轉型變成做市商的角色越來越活躍,未來銀行持有到期的比例一定會越來越少,國債、政金債的流動性也將隨之解放。”李冰說。

銀行間市場為場外市場,作為投資主力的商業銀行,其“持有到期為主”的配置風格,使得包括國債、政金債在內的債券發行後不久便被雪藏。

不過,新券與老券之間的轉換,或是接下來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

“‘債券通’的做市商在為市場提供流動性方面在發揮很好的作用,我認為挑戰其實在於活躍債券和非活躍債券之間的流動性差異。”陳紹宗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新舊債券存在流動性差異,並非中國債市獨有的現象,一般來說,流動性通常都會傾向於集中在活躍債券,因為很多投資者都會積極地參與基準債券的交易;按“當基準債券發生變化的時候,許多追蹤指數的投資者需要從老的活躍債券轉化成新的活躍債券。這就是為什麼非活躍券的流動性較差,投資者在做新老活躍券置換的時候會承受較大的買賣價差。”

“對於基金經理來說,他們如何從流動性不那麼好的債券,轉成流動性比較好的債券,這也是一個令他們頭痛的問題,期待將來可以解決。”陳紹宗表示,市場將逐步解決這一問題,“隨著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進行活躍券和非活躍券置換,做市商也會更樂於為買賣雙方提供報價,那麼流動性自然而然地就可以通過市場自身的調整得到改善。”

“債券和股票很不同,並不會出現非常高的流動性;隨著3大美國信用評級機構進入大陸債券評級市場,內地債券的流動性自然會增加。”香港資本市場資深人士鄭磊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繼續保持市場開放,買賣自由,資金進出自由,就可留住這些境外投資者並保持其活躍度。

信用債為另一重頭戲

“只要中國債券獲得三大評級機構的任何一家評級,這市場就會大很多。”鄭磊對記者表示,中國債券市場開放的下一步重頭戲,是讓外資機構投資信用債,“因為很多境外投資機構的選券標準必然有一條,是要看國際三大評級機構的結果,國內信用機構給出的評級並不在考慮範圍內。”

今年1月,三大評級公司之一的標普已獲得央行的評級牌照,穆迪與惠譽則正在路上。

“目前國內信用債市場分層非常不足,發行人在國內的評級體系裡,大多聚集在高等級;投資人也相應地大多數偏向保守。”北京某中資行資管部人士對記者表示,境外投資者的投資需求驅動國際三大進入中國市場,其意義,“往小了說,有助於讓發行主體各歸其位”,“往大了說,可以引發一場信用風險定價的變革,這將有利於整個金融市場。”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駐華首席代表席睿德日前接受新華社專訪時也表示,中國債券市場的發展未來也與更廣泛的改革議程緊密相連,包括加強公司治理、改革國有企業、完善貨幣和匯率政策框架、改善溝通策略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