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讚美袁崇煥,不因其為民族英雄,是滿清已將治國做到了極致


乾隆帝讚美袁崇煥,不因其為民族英雄,是滿清已將治國做到了極致


坊間都傳,袁崇煥被乾隆定義為“民族英雄”,其實這事屬子虛烏有。這也許是某些人對史料揣測後的引申。在憎惡滿清統治的前提下,自然而然,對之做了一些引申,也是人之常情。比如敵人所肯定的,一定屬於敵人陣營的人;比如敵人曾同情過,估計一定是漢奸大拿等等。

袁崇煥身為明末的抗清將領。曾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不僅遭受了崇禎帝的猜忌,生前領受寸磔酷刑,被觀刑百姓啖肉飲血,家族流放的流放,為奴的為奴;身後近四百年了,還要招致民間猜忌無數,連釐清清白的機會都沒有,到現在還是個備受爭議的將領。可憐!

據史料,乾隆曾對其因主昏政暗,卻未能一展報國忠君之遇,深表同情。也僅讚揚袁氏忠君體國。但並無追認其為“民族英雄”。想必乾隆不傻吧?如果追認袁氏為民族英雄,滿清豈不是自認異族入侵撍權,坐實了大清沽名篡朝麼?

先看史料,乾隆曾記,“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闢,深可憫惻。”

作為滿清的皇帝,乾隆實在不怎麼樣。但能作上述的評語,即便是僅為了鞏固滿清的政權,而偏向敵人大明袁氏,實屬大度與難能可貴。

乾隆對前朝將領的同情評價,昭示著滿清國運已穩。完全不必擔心,能有威脅滿清國運的反清運動的存在。現在,老說滿清國運衰弱,自乾隆朝始。這是事實。但那個時候,也一定是滿滿的康乾盛世。所以,作滿清國運已穩的判斷,是合乎事實的。

乾隆帝讚美袁崇煥,不因其為民族英雄,是滿清已將治國做到了極致


正是基於此,作為曾經的對手,如今同情反清較為激烈的明督師袁崇煥,再給予其比較公正、寬容的評價,甚至還曾自供,乾隆先祖曾使反間計,以離間大明君臣,不僅凸顯乾隆朝超然灑脫的姿態。而且,這裡面還蘊含著深刻的滿清王朝君權與臣權博弈藝術的背景。

寬容無疑來源於自信,對敵人的寬容尤為如此,因為他在俯視你。

至於,乾隆朝有沒有資格俯視崇禎朝,或者,大清王朝有沒有資格俯視大明王朝,還是先從滿清的封建統治歷程說起吧。

滿清自後金擾明邊,至入關,再至雍正朝設下軍機處始,其對國家的統御力,從氏族部落的鬆散無為,達到2千年來封建社會皇權制國的頂峰。雖然清承襲明制,但比起大明的控國能力,滿清則更為強悍許多。

同時也證明,滿清權貴對中原文化的參悟力極為驚人,運用得也是相當成功。這一點,作為今天的我們,既無庸避諱,也沒法無視。才入關多少年?直接從奴隸社會,跳到封建社會的巔峰。當然,這與滿清站在2千年來中原文化的肩膀上,也不無關係。

滿清除通過軍機處的行政架構,以削弱士紳階層的實力外,愚民政策及培養官僚階層忠君的價值觀,當屬其在治國中,不可或缺的兩大特徵。

對於百姓的愚民化治理(其實很殘酷),滿清怎麼做,這裡暫時不作討論。而對於漢人主力的士紳階層,滿清故意讓“文字獄”盛行,和樹立“忠君觀念”的培養,是一個成功的威權政府,兩個互為背書、剛柔兼濟的臉譜。

乾隆帝讚美袁崇煥,不因其為民族英雄,是滿清已將治國做到了極致


治國層面上的剛柔兼濟,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過康熙王朝的開疆拓土,和雍正王朝的勵精圖治,反映在國力上的提升,為乾隆朝提供了雍容優裕的經濟和政治環境,然後,乾隆帝才出於施政的自信,方開始了柔性治吏的階段。

自古以來,“治統”和“道統”,一個掌控在皇權手中,一個擎舉在士紳手中,遠的不說,大明的文官,曾以“道統”為武器,與各代大明皇權周旋良久,逼得各位皇帝在深宮中煉丹、開豹房、做木工。

為啥?皇上上朝太生氣了,動不動言官就勸諫,動不動內閣就封駁,動不動諍臣就以“道統”對峙“治統”。一個人,怎麼擺得平一大堆的大臣呢?索性就不管了。

距離既產生了美,也產生了格局。

大明皇權雖說對士紳退避三舍,但對國家控制力還是不錯的。開國的幾個強帝不說,象後來的嘉靖、萬曆、天啟帝也都還可以。並無因遠離了朝政,而失去對國家控制。靠得還是藉助宦官和皇家間諜兼警察,來遠距離控制朝政的格局。

到了末帝崇禎就不行了,崇禎帝一改遠距控朝的大明成制。登基才17歲,執政經驗不足,一上來就先剷除魏閹宦黨(不是魏忠賢不能剷除,而應先削弱一下魏閹,要徹底扳倒魏閹,等到先把王承恩培養成強力的宦黨時再說),等於變相地去扶持東林臣黨。而大明文官既有下克上的傳統,又有下克上的實力,更慘的是,大明又歷來重文抑武,遇到皇權有事,武官想幫也幫不上忙呀。

乾隆帝讚美袁崇煥,不因其為民族英雄,是滿清已將治國做到了極致


崇禎拿著“冶統”,親自入場與“道統”肉搏,距離和由距離所產生從容的優勢就全沒了,崇禎帝這不是找死麼?偏偏又遇上小冰河期,農作物欠收、赤地千里、餓殍遍地、內憂外患。經濟和政冶的環境的護佑全沒了。

貼身肉搏,沒一個得力幫手,你一個高中生,怎麼會是老油條們的對手呢?不偏聽偏信、亂殺無辜才怪呢。

而滿清的政權架構,因為軍機處的設立,從運行方式來看,與大明政權的架構已全然不同。軍機處是可以繞過內閣的。

而大明的內閣,自朱元璋廢除宰相制起,雖已無中書省(宰相衙門)之力,但仍易與六部及地方官結黨。結黨後,文官力量以內閣為支點,與皇權博弈,它的力臂,就是大明整個的文官系統,相當的長而有力。皇權非藉助於宦官系統,或錦衣衛及各廠衛,不足以與之抗衡。

滿清的軍機處是皇帝私人班子。雖為實質上的中樞,卻是個臨時機構,隨設隨撤。不僅人員由皇帝從內閣中親選,臨時入值,連機構都是臨時的。面對著如此的“雙臨時”,文官誰敢造次?這樣一來,內閣作為最高的行政機構,就被全架空了。

一旦失去了內閣的支點,以臨時的軍機處,來作文官系統的支點,顯然又不行。那是會被皇權隨時抽去支點的。所以,滿清自雍正朝起,就無東林黨的現象(前期,順治、康熙朝猶有大明東林黨的遺毒),也就無需宦官制衡的存在,當然也再無宦官干政的現象發生。

乾隆帝讚美袁崇煥,不因其為民族英雄,是滿清已將治國做到了極致

乾隆朝正是憑著臨時軍機處的緩衝,加上經濟自信和政治自信,自然不需什麼幫手,就敢入場與文官系統博弈。文官系統,因找不到合適的支點,根本無法對皇權發力,而皇權卻可以隨隨便便通過軍機處和內閣發力於文官系統。

另外,乾隆朝還有個八旗兵的親兵軍事集團。在文官旁邊虎視眈眈。即使處於這樣的優勢狀態,乾隆帝仍不忘用”文字獄”和“忠君價值觀”,來剛柔兼濟、雙管齊下文官系統。以取得皇權的絕對優勢。

所以,他用寬容和看似公正的態度,來評價袁崇煥的“忠君體國”,並不是隨性而為的,而是有深刻的體制原因的。即便猖狂地自認了皇太極曾用過反間計,那又怎麼樣呢?又不會重蹈大明朝政的覆轍。

因為文官系統,早在雍正朝成立軍機處伊始,就毫無機會和資格,與皇權博弈了。

乾隆帝讚美袁崇煥,不因其為民族英雄,是滿清已將治國做到了極致

本文所有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穿越歷史的迷霧,檢視歷史的足跡,仰望歷史的輝煌,感懷歷史的滄桑。“劍雄品評文史經濟”與您同學同行,同喜同嘆。您的關注,是我奮筆疾書的動力,您的閱讀,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