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作家张承志先生评析:我眼中的张承志

即日起至 4 月 30 日,今日头条海量小说全场免费

第一次读张承志,我已经记不清楚具体读的是他的哪一部作品了,只依稀记得是在大学宿舍里,躺在我那肮脏至极的床铺上,不知道从哪找到了这么一本有些古怪的书,便随手翻了一遍,结果呢,张承志先生就成了我后来许多年间读过的及其有限的几个散文类作品的作者之一,而且这个及其有限中的大部分还都是一些近现代,甚至古典作家,当代作家除了张承志,恐怕我还能记得起来的也就只有大红大紫的文青必读王小波先生了。

没错,我又确认了一遍。现在家里书架上当代作家的散文集就只有王小波和张承志的。说这个事实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如果我在下文中对张承志先生有比较过分的溢美之词,还请见谅,毕竟他陪伴了我很多年。

当代作家张承志先生评析:我眼中的张承志

初读张承志,除了对他文章里字里行间渗透着的那种血性,刚强以及一种少见的,甚至异域的倔强和执拗有所感触之外,也说不上有多大的震撼,毕竟那时还涉世不深,少不更事,哪怕也有所谓愤懑和痛苦需要宣泄,需要共鸣,但最多也就只能说是那种少年不识愁滋味的“轻愁”而已,很快也就随风消散了。但是,不管怎么样,我记住了张承志这个作家的名字,并且清楚地意识到他和别的“写字”的人不太一样。

又过了很多年。当人生中真正地痛苦来临的时候,当一个人在漫漫长夜里辗转反侧,无法安眠的时候,当我对周遭发生的很多事情无法理解,亦无法接受的时候,我又想到了那个“执拗”的张承志。我几乎买到了当时张承志已经出版的所有集子,一本一本的挨着看,幸好,他写的东西其实不多,稍微摘一摘,也就不到10本而已,就这还有很多重复的内容。

再读张承志,我已经年近不惑,世事浮沉,千疮百孔,几近精疲力竭。我已经完全能理解他对所谓体制的弃绝,对流俗的疏离和对当下中国知识界那种极端的难以遏制的厌恶之情。我也理解了他的血性,偏激和高傲的来源。

实话说,普通读者读懂张承志不太容易。首先,他是一个回族作家,就像他自己在书中坦诚的,他的血液里恐怕就天生带着一种异域的,反叛的精神,这是他的母族赋予他的底色。再加上,他前半生插过队,放过马,留过洋,在大学堂里做过学问,过着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典型的生活。由于工作的关系,他在大西北的广袤大地上不停地穿梭,行走,由此接触到了真正的他的母族,广大的普通回族人民,以及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感情,并且完全地被他们的质朴,刚强和献身精神所打动,并从此选择了与他们并肩同行。就像一个常年漂泊在外的游子终于历经千难万险,回到了他的故乡,回到了真正孕育他的地方,并且和他的父老兄弟一起相濡以沫德共度时光。要读懂这样的一个人真的很难。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其实我们都在多多少少地准备着这种回归。对于张承志而言,这种回归不但是身体上的,生活方式上的,更多地是精神上的皈依,考虑到他的回族身份,这种回归自然就来得格外艰难,也就格外珍贵。毕竟,要知道,生活在汉民族汪洋大海中的,尤其是城市中散居的回族民众,他们无时不刻处在是要坚持自己的血统和信仰,还是被同化的撕裂和矛盾当中。对于那些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知识分子化”的回回族人更是如此,这就是张承志当时选择所面临的情形,这种痛苦不是我们普通的汉族民众所能轻易理解的。

张承志的书不好读,主要就是上述的这些原因。尤其是他的代表作【心灵史】,这本书甚至都无法进行归类,你说他是文学书呢?还是历史书,都像,也都不像,这一点他自己也坦率地承认,并且作为自己的特色而引以为荣。这本书是他为一个西北回族教派“哲合忍耶”派所撰写的教派史,大致上可以简单理解为比如公元700年左右,英国教士比德的名著【英吉利教会史】一类的作品。但又不尽相同,因为严格来说【心灵史】又算不上标准的史书,它里面带有很多隐喻,甚至玄幻,神秘的内容,用作者自己的话讲,他是想模仿一位同胞先贤,名曰“关里爷”的前辈,将这本书写成一本拒绝外界阅读,或者随便解读的书。一句话,是他选择读者,而不是读者选择他,他只想将这本书献给他的同道和同胞。

我自己能认真地读这本【心灵史】,一方面源于自己在历史方面的广泛兴趣,尤其是宗教史方面的兴趣,这些兴趣,或者说自身的需求使得我对中国回族做了很多功课。在加上自己也多多少少有一些神秘主义的倾向,故而才能反复地看这样的一本书,我甚至还顺便读了张承志在【心灵史】中多次提及的另外一本“哲合忍耶”经典,前述关里爷的【热什哈尔】,那是一本更为纯粹的宗教作品。

说的有点不知所云了,其实简单一点看,【心灵史】这本书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尽管这本书算是所谓描述某个教派的作品,内容有点枯燥,但是,不知怎么的,我发现这本书居然有很多中国传统的那种让人莫名感动的狭义精神,这不是武侠小说中的那种无聊的狭义,而更像是直接源自于【史记】游侠列传里的那种狭义,纯粹,甚至唯美的狭义,不知道这么说你会不会愿意选择去一读呢。

看不了【心灵史】,没关系,大多数正常人都不爱看他那个。张承志先生为了生活,还写了不少散文。我能记得的就有【正午的喀什】,【夏台之恋】,【回民的黄土高原】等等,更早期的还有他初涉文坛时写的【黑骏马】,【黄泥小屋】等,应该更好读一些,起码没有那么多宗教和民族方言的术语,也没那么生涩。

张承志的这些散文最大的特点,或者说最能打动人的东西是他作为一个作者的真诚和真挚的情感。也就是因为这种充盈着字里行间的朴素感情,他在其他方面的缺点都能被原谅。比如,张承志作品最为被人诟病的就是他的行文,或者说是他的文风,也不知道是他的确在汉语言文字功夫上有所欠缺呢,还是因为激烈的感情冲撞使得他不能自己地选择了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总之,他的很多遣词造句很是让人费解,甚至很不通顺,读起来磕磕巴巴,踉踉跄跄,一点也谈不上流畅明快。有时候真让人以为是编辑排版的问题,后来我不同的版本买了几本互相对照着看,结果发现全部一样,那只能说作者的原文就是那样表达的。允许我诽谤这个大作家一把,他有时候文字表达的能力我觉得还不如我这个文字的门外汉呢。

最后,还要为张承志先生辩驳几句,因为坊间总是流传着对张承志的非议,甚至责难的声音,尽管他本人可能根本不在意这种辩解,按照我理解的他的个性,那就是有必要给你解释我是什么样的人吗?对张承志最大的责难就是他的偏执,和近乎狭隘的宗教情怀,以及一定程度上对流血,牺牲和复仇的情感偏好。要我说,狭隘可能有一点,毕竟我们前面就说过,作为一个回族的儿子,脱离异族的精神束缚回归自己的母族,没有点决死的精神怎么可能完成这一举动,狭隘最多只能算这一过程的副产品,不足为怪。用大民族沙文主义的眼光去观察别人,大多只能得到这样的结论。我们也许不妨试着用另一个角度,更为个人化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也许或多或少能有一种理解的同情。比如,我们都是男人,都在找寻自己的根脉,在批评张承志先生的狭隘前,请问你自己是否找到了你的根呢?

至于其他的责难,我觉得根本就不值一提。牺牲和复仇怎么了,难道他们不是人类内心里近乎永恒的诉求?无非就是现在流行的所谓政治正确,所谓平等博爱说起来更时髦一点而已。焉知这一切是不是仅仅一块遮羞布,过眼云烟罢了。

总而言之,张承志在当代的作家中,值得一读。

头条小说频道链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