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杭州和地鐵相遇,未來可期

地鐵作為城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能夠重建城市格局,人們的出行方式會因地鐵發生改變。在很多房產營銷中也很喜歡使用這個概念。因此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能夠得到城市地鐵的加持。但是,大家對城市地鐵熟悉嗎?

在前面文章中(歡迎你,“新杭州人”),筆者對整個杭州的房價分佈進行了空間展示。但這只是一個宏觀描述,讀者通過該文章能整體瞭解杭州城各區域的房價情況,以匹配自身經濟條件和購房需求。同時在該文末尾向讀者們簡單敘述了杭州地鐵的情況,但並未涉及過多信息,這也為本篇文章埋下了引子。本文將接著上篇文章,對杭州地鐵與房價的關係進行深入講解。

這篇文章會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1. 杭州的地鐵規劃是怎樣的?

2. 未來3年杭州地鐵將是一個怎樣的情況?

3. 在即將通地鐵的地方,現在房價是個什麼情況?

以上問題就是本文將解決的問題,如果對此不感興趣,可以看到這裡了。

言歸正傳,第一個問題,杭州地鐵的規劃是怎麼樣的?先當一個拿來主義者,直接借用網上的圖(出處難以考證了,請原圖作者與筆者聯繫,見諒了):


當杭州和地鐵相遇,未來可期


筆者對這張圖進行了核實,確認大部分信息是真實的,剩餘的也無從考究。按照網上信息,在2022年亞運會前,杭州將會形成15條軌道交通線(包括地鐵1號線至10號線,杭州至海寧城際鐵路、杭州至富陽城際鐵路、杭州至臨安城際鐵路、杭州至紹興城際鐵路、杭州至德清城際鐵路5條城際鐵路線,1條杭州機場軌道快線)。其中,有些線路是較為確定的,但有些線路信息難以收集。這也是為什麼在第二個問題中把時間跨度選為3年的原因之一。在2022年後,擁有15條軌道交通的杭州交通將更為便利,城市會因為杭州地鐵變的更“小”。

在第二個問題中,為什麼選擇三年呢?主要是因為未來3年的地鐵,要麼已立項,要麼已在建,信息的準確度較為可靠。這也是本訂閱號的一個初衷:客觀、整體的給讀者傳遞信息。此外,這個世界變化太快,作為一個普通人能看到未來3-5年的事情已屬不易。不期洞徹更遠,過於久遠的信息,對讀者做事計劃的幫助亦是有限的。

那未來3年杭州地鐵到底是個什麼情況呢?從當下出發,首先向大家展示目前已通車的地鐵線(通車線路有:1號線、2號線、4號線),如下圖:


當杭州和地鐵相遇,未來可期


而今年則會增加兩條線路(地鐵五號線與杭臨線),紫紅色的點,則代表著今年會通車的站點。如下圖:


當杭州和地鐵相遇,未來可期


而在2020年9號線、6號線、富陽線會開始運行,紅色的點,則代表著2020會新增通車的站點。如下圖:


當杭州和地鐵相遇,未來可期


在2021年中,地鐵3、7、8、4號2期則會通車,紅色的點,則代表著2020會新增通車的站點。如下圖:


當杭州和地鐵相遇,未來可期



在這三個問題中,前面兩個問題的答案比較好回答。但第三個問題則需要花費一番功夫去琢磨。筆者通過收集租房平臺的可靠數據,統計每個站點2公里範圍內的小區房價。經過筆者統計與分析,得出了一份數據資料,該資料包含站點名,站點房價平均值,房價最高值,房價最低值,房價中值以及站點通車時間。Ps:這個過程真的很費時間,這也是這篇文章難產的一個原因。但為了給大家傳遞準確的信息,慢點也是值的。下圖為這份資料的圖片:


當杭州和地鐵相遇,未來可期


當杭州和地鐵相遇,未來可期


如果想要這份數據資料,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圖解城市,並在後臺留言索要資料。在這裡先向各位讀者展示地鐵站點空間位置及相應房價分佈(此處都是以中間價格進行計算,因在特定範圍內取的是中值如251,代表著25100元/每平,更具有指導意義,此處也有局部放大圖,可以後臺索要) 。

房價小於1.5萬的站點分佈


當杭州和地鐵相遇,未來可期


房價1.5到2萬的站點分佈


當杭州和地鐵相遇,未來可期


房價2萬到2.5萬的站點分佈


當杭州和地鐵相遇,未來可期


房價2.5萬到3萬的站點分佈


當杭州和地鐵相遇,未來可期


房價3萬到3.5萬的站點分佈


當杭州和地鐵相遇,未來可期


房價3.5萬上的站點分佈


當杭州和地鐵相遇,未來可期


在文章的最初構想中,筆者想分析地鐵開通的先後順序與房價之間的關係。但最後從數據看,無論地鐵站是否通車,該站點邊的房價都消費過地鐵這個概念。或許將時間跨度拉的更長可能可以得出一些有意思的結論。

地鐵的存在,將城市範圍縮小。對於城市居民來說,居住在城市邊緣和在城市中心的差別也不過是多坐半小時地鐵而已。北京地鐵從1971年開始建,花費了近50年才達到目前的規模。而杭州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就能發展出這麼便捷的軌道交通。所以在未來,杭州將以什麼速度發展,難以想象。但是請不要悲觀,這個城市一定能有讓肉體和靈魂同時存放的地方。

再次提一句:想獲取Excel的讀者,可以關注微信訂閱號--圖解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