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達目的撒潑打滾,奶奶心疼妥協,媽媽讓他哭,結果區別大

封女士生了兒子後,產假結束就去上班了,婆婆是帶孩子的主力。

封女士的兒子兩歲多,有一段時間,孩子想要達到目的,就用哭鬧來解決,因為孩子發現,這一招在奶奶面前屢試不爽。

經常是這樣的,馬上就要到飯點了,孩子奶奶正在煮飯炒菜,孩子卻要求吃零食,奶奶跟孩子說:“馬上就要吃飯了,吃了零食,就吃不下飯,就不能長高高,還容易生病。”

孩子不聽也不管,只鬧著要吃零食,如果奶奶不同意,孩子就會躺地上撒潑打滾,哭著鬧著要吃零食,奶奶心疼孫子,又要忙著煮飯,於是妥協了,給了孩子零食,給少了還不行,要給的足夠才罷休。可是,孩子吃了太多零食,就真的吃不下飯了

孩子為達目的撒潑打滾,奶奶心疼妥協,媽媽讓他哭,結果區別大

孩子喜歡看電視,封女士要求孩子每次只能看30分鐘,時間到了就必須關電視。

可是,每當孩子哭鬧太兇的時候,孩子奶奶又忍不住妥協了,讓孩子繼續看。看了一陣子,孩子奶奶要求關掉的時候,孩子又故技重施開始哭鬧,有時候,要持續看兩三個小時才罷休

封女士的婆婆跟封女士說,跟孩子講道理,他也不聽,哭得那樣兇,自己又不忍心,能怎麼辦呢?

孩子為達目的撒潑打滾,奶奶心疼妥協,媽媽讓他哭,結果區別大

封女士是這樣解決的:

封女士咬咬牙,向公司申請了年休假,再加上國慶假期,共計十多天,專門在家為孩子立規矩。

封女士還和婆婆溝通過,這一段時間,孩子的一切事宜交給自己來管,無論孩子有什麼樣的反應,婆婆都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維護孩子,一直持續到假期結束為止。

當孩子再次要求飯前吃零食之時,封女士給孩子講了道理,孩子又開始繼續哭鬧,封女士並沒有妥協,而是和善地告訴孩子:“我知道你這樣做的目的是想吃零食,但我們馬上要吃飯了,為了你的身體著想,我是不會同意的。但是如果你想哭,那就哭吧,我會一直陪著你的。”

孩子一直哭,直到哭累了、哭餓了,才停下來,開始吃飯。

孩子為達目的撒潑打滾,奶奶心疼妥協,媽媽讓他哭,結果區別大

孩子看電視的時候,封女士告訴孩子,看完一集就關電視,當孩子看完一集的時候,又哭著鬧著還要看,封女士關掉了電視,並告訴孩子:“看太久電視,對眼睛不好,所以每次只能看一集,看完就關掉。你哭的時候我會陪著你的,但是永遠不會破壞規矩。”

這樣的情況當然不止發生一次,有好幾次,婆婆都因為心疼而試圖妥協,封女士都阻止了,過了幾天,孩子發現這樣做並不能達到目的,哭鬧的次數和時長逐漸減少,慢慢地習慣了這樣的規矩。

封女士的婆婆也終於鬆了一口氣,稱讚兒媳的方式真的有用。

封女士休完假,重新回去上班之前,跟婆婆交代,要孩子守規矩,首先需要大人堅定地遵守規則,如果孩子要哭,就讓他哭一會兒,但是規矩不能廢。

孩子為達目的撒潑打滾,奶奶心疼妥協,媽媽讓他哭,結果區別大

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以前必須立規矩。

孩子靠撒潑打滾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家長可以這樣做:

1、和善而堅定的態度

如果因為過於溺愛而嬌縱孩子,孩子只會變得更加肆無忌憚。

如果控制過度,孩子可能會妥協,但感覺不到自由,總有一天,孩子會反抗,就像《小歡喜》中的英子一樣,乖乖女有一天也會爆發。

吼叫打罵等各種懲罰,孩子感覺不被愛,只會讓孩子感覺自己的父母很糟糕。

要保持和善堅定的態度,讓孩子明白,他這樣做是達不到目的的。

2、允許孩子哭

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說過:我們用哭來釋放情緒,會感到舒服很多,能夠更理智地思考,並最終復原。而假如此時,有一個關心你並理解你的人在身邊,復原的效果將尤其明顯。

允許孩子哭,讓孩子釋放不良情緒,才能有效療愈情緒,讓孩子理智思考,這個時候,才是給孩子講道理的好時機。

很多家長一看見孩子哭,就心疼或者心煩,實際上,不讓孩子哭,並不代表就解決了問題,只有將負面情緒發洩出來,心情才會好起來。

孩子為達目的撒潑打滾,奶奶心疼妥協,媽媽讓他哭,結果區別大

3、不要破壞規則

建立的規則一定要堅定地執行,不要朝令夕改。

有的家長可能一直堅持規則,但是,會因為有時候心情好,或者孩子表現好,或者孩子不舒服等各種各樣的原因,就會寬容一些。殊不知,這樣的寬容,就把以前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規則破壞了。

比如每次都只讓孩子看一集動畫片,但是因為自己忙著做家務,就允許孩子多看一集,如果有了幾次這樣的破例,就會讓孩子明白,原來規則也是可以破壞的。

4、做好榜樣

家長在要求孩子的時候,自己先做好榜樣。不要只要求孩子只看一集動畫片,而自己卻不停地刷手機、看電視。不要只要求孩子飯前不要吃零食,而自己卻在飯前吃零食,導致吃不下飯。

星星之家育兒記:立規矩,非一朝一夕之功,家長一定要

堅定地堅持下去,不要半途而廢。


分享到:


相關文章: